数字经济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09-10 02:17胡小芳
关键词:绵阳城市建设智慧城市

胡小芳

摘 要: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科技资源不仅聚集,人才资源丰富,同时具有丰富的军民融合经验。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建设,既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转型发展和新时代信息技术升级应用的深度融合与现实选择。“智慧绵阳”建设至今,目前陷入了如何进一步提高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实效的困境,针对“智慧绵阳”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智慧绵阳”建设应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加强顶层设计,运用创新治理方式,同时积极打造城市基础平台、建立智慧城市资本支持体系、引育智慧城市高层次人才、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关键词:绵阳;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发展,通过使用新时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推动城市建设智慧化[1]。无论是整体城市服务还是经济产业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都契合绵阳城市发展方向。一方面,绵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问题;另一方面,绵阳面临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中心。所以,“智慧绵阳”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的人文服务和经济信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绵阳建设智慧城市的现状分析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下一代信息技术,“智慧绵阳”的建设以人为本,以各类智慧应用为突破口,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开发后台基础支撑系统和前端应用产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

(一)背景分析

建设智慧城市,是“集约、智慧、绿色、低碳”新型城市化道路八字政策与当前“互联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碰撞火花。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绵阳市坚定不移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宜居城市,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发展”作为创建智慧城市总体目标,建设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和大型智慧产业基地,走科技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1]。

“十三五”时期是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绵阳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绵阳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契合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一,这是坚持民生为本、实现科技惠及民生的本质要求,使科技进步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第二,是坚持创新精神,将绵阳的创新发展植根于科技沃土,并聚焦于创新创造,才能加快闯出一条创新驱动、内增长的发展道理,加速绵阳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因此绵阳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坚决实施将助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技创新支撑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

(二)绵阳建设智慧城市的现状

1. 产业发展。绵阳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是以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的方式,成立绵阳市智慧城市产业运营股份有限公司,它还由绵阳市大型企业九洲集团牵头。产业发展将按照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经营方式,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绵阳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多方面互动发展。以促进绵阳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产业发展。

在科技产业来上,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大致可分为绵阳科技城集中开发区,航空产业基地和绵阳市的“梧桐计划”确定的十大军民融合工业园区。近年来,绵阳一直致力于优势军工与民用产业的融合,深化军民融合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五大体系,加快促进科技城市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对于建立智慧城市,它已经给予了科学,经济,工业,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2]。

2. 智慧公共服务。绵阳除了是一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外,还是全国首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在公共服务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在三网融合方面,大力发展平板显示器,家电,网络能源,网络通信,数字电视等行業,形成了涵盖内容服务、网络运输、网络运营、终端制造等相对完整的三网融合产业方面的布局[3]。

其次,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监控,监控,交通流量分配优化等技术,构建“数字化交通”项目,完善公安,公路城市管理等监控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全面共享,全面提高监控和智慧管理水平,确保了交通运输安全和畅通。在电子政务方面,推动人们做“一号”,“一扇窗”,“一网”等便利服务项目。积极落实顶层部署和要求,深入探索政府服务创新举措,并通过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政策,如分权,一体化和服务改革。以信息化手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被评为“2017—2018年信息惠民优秀智慧城市”荣誉称号。

3. 人才队伍建设。绵阳目前拥有50多家以长虹集团和九洲集团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18个国防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有12个高等院校。有一个国立大学科技园,拥有202,000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军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务平台,5年内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全市人才总量突破70万。同时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国家科技城大学创新中心,7所高校在绵设立分支机构(此话不通)。这些研究机构和企业为绵阳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持,汇集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打造一个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充分整合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研究成果。

二、绵阳智慧城市建设的诊断

(一)体制机制问题

1. 军民融合工业基地建设正常化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绵阳科技城国防军工单位众多,分属不同国家层面管理主体,军地双方力量和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统筹和整合,难以突破体制障碍,军事领域的“两皮”问题突出。军地联系沟通机制多以项目推动为主,常态化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不利于成果转换的实现,使得“智慧绵阳”的建设陷入数据信息难以进一步深化综合实效的困境。

