镡炜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早已成为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电视节目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媒介角色,进行大众传播活动。主持人的礼仪风范是主持人内外兼修的表现,体现出主持人自身的价值观和品行修养。加强主持人的礼仪风范,对于为社会带来礼仪风范示范引领,提升主持人自身魅力、节目影响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CCTV-10美食文化类节目《味·道》为例,通过追溯主持人礼仪文化历史源流、分析主持人礼仪风范功能、结合实例研究外景主持人的礼仪风范,为主持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礼仪风范;外景节目主持人
一、中国礼仪文化的古往今来
《论语》曰:“不知礼,无以立。”作为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是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正常社会生活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礼仪最早起源于古代祭祀。东汉时期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为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西周初期起,统治者更是把推广礼仪当作了一项治理国家的国策:在上层社会推行礼制德治,在平民社会实行礼俗教化。1922年伊丽莎白·波斯特写作的《西方礼仪集萃》一书中提到“礼仪从表面看有着无数的规则,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的地方,使人变得亲切善良。” 这一观点也说明礼仪起源于人类的风俗习惯,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着人类的真情实感。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文化不是空穴来风。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帮助大众理解礼仪的本质,并遵从礼仪规范进行社交活动。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维护着人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随着社会变迁与快节奏的生活,中国传统礼仪风范在新时代书写着新内涵。礼仪的规范早已积淀为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成为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的重要规则秩序。任何社交活动都无法离开礼仪而单独存在,小到待人接物、大到庆祝或纪念某一个特别的时刻而举行的庆典仪式。礼仪早已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二、主持人礼仪文化的概念界定
礼仪的概念非常宽泛,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人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境界、语言交流和仪态的集中展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国家文明程度、人民道德品行、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示。
本文所阐述的主持人的礼仪风范具体指的是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与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个人仪态仪表、交际沟通、文化修养、品行道德等。可以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别,即:语言形式礼仪和非语言形式礼仪。
主持人的语言形式礼仪主要体现在称呼、介绍、问候、交谈等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的方面。语言形式礼仪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平等、尊重、亲切自然。
主持人的非语言礼仪主要体现为类语言和体态语等方面。体态语具体表现为:各类生活常用姿势:如站、立、行、走、手势、妆饰、眼神、表情、空间距离等细节,类语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伴随着有声语言表达而显现的表达外部技巧和要素,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沉默、缓急等伴随性的声音形式;另一种是表明内涵的非言语发声方式,如哭声、笑声、掌声、感叹声、喘息声、口哨声等功能性发声 。
三、外景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界定
所谓外景节目主持人,就是主持人走出室内演播室,在户外进行节目主持。外景节目主持人往往以记者的视角,去观察、发现、体验、感受,并且有选择性地与观众分享感受。外景节目主持人因其角色的特定属性,既可以成为摄像机镜头,又可以是观众的眼睛,使观众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观感,达到最佳的节目传播效果。
1.美食文化类节目《味·道》介绍
《味·道》是一档以各地饮食文化为内容,以真人体验调查为方式的美食文化类纪录片。节目将真人秀与纪录片的特点相结合,带领观众以体验者、观察者的视角,深入发现并体验各地美食文化、人文风情,最终揭示美食与人的情感关系。
每集《味·道》节目中,会设置一位“味道调查员”,即外景主持人。主持人的设置是节目的核心标签,主持人以记者的视角去体验、感受、表达,在美食体验中时刻做到“亲眼、亲手、亲身”。这不仅需要主持人本身自带亲和力,更需要主持人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行动力、好奇心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果说演播室内的主持人将重点聚焦于镜头和现场观众,那么《味·道》节目的主持人则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与嘉宾沟通和与节目拍摄环境的和谐统一上,即做到:既能让主持人在热气腾腾的美食现场展现节目内容,又能从主观上补充对观众有益的个性解读,从而使节目更加立体丰满。
四、主持人礼仪风范的功能与作用
伟大的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总会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通过交往表现出来,为了使人际交往顺利进行,就必须讲究礼仪文化、遵守道德规范。
主持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为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个职业属性赋予了主持人更高的使命担当:一方面,弘扬优秀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另一方面,传统优秀文化中丰富的营养可以更好地帮助主持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主持人的礼仪风范是仪态仪表、交际沟通、文化修养、品行道德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主持人的礼仪风范大致具有以下三方面功能:精神文明建设与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示范引導功能、情感交流功能。
1.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稳定功能
