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友
摘要:微课以其微小便捷、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被不断地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本文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结合教学实际,适切地使用微课,在关注知识链接,关注知识形成,关注知识延伸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试图发挥微课的最大优势,让学生真正关注数学学习。
关键词:微课 数学学习 知识链接 形成 延伸
信息技术发展拓宽了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改变了人们原有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中,也顺应着时代,出现了“微课”这种新型课程表现形式。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微课作用,进行高效教学,应该成为我们不断思考问题。本文结合几个数学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微课运用的实践与思考,旨在用好微课,提升数学课堂的魅力。
一、重视微课与已有知识的链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新知所需衔接知识点,精心设计微课。把知识性的、基础性的内容放到课前,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定进度的自主学习,以此为基础,于课堂现场交流心得、释疑解惑,并在教师点拨下获得提升。这样就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构建“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内化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变“以教定学”为“先学后教”。
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精心设计了一節课前微课,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基本特征,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已经具备一定空间观念。因此,我将此节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梯形观察、比较、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方法。微课中先引领学生复习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对旧知回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能够计算面积的图形,让他们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度,随时停止或重播某个教学片断,以确保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微信或QQ及时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交流,如此,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动态演示形成知识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微课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从初步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刻理性认识。对于程序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运用微课能清晰展示动作流程,并可通过视频回放、快进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加以强化。
如《角的度量》一课,课中数学概念较多,内容相对枯燥:1度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等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读数时量角器内外刻度的正确选择。为了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在课中使用了微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在学生交流展示后播放微课,通过两个实际操作将量角方法直观化,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突破了认知上的难点,如究竟应该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特别是开口向左的角怎样度量,学生都一一了然于心。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微课的最后,我还将量角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总结:点对点,线对边,度数就看另一边;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在制作微课的同时,我也设计了一份与微课内容配套的学习单,有效巩固和建构了学生的度量意识,同时学习单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我将此节微课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回看课程,以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关于1立方厘米有1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次试教时,我先让学生猜测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课堂现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和1毫升的滴管演示给学生看,但效果并不理想。课后分析原因有二:一是1立方厘米和1毫升都太小,教师在讲台边的演示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看清;二是老师顾着演示,忘了解说,动作与语言容易脱节。针对这种情况,后来我在这个环节插入了一个微视频。微视频是事先录制的“把1毫升的水倒进1立方厘米正方体里”的操作过程,并配上了清晰而得当的旁白。微课播放时,学生观看得非常投入,他们清楚地发现,正方体里的水溢出来了,这时,我按下暂停键,故意说道:“水溢出来了,你们都猜错了哦!”立刻有学生说道:“没有!那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它的容积应该没有1立方厘米!”“一个正方体的容积比它的体积小!”简短的视频不仅让学生发现了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还让他们清晰地体会到体积与容积的差别。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微课,能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动态的演示让教学细节充分放大,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领会、感悟知识的形成。
三、重视拓展延伸知识
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若能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可以升华课时知识,给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契机和能力提升的舞台。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在学生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后,播放微课《钟面上的多边形》,并提出问题:如果指针从12开始,旋转90度、180度、540度、720度……会形成什么图形?通过进阶练习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像这样在思维定式处,运用微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起学生思维涟漪,启发诱导其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态势,能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
微课用在课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的着力点,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链接起来;用在课中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用在课后能使知识系统化,学生自己形成了知识结构;课后让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不断强化延伸,数学素养得到培养。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微课,教师不能盲目跟风。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根据具体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找准合适的机会,让微课有效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切实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效率,让数学散发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 倪牟双,王建勋.翻转课堂与微课(小学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