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伦
一、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教师成为课堂的管理者,教师教,学生学;先教后学。教学关系就这样一成不变的进行着。教学评价也是看你是否把学生教会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在教學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及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只是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只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真谛,才能从根本上摈弃那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东西和模式,把在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总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在课堂上永远唱的是独角戏,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观众而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要改变。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究,进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填鸭式”。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在教学方式上做了如下尝试。
1、学生自主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部分学习稍差的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找出重点,并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就像是猜谜游戏,出了谜面,不讲谜底,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体验实验的魅力,掌握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难度稍小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记住实验现象和结果。对实验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补充此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观察的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
3、学生自主问答。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回答提出的问题,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某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让其他组的同学回答。另外组的同学还可以补充、评判。如此循环,不仅可以形成集体大讨论的氛围,而且加深了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适时点拔。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然后,配以针对性的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选题目,不仅有课前精心准备的,还要有根据学习情况具体当堂现编的。从而进行查缺补漏,二次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所学知识,提高课堂质量。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好务,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