在我国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对礼仪文化的规范培养更需要被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小到日常生活中走亲访友、沟通交流,参加各类形式的宴会、舞会等交际活动,大到商务谈判、国家间的外交活动等都离不开礼仪规范。只有在社会交往中以礼相待,真诚亲切,才能赢得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维护个人乃至国家的形象。
国家形象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发表过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形象言论,提出中国要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多元,更具有亲和力。的确,只有拥有礼仪修养和文化的民族才能得到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电视媒体一直被视为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而作为媒体关键组成因素的主持人,其形象更是國家形象的重要体现途径。作为我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天都会获得亿万人民和海内外人士的关注。《新闻联播》的主播们被誉为“国脸”,代表着国家形象。许多海外人士,也将《新闻联播》作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需要,《新闻联播》也在彰显大国形象的同时,从庄重到亲和力,积极走群众路线,贴近百姓,反映民生。1984年,时任《新闻联播》主播的卢静老师,首次在节目中尝试了“微笑播报”的方式,改变了中国新闻主播不苟言笑的历史。虽然此举在当时引发了不少热议,但在国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背景下,卢静老师这样的创举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这一个微笑不仅是《新闻联播》的进步,更是国家综合国力开始稳步向好发展的体现。
由此可见,主持人的形象对于塑造民族形象,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繁荣发展起到了多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主持人更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谨言慎行、提升文化道德修养,避免由于个人失当行为传播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声音。
2.示范引导功能
主持人良好的礼仪风范能对观众起到示范引导作用。礼仪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帮助人们理解礼仪的价值以及良好品格对人成长的意义,进而使人自觉地培养礼仪风范和道德标准。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主持人影响着,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有可能成为观众学习的素材。因此主持人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仪通过一个个小细节,彰显出人的素养。电视屏幕为主持人展现个性、传播正能量、先进文化和服务大众提供广阔的舞台,主持人对电视观众做积极的示范引导能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青少年正处在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持人对青少年成长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此,主持人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外景节目主持人,因为节目的需求走出演播室,来到了百姓和群众中间。外景主持人如何以身作则与大家沟通和交流,本身就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以《味·道》为例,笔者在与节目编导进行沟通时,了解到在节目创立初期,主持人做客当地百姓家,一起烹饪、品尝美食。节目播出后,因为节目内容丰实,温馨感动,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没过多久,节目组收到了一些观众的建议信,信里非常诚恳地建议主持人应该在做饭和品尝美食的时候勤洗手、讲究卫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做正确的示范和引领。节目组的导演们在收到来信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往后的每一期节目中都加入了主持人、嘉宾洗手或者戴手套等讲究卫生的小细节。
3.情感交流功能
情感交流功能是主持人礼仪风范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主持人作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在节目中的言行举止、礼仪风范都影响着节目的整体水平和观众观看节目的感受。得体的礼仪风范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来说,与主持人对情感的把控能力密不可分,即节目的“人情味”。主持人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走进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起大家的情绪,并随时把控好节目的情感走向,才能真正与现场嘉宾和观众建立起一种贴近的、亲切的情感联系。
作为外景节目主持人,接触的嘉宾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面对人生际遇、文化水平、思想情趣都各不相同的嘉宾时,真诚与共情是外景主持人与嘉宾、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关键。在《味·道》家乡好味道-无锡这一期节目中,主持人带领观众一起寻找家乡的好味道—猪大肠。猪大肠对于爱吃的人来说真是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但对于不爱吃的朋友简直臭不可闻。面对这种特别的食材,主持人对制作猪大肠的师傅说了这样一段话,“猪大肠对于无锡人来说早就不是解馋的食物,而是当地人对家乡味道的回忆,我从您做的猪大肠中吃出了小时候姥姥做红烧肉的味道,就是咸中带着甜、甜中带点鲜的味道,好幸福,谢谢您!”寥寥几句话,既化解了不爱吃猪大肠的观众收看节目时的尴尬情绪,又将一种简单的食物凝练出家乡情感的深沉意味,不得不说,这样的主持,产生浓浓的情感共鸣也是必然之事。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大众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受众在收看电视等各类媒体时,也会对各类节目的品质、传播效果有进一步的追求。因此,主持人的礼仪风范也会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学界有关主持人礼仪风范的讨论也日渐活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主持人从中国文化、礼仪道德中汲取营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谢伦浩.《主持人的类语言传播形式》,《当代传播》2012年第2期。
[2]蒋萍.《和谐社会视野的公民礼仪素质教育》,《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五期。
[3]曾志华、吴郁.《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2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