2. 现有的“智慧绵阳”建设不系统,政策矩阵尚未建立。绵阳科技城现有文件政策,除《“智慧绵阳”建设总体规划》直接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有关,其他涉及智慧城市的政策仅在业务部门的文件里有所及。“智慧绵阳”建设的相关政策不聚焦、不成体系,缺乏统领性的政策指引,政策支撑度不强。

3.“智慧绵阳”平台市场化程度低,发展前景不明朗。虽然已经打造了一批智慧城市创新平台,但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创新平台由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比重较低,市场导向意识较为缺乏,且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积极性不高。各类创新平台“小乱散”现象明显,搭建得多,但缺乏统一管理,协同创新合力不足。与此同时,大多数现有技术产业链依赖于相对封闭的军工产业链,主要服务于军品开发和生产。在推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和智慧服务应用方面很难发挥作用。

4. 创新机制不完善。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然而,目前,绵阳智慧城市仍存在理解不足,发展观念和应用创新作用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是各个实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不高;互联网思维欠缺、云计算、大数据工具的运用不够和技术不成熟、专业研究机构及人才欠缺,使智慧城市整体的创新应用不突出。智慧城市研究及建设机构缺乏,个别领域的技术应用及人才储备支撑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绵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重技术,轻管理服务

在多年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指标评估中,绵阳的“聪明人”和“智慧经济”指标都非常突出。但是在“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方面相对较弱,这表明在大力发展智慧经济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创新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以消除缺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智慧城市的“智慧”不仅表现为信息技术,人工智慧,还表现为人的发展和智慧技术的发展[4]。然而,在“智慧绵阳”的建设中,技术往往过于沉重,忽视了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它限制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际应用,忽视了“人”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强普惠公平和创新活力。智慧城市建设本质在人民,只有关切人民生活,切身维护人民利益,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幸福,让人民获得归属感。将“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价值方向,把“生活美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奋斗方向,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公众生活的真正内核:共商、共建、共建、共享、共融。

(三)人才队伍不专,工业产业链相对简单

城市建设,人才先行。在绵阳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相对薄弱。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队伍中的人才关注不够,基于技术支持的人才分配制约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由于受原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和不完善人才体系的影响,绵阳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人才和管理结构不合理。也制约了绵阳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产业基地的产业业态较为低端,从绵阳新一代信息技术来看,家电制造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主导地位,雷达产业,通信设备和其他价值链的高端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产业框架已基本建成,但重点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圈,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尚需培育,在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延伸链,补充链和强链的任务仍然艰巨。

(四)资源分散,信息壁垒严重

由于政府部门间缺乏协作、企业与企业间各自为阵,制约了标准规范的制定。由于缺乏标准规范,智慧城市的建设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各部门的应用系统无法连接,新旧设备无法兼容。由于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许多创新应用无法得到广泛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数据收集,安全管理,处理和处理,系统应用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各个政府部门。同时,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标准和规范,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体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不高,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潜在危险性很大。因此,智慧城市的不完善规划和信息安全体系的不完善,使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五)运营模式低效,资金不足

市场机制的引入尚未完全形成,安全和有效的運作模式并不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政府需要向企业分享相关资源,但出于安全考虑,政府部门只能参与有限参与的城市运营。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分离,严重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广泛领域和大量需求的庞大系统工程。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从概念引入阶段正式进入实用化进程阶段,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实现各项建设目标。其中,建设和运营模式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尚不成熟,这使得绵阳智慧城市建设也遇到了瓶颈。

三、绵阳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

“智慧绵阳”的建设将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结合市民,企业和政府的实际需要。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统一规

(一)聚焦重点领域,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实施科学有效的的规划安排,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长远有效且稳定的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国家层面做出的战略规划,同时结合绵阳的实际情况,将根据自身特点,建设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通过引入相应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指导绵阳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制定各行业的建设标准,为城际数据互联奠定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为新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建设中的问题,调整发展方向。   将民生发展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以实现人民的便利,推动行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数据共享,实现信息化,实现全面规划、科学布局,重点关注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确保“智慧绵阳”项目的稳步推进。

