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低等级公路隧道毛洞运营若干年后出现岩体掉块、渗漏水严重、隧道内净空面积不足导致大型车辆刮蹭隧道内壁等病害,需进行结构加强以确保隧道正常运行。文章以S325东兴至那坡公路陇冬隧道为例,提出了提级改造和加固改造两个方案,从隧道施工难度、工期、社会影响、运营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采用提级改造方案进行加固,可为同类型的隧道加固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工程;毛洞;提级改造;加固改造
中图分类号:U457+.3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3282/j. cnki. wccst.2019. 12. 029
文章编号:1673 - 4874(2019)12 - 0106 - 03
0引言
部分低等级公路隧道在建设时期考虑到地质条件较好、经济投入小、交通量小等情况采用裸洞形式。但随着运营环境的变化和运营时间的增加,由于缺少衬砌支撑围岩和排水系统,该类隧道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隧道通行质量和结构安全耐久,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加,也对该类隧道的通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毛洞隧道存在的病害,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毛洞隧道的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两种加固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为类似隧道加固提供有益借鉴。
1 工程概况
陇冬隧道位于S325东兴至那坡公路凭祥镇至水口镇段,为沿边公路,有着“中越边境长城”之称,建成于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大会战时期。该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进出口段围岩揭露岩性为灰岩,结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溶蚀发育较强烈,局部可见蜂窝状小型溶洞发育群,零星可见滴水状渗水。洞身段为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质坚硬。
陇冬隧道原设计按照三级公路标准(2002年标准),设计行车速度为30 km/h,全长344 m,为单洞双车道隧道,隧道断面形状为直墙式单心圆拱形,内轮廓高6m,宽7.0m,端墙式洞门。隧道为毛洞,无衬砌,洞内岩体裸露,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2015年隧道定期检查报告显示,陇冬隧道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分为49,为4类隧道。隧道严重破损,已影响行人、行车安全,应尽快实施结构病害处治措施。
2 主要病害情况及成因分析
2.1 主要病害
根据《2015年度S325公路陇冬隧道定期检查报告》以及现场检测情况,陇冬隧道主要病害如下:
(1)隧道为毛洞,无衬砌构造物,围岩裸露,岩体裂缝节理发育,局部较为破碎、出现崩塌,隧道内滴漏较严重,拱部有喷射水流。
(2)隧道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路面板压碎、裂缝开裂、出现坑洞,表面有轻微积水。
(3)隧道岩体侵占检修道,拱部出现多处刮擦痕迹。
(4)隧道交通标志标线存在部分脱落及缺失的问题。
2.2 病害原因分析
根据陇冬隧道检测结果、工程地质、原设计资料,分析隧道主要病害原因如下[1]:
(1)隧道洞内出现围岩裂隙发育、局部破碎崩塌、滴漏、喷射水流的主要原因如下:
原隧道未设衬砌结构,隧道开挖后洞内岩体裸露,围岩完全靠自身结构维持稳定。裸露岩体在风化作用、地下水渗透侵蚀下,加速了原有节理裂隙的发育,造成岩体裂缝节理发育,局部较为破碎、出现崩塌。
隧道围岩为灰岩,部分路段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溶蚀发育严重,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由于隧道开挖改变了隧道围岩的水文地质情况,在隧道处形成了渗水通道,加之原隧道未设置排水设施,隧道无排水能力,因此造成隧道严重渗水。
(2)隧道路面板压碎、裂缝开裂、出现坑洞的主要原因是:原设计标准较低,随着经济发展,该路段重车较多,且隧道使用年限较长、路面养护不到位,导致路面出现较多病害。
(3)隧道岩体侵占检修道,拱部出现多处刮擦痕迹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时未能按照施工图控制隧道的开挖断面;隧道超挖、欠挖较多;部分区域隧道内净空面积不足;大型货车行驶过程中刮擦所致。
3 隧道加固方案比选
参考《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 -2015)[2]关于隧道养护、病害整治的方法及要求,同时考虑未来S325东兴至那坡公路整体提级改造的需要,提出了提级改造和加固改造两种加固方案。
3.1 提级改造方案
由于陇冬隧道所在路段标准较低,且该路段未来有G219国道整体提级改造计划,因此该方案的主要思路是为以后S325省道公路整体提级改造预留空间,将隧道主体结构设计标准提升至60 km/h,洞口连接线维持原设计30 km/h标准,对隧道进行改造[3]。采用的主要措施如下:
(1)建筑界限提升至60 km/h_级公路标准。根据围岩稳定情况,适当缩短开挖循环进尺,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扩挖至设计轮廓线(见图1)。
(2)按照新奥法原理,重新施工隧道初期支护、二衬和防排水设施。
(3)拆除并新建洞门,为降低落石等造成的隧道运营期的危害及便于洞顶排水设施的布设,在尽量不刷仰坡的情况下,施作5m长明洞。
(4)重新施工纵向排水沟、路面检修道、路侧水沟。
(5)路面采用26 cm水泥混凝土面层+20 cm素混凝土基层+15 cm素混凝土调平层的结构形式。
(6)对隧道两端洞口连接线进行改造,预留提速线形。
3.2 加固改造方案
据现场调查,原道路除路面有老化现象外,现有旧路标准基本可满足当下交通量需求,因此该方案的思路是维持原有设计标准,利用旧路线形,不进行调整,通过增加衬砌、排水系统恢复隧道的使用功能(如下页图2所示)。主要措施如下:
(1)维持原来的隧道净空断面,对原隧道毛洞段按照原设计标准增加衬砌,对超挖部分采用C15混凝土填充,对欠挖部分开挖至设计轮廓线。
(2)新增衬砌部分重新施作防排水设施。
(3)对隧道拱顶喷射水流,采用注浆等方式进行止水加固。
(4)对交通标志标线进行修复。
3.3 方案比选
从对陇冬隧道存在的病害情况、病害原因、处治要求的分析可知,以上两种加固方案均能满足隧道结构加固的可行性要求,但仍需通过施工难度、施工工期、耐久性、经济性、业主需求、行车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方能较为合理地确定陇冬隧道加固方案。两种加固方案的比选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虽然方案一较方案二的施工工期更长、工程造价更高,但方案一提高了隧道的通行能力、运营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综合考虑了未来公路提升需求,其远期效益及社会影响均较好,因此推荐采用提级改造加固方案对陇冬隧道进行加固。施工期间可通过X563县道进行绕行,减少交通影响,如图3所示。
4 结语
本文以陇东隧道为例,对隧道毛洞存在的围岩掉块、渗水、车辆刮蹭等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隧道加固方案进行了比较,由于早期设计标准较低,不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因此选择了远期效应和社会影响更好的提级改造加固方案,为同类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工程维修管理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JTG H12-2015,公路隧道養护技术规范[S].
[3]王重阳.芜合高速试刀山隧道扩建应急工程探讨[J].工程与建设,201 7.31(1):58 - 60.
作者简介:凌富伟(1977-),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工程与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