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刘怀章在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签约仪式上指出:“两年多来,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成为河南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总抓手,带动河南各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对多渠道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河南省已先期布局了10个知识产权培训基地、3个知识产权学院,还远远不能满足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要。”1针对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定:“培养实用性、复合型知识产权职业人才,建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河南省专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规定“加强我省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不同学科领域设立知识产权学院,探索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探索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和途径、注重复合型、实用型知识产权职业人才及国际化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因具有教学研究人员聚集、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教学科研平台较多等优势,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截至2018年5月,全国已有76所高校获准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河南省的8所高校。河南省高校在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后应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目前还未见到最新最具体的解答。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咨询和网络查询等方式对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对河南省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本科招生培养状况调查
河南省现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工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和郑州大学等8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其中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2018年停招,郑州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財经政法大学为河南省首家开始知识产权本科人才招生和培养的院校。2011年,教育部批准该校开设新专业——“法学—知识产权(030103S)”本科,该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2013年后随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法学大类下特设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030102T)。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该校民商经济法学院开设。2018年4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知识产权法及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硕士学科点和相关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具有较好的法学学科建设条件和多年的法学专业办学历史,在师资、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践基地、图书资料储备等方面基础较好。
该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文理兼收。截至2018年5月共招收培养6届386名本科生,河南生源342人,占89.1%,省外生源42人,占10.9%,省外生源分别来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区市。截至2018年5月,已有两届毕业生114人(见表1)。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教育部2012年公布设立,2013年开始招生。
该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法学院开设。为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工作,该校于2017年4月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建。该校有法学一级学科点和多年的法学本科办学历史,在知识产权科学研究及教学资源积累方面有一定基础,师资力量能满足教学及人才培养需要。
该校知识产权专业文理兼收,2018年计划按法学类大类招生,后期再予以专业分流。截至2018年5月共招收5届337名本科生,河南生源302人,占89.6%,省外生源35人,占10.4%,分别来自天津、福建、湖南、贵州等省区市。截至2018年5月有一届毕业生61人(见表2)。
安阳工学院
安阳工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教育部2012年公布设立,2013年开始招生。
安阳工学院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该校文法学院开设,该校以前有过经济法专业专科办学经验,但无法学本科办学历史,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和办学条件一般。
该校知识产权专业全部招收文史类考生,截至2018年5月共招收5届256名本科生,河南生源201人,占78.5%,省外生源55人,占21.5%,分别来自内蒙古、福建、山西、山东、海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市。目前有首届毕业生53人(见表3)。
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教育部2013年公布设立,2014年开始招生。
中原工学院的知识产权本科由该校法学院开设,为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及其他知识产权工作,该校于2014年7月成立河南省首家知识产权学院。该校有多年的法学本科办学历史,拥有知识产权管理二级硕士点、科技哲学(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硕士点及知识产权特色法学一级学科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学科建设基础较好。该校为全国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拥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牵头成立“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两次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师资力量较强,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势。
该校知识产权专业全部招收理工科考生。截至2018年5月,共招收4届212名本科生,河南生源94人,占44.3%,省外生源118人,占55.7%,分别来自福建、山西、吉林、广东、新疆等省区市,暂无毕业生(见表4)。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教育部2013年公布设立,2014年开始招生。
该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法学院开设,设有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有多年的法学本科办学历史,知识产权教学科研成果较丰富。
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文理兼收,该校采用的是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按法学类大类招生的方式,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根据学生志愿进行分流。截至2018年5月,知识产权专业共有四届(2017级学生尚未分流,预估40人)153名本科生,河南生源约占70.6%,暂无毕业生(见表5)。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教育部2013年公布设立,2014年开始招生,由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系开设。该校无法学本科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弱,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无相关平台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积累,办学基础一般。