(二)创新治理方式,打破信息壁垒

由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受到很大限制,但不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因此需要更灵活的方法。结合当前“智慧绵阳”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一种以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为重点的绩效考核方法。为了促进传统管理问题的均衡突破,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打破信息壁垒,安全高效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打破政府的条块管理束缚,建立横向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其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且落实奖惩措施,其中包括数据采集、储存、管理、共享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等方面。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智慧城市的核心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再者,建立重要运用领域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及标准规范,使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在技术标准与制度层面都有章可循,不断打破条块化管理的束缚。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职能改革,对部门职能相近或相互交织比较多的进行融合,合理安排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职能。

(三)转变发展观念,打造城市基础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和智慧城市创新理念提供了新思路。鉴于目前绵阳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和应用创新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智慧绵阳”发展和发展的基础。而且需将“人”作为价值方向,将“美好生活”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加快各领域的应用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思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促进绵阳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城市管理服务方面:首先,以管理问题为核心,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信息互联和综合管理。包括信息收集,业务联动,政治和民间互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价值;二是以服务问题为核心,整合类似职能部门,营造“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体化,便捷服务。坚持线上线下组合,打造各种服务渠道,包括在线服务平台,智慧卡和智慧终端。

(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建立智慧城市资金支持体系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主要发挥设计,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企业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现在绵阳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资金不足、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这并非长远之计。

由于綿阳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不成熟,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改变建设和运营的全方位作用,注重购买服务,提高效率,积极引入市场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建设。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经营管理和应用推广的推广模式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指导作用和企业创新应用能力,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5]。另一方面,协调社会力量,构建高效运营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和政府采购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营地。目前,江油市积极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引入中兴通讯等运营公司参与江油市 IPC智慧中心,智慧政府,智慧城市管理三大智慧城市应用。卓有成效。其次,企业必须转变建设者的角色,形成一体化建设和运营的服务模式。实现智慧城市对企业的特殊要求,实现安全管理,高效运营的目标。

(五)引进智慧城市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技术竞争中的第一资源和最关键因素。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胆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首先,深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和创新团队扶持计划,同时依托在绵阳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建立智慧城市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加快高校,企业和地方联合培训中心的建设。此外,在工业,学术界和研究中实施协同创新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盟,打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跨境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将推动绵阳智慧城市人才体系的建设。其次,智慧城市创新人才激励,建立“智慧绵阳”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智慧绵阳”人才(团队)专项资助计划。继续探索“人才+项目”双引进模式,围绕信息安全、核医学、人工智慧、节能环保等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启动“智慧绵阳”人才开发体系建设。

(六)优化评估标准,建立安全防御体系

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发展可以为绵阳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智慧城市的网络信息特征也决定了建立信息安全的重要性[6]。

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开发的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结合绵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基础条件和城市规划实际,建立标准规范的支撑体系,通过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稳定,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地方政府结合测评体系中体现的实际问题,制定智慧城市方面的规章制度。如信息采集,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另一方面,技术管理层面,相关人员应该落实和明确自身职责,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增强风险防范的能力,并建立监督追责机制;设立专门机构,引进和培训专业信息安全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安全,提高信息安全因素;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保护屏障,定期查找漏洞和修复,及时更新系统,做好信息备份和信息披露计划,构建全面,立体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淑妍,李斯睿.智慧城市治理:重塑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J].社会科学,2019,(1):26-34.

[2] 贺小花.绵阳.打造成为西部智慧城市的"发动机”[J].中国公共安全,2014,(23):68-70,72-76.

[3] 代月波.三网融合西部黑马——绵阳(上)[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0,(19):32-36.

[4] 叶林,范紫琦,杨新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索及推进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05):97-102.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ghs.ndrc.gov.cn/zttp/xxczhjs/ghzc/201605/t20160513_801686.html.

[6] 张耘,胡睿.超大型城市智慧化治理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J].行政管理改革,2018,(6):34-37.

猜你喜欢
绵阳城市建设智慧城市
医学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