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勇
摘 要: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对强健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体育教学事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文化课程是整个小学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组织校园体育活动事关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着墨于校园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有效策略,以期为小学教育体育文化课程应如何设立和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引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对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更是有着长远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输入时,对体育文化的弘扬和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不容忽视。丰富的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合理分配体育课程在整个文化课程中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劳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大有裨益。
一、校园体育活动的优势所在
(一)学校层面:丰富小学生课程设计,更好更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育部的教学精神和相关文件传达到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當全国城市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时候,广大农村地区体育教学仍停留在学生“自由活动”的阶段。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一个巨大弊端就是,老师对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引起做够重视,学生也没有投入到体育课程中,而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到小卖部或者教室内,没有完成强健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因此,农村地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形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1],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只会适得其反。而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设计和落实,丰富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在这种校园氛围的长期涵化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以及拼搏进取精神等品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教育任务。
(二)学生层面:强身健体,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地域偏远和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校园教学条件受限,校园体育硬件设施落后,再加上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滞后,在校园活动的组织方面也与城市地区存在巨大差异。此外,农村地区相对而言信息比较闭塞,学习环境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见识相比城市里的学生也单一许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因此,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理所应当成为学生们情绪宣泄的一个重要出口。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们在沉重的学习生活之余,释放爱玩爱闹的孩童天性,疏导因学业压力而导致的负面情绪,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在长期涵化过程中,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并逐渐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这种“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才能,培养对体育艺术的热爱。
二、对于农村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丰富体育课程设计,打造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的设计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勇于创新。比如,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可以创立校园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等,采取分班竞赛形式,让学生们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体育课程设计上,不要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广播体操的学习形式,体育老师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各种小游戏等,比如“两人三足”游戏,撕名牌游戏,小组拔河比赛,400米接力跑比赛等,在游戏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二)积极开发利用农村资源,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农村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3]。农田、山峰等地可以成为“体育教室”,铁环、沙包等也可以成为教学道具和体育设施。比如,教师可以选择特殊的日子,带学生到户外上体育课,到乡间田野里远足或者登高,并定期组织春游、秋游、野炊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释放身心压力。此外,老师也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自制各种游戏设备,如沙包、毽子、跳绳、皮筋等。此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成就感。
(三)寓教于乐,适当延伸体育活动在课堂内容中的运用
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室内,学的都是课本知识,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出现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4]。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更好地理解和活用书本知识,“寓教于乐”很有必要。比如,在一次校园运动会,某班级通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在拔河项目中获得全校第一。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次经历以“团结协作”为题作文。在经历过了校运动会的基础上,学生的作文内容肯定更加丰富饱满,真实动人,充满能量。
(四)理论实际相结合,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活动相结合
农村校园体育教学一定不能仅仅只是在实践层面上开展各种活动,更要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书本体育知识和开展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额身体素质,但是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同样很重要。体育教师应向学生传授人体机能和受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同学了解人体机能以及学会运动受伤应急处理方法,以便于在突发情况下学会自救。比如,人工呼吸、外伤简单止血包扎、如何合理运动防止肌肉拉伤等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强调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今天,体育课程的开设和完善在国民教育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培养综合性的国家人才和栋梁,农村地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广大农村地区必须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师体育教学观念,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国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文. 多彩大课间 健康又快乐——浅谈农村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J]. 新课程, 2018(01):107.
[2]王自佑.农村小学体育文化建设刍议[J].文教资料,2019(14):165-166.
[3]单雨峰.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新校园(中旬), 2017(4):55-55.
[4]向兴艳. 浅谈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J]. 科学咨询, 2017(31):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