截至2018年5月,该校知识产权专业共招收4届175名本科生,全部为河南生源,暂无毕业生(见表6)。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培养情况不尽如人意,该校2018年已停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招生。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教育部2013年公布设立,2014年开始招生。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由法学系开设,该校为民办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虽有法学本科办学历史,但在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并不强,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一般。知识产权专业文理兼收。截至2018年5月共招收4届255名本科生,全部为河南生源,尚无毕业生(见表7)。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是教育部2017年公布设立,计划于2018年首次招生。该校知识产权本科由知识产权学院开设,郑州大学于2015年11月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和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共建,为“河南省第一家从事本科到博士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平台1”。该校有多年的法学专业办学历史,拥有本硕博各层次的知识产权相关人才培养资格。该校成立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并设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和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在知识产权师资储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础较牢固,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保障条件较好。但该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处于初建阶段,计划于2018年秋季开始按法学类大类招生,文理兼收,因尚未开始招生,该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后期的分流和培养情况尚未可知。
除这8所院校之外,目前河南省还有河南农业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院校正在积极进行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申报。
河南省各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生源地较窄
综合河南省内各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5月,河南省8所开办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高校累计招收生1 774人,其中河南生源1 479人,占83.4%,省外生源295人,占16.6%,省外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边疆省区市和欠发达地区,而国内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较好,人才需求旺盛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区市的生源数量极少。河南省高校截至2018年5月已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228人,加上2018年应届毕业生356人,到2018年底也只有毕业生584人,即使到“十三五”结束的2020年,河南省高校也仅能培养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1 371人(见表8)。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所规定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目标是全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数量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50万人,增加35万人(“十二五”期间的数量是15万人),全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增加50万人(“十二五”期间是50万人)。河南省作为知识产权大省和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需求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至少应占全国的5%左右,即河南省“十三五”期间至少需要增加知识产权专业人才1.75万人左右,增加知识产权从业人员2.5万人左右。与这一较大需求相比,河南省高校目前总共1 700多人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在校生,在数量上差距巨大。虽然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研究生层次和在职人员培训等方式,但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数量更少1。人数相对较多的非学历在职人员培训也因培训时间短,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等,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河南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的需要不相匹配,知识产权人才缺口较大。而且,因为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83.4%都来自于省内,16.6%的省外生源大都来自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海南、甘肃等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质量,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不利,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毕业生流向法律职业
多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大都以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河南省高校也不例外。河南省8所知识产权本科高校,安阳工学院仅招收文史类考生,除中原工学院只面向理工类招生外,其他高校都是文理兼收。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原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师基本全部来自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围绕法学做文章,招生也侧重于文史类生源,导致知识产权本科培养的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于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河南科技大学自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知识产权本科生以来,一直采用按法学大类招生的模式,学生入校后与法学专业学生一起学习一两年后方才进行专业分流,出现了分流时学生普遍选择法学专业,很少选修知识产权专业的尴尬现象。即使选择了知识产权专业,因缺少理工科基础,难以从事专利代理等工作,绝大多数学生也把知识产权专业当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将自己的毕业去向定位于考研或从事知识产权法律职业工作。高校按大类招生似乎成为近两年的一个发展趋势,从各高校公布的分专业招生计划信息可知,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也计划采用按法学类大类方式招生。笔者认为,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知识产权专业放在法学大类里,也授予法學学位,无形中把知识产权专业定位于法学专业里。
然而,知识产权专业毕竟不同于传统法学专业,除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外,知识产权职业领域中缺口更大的是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分析人才,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中的执业专利代理人等专业人才,而目前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基本上难以培养这些人才,难免会因为培养模式单一而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生本该“一人难求”,而事实上难以被人才需求强烈的广大企业录用,进而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产能过剩”,以至于曾被教育部挂上就业警示名单的尴尬局面。
师资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多数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研室教师仅有4~8名专业教师,且基本上都是接受过纯粹法学教育,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其知识结构也基本停留在法学或知识产权法层面。对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人员所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等内容并不熟悉,难以胜任教学需要。而且,这些师资普遍缺少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经验,传授知识时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般,实务能力严重不足。加之河南省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在缺乏合适师资的同时,也尚未建立起有合适教师指导,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实验室、知识产权代理模拟实验室等知识产权实习实验设施和能真正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知识产权人才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软硬件不足。
对河南省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结合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经分析认为,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扩大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规模,调整生源结构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知识产权局和各高校应继续加大对现有知识产权学院和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力度、协调企业协调培养、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和扶持高校尽快优化培养条件,扩大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以能够培养更多数量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另外,高校在招生计划制定时也要扩大基础教育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生源人数,扩大省外生源指标,使更多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知识产权事业较发达地区的优秀学生在河南省高校接受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并为河南省的知识产权事业服务。
优化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各承担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应及时调整其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复合型是由知识产权专业的的学科交叉性所决定的。实务中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基本上可以两大类,一类是技术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一类是非技术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1。这些专业人才又根据分工从事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多种具体的职业。不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产权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哪一种知识产权领域内的职业,均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法学知识、知识产权知识。技术类的知识产权人才需要掌握相应的理工科知识,非技术类的则往往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甚至是普通的人文社科知识。因此,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认识到法学知识的核心性,以法学课程为基础。另外,因为作为知识产权人才最大用户,广大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需要的大都是与管理和运营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分析等人才,经济管理学知识也不可或缺。对于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所需要的理工科知识,要想在本科4年融入教学计划并予以掌握是难以实现的。高校可借鉴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做法,支持和鼓励部分学生修读理工科第二学位(中原工学院首届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中有三分之一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打通了原来无法报考专利代理人的瓶颈)。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不仅积极为学生学习第二学位提供方便,还充分利用专升本学生中部分人的理工科专科学历背景,启用校企协作培养机制,培养以专利代理人为主的知识产权人才。截至到目前,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都与企业合作集中开办了知识产权实务能力提升培训班,该培训班主要针对知识产权专业高年级学生,由企业资深知识产权实务人员集中授课不少于1个月,并安排受训学生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或机构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专业实习,考核合格者推荐就业。这种通过集中培训扩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实务能力的培养方式效果很好,成绩显著。
充实知识产权专业师资队伍
在知识产权师资队伍优化方面,长远来看当然是需要引进或培养那些科班出身,受过系统知识产权专业理论与实务培养,能够胜任知识产权本科教学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然而,这类人才数量匮乏,需求单位也多,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因此,高校应在师资方面广开思路,不能拘泥于本专业现有的那几个专业教师。笔者认为,河南省各高校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师资充实问题。
第一,统筹协调校内各学科师资。各高校除知识产权专业外,大都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学科或专业师资,都有图书馆的信息检索和分析人员。这些领域的教师获科研人员中往往有个别的对知识产权有研究或者有过相关知识产权实务经验,各知识产权本科培养单位可以发掘这些校内资源,将他们调动到知识产权专业或者请他们担任某些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较好,能够缓解知识产权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第二,合理利用校外专业实务人员充实师资。中原工学院自2015年起,就在知识产权本科生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聘请省内具有丰富实务经验且具备授课资质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知识产权律师、企业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等作为知识产权本科生专业校外导师,聘请他们担任专利代理实务、知识产权专业导论等课程的授课任务。校外兼职教师讲授相关实务课程并作为指导教师带学生专业实习,有效解决了校内师资实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也充实了师资的不足。据悉,郑州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近期也在知识产权实务界聘任了20多位知识产权本科生校外导师。
第三,引进来、送出去,提升现有师资数量和水平。各高校及承担知识产权本科培养任务的院系,应创造条件,加大知识产权专业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实师资数量。更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知识产权博士学位,到名校进修或出国深造知识产权领域的知识。利用政法委和教育厅的“双千计划”,安排教师到具有知识产权岗位的司法部门去挂职,学习和培养知识产权实务技能,解决自身知识产权实务能力欠缺的问题。各单位还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参与诸如知识产权南湖论坛、知识产权强国论坛、知识产权中原论坛等省内外的各类知识产权学术会议或人才培养会议,多参加师资培训,以尽快提升现有师资水平,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和保障河南省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河南省开设知识产权本科的高校,应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制定出适合本校的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必要的知识产权实验实习设备及场所,扩大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数量和省外生源,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解决现存问题和不足,以培养出能满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推动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作者简介:付琛瑜(1971—),硕士,中原工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经济法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010600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實践”([2017]-JKGHYB-0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