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环境学视域下探讨《黑镜》的技术批判与人的异化

2019-09-10 07:22明晓杜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5期
关键词:异化技术

明晓 杜凯

【摘要】技术的发展使得距离不再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局限,电视剧《黑镜》通过对技术乐观主义进行批判,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技术对人的异化现象,进而带来了群体暴力,以及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界限模糊的问题。当下亟需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媒介环境学派与《黑镜》不谋而和地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视角探讨了这一问题,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黑镜 ;异化;技术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了,媒介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一直到今天的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产生,媒介已然成为了在人类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两方面,技术发展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当然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黑镜》是一部由英国电视4台及美国网飞公司出品的系列电视剧。该剧已经推出四季,每一季中的每一集都是以现代及未来高速发展的科技为为背景,以人性为中心而展开的独立小故事,用镜头语言表达了技术对人性的破坏与重构,呈现出未来社会科技对人的异化。《黑镜》中出现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形成了新的媒介环境,改变着人的行为方式及思考模式,这同媒介环境学派一样,为了讨论人同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黑镜》传达的媒介讯息,试图总结分析对传媒技术的批判以及人性的异化危机。

1. 媒介环境学的缘起与发展

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学者林文刚教授曾说,“媒介环境学是许多学科的学者集体智慧的积累”。“媒介环境”一词最早是1967年由麦克卢汉提出来的,1968年尼尔波兹曼在一次演讲中又提出了“媒介环境学”的概念。媒介环境学派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北美崛起发展至今俨然成为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之后的第三大学派。共经历了三代人,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哈罗德·英尼斯被认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第二代代表人物则是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保罗·莱文森和约书亚·梅罗维茨以及林文刚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 。

很多人把媒介环境学派简单地认为是“技术决定论”,即技术是起核心的直接作用的,但实际上“媒介与人的关系”问题是才媒介环境学最为核心的议题。媒介环境学将“媒介和媒介构成的环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技术会形成一种媒介环境,一直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认知、态度、行为,逐渐改变了整个社会。媒介就像是一种生态环境一样,生在媒介生态环境中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他的影响。《黑镜》正是用影像语言,向受众展示了媒介对人类的消极影响,对传媒技术展开批判,将镜头的呈现重点放在了异化主体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态度等微观层面上。

2. 《黑镜》中对技术乐观主义的批判

2.1 人类被技术奴役的媒介化图景

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汉所谓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媒介技术也不例外,他延伸了人的神经、感官以及肢体,使人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人类创造了媒介,反过来却越发依赖于自己创造的媒介,被科技所奴役。笔者认为媒介与其说是人的肢体的延伸,更不如说是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中国观众将《黑镜》奉为神剧,第一季在豆瓣上获得的9.3的高分,这是因为许多在剧中描绘的人类被技术奴役的场景,如今正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比如第三季第一集《急转直下》的社会评分系统。故事背景假定在未来,一种特殊晶片(媒介)内置在人的眼球上,社會依赖着手机的社交系统运转,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按照1至5分的标准给别人评分,同时能够实时地观看到彼此的分数。分数会决定别人如何看待你,甚至能够影响你在社会上享受的福利。这是一个很难区分虚拟与真实的世界,人们为了追求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真实的人际交往被无限地弱化。这何尝不是当下许多人使用网络的状况呢?人们努力地去经营在网络上的第二形象,希望通过网络来表现自己,同时也会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圈、qq空间、微博来评价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给别人打分,这实际上和《黑镜》中的评分系统极为相似,人们在心理上其实已经建构了对新技术形成的媒介环境的认同,使得媒介技术对社会参与造成影响,主导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丢失了自我。

2.2 技术发展造成的群体暴力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使用技术的门槛降低,推动了社会平权,这进一步使每个人都在网络世界具有了话语权,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会造成了多数人的暴政。这主要是指一件舆论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持续的发酵,而网民意见往往会左右事件的发展方向。

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进行分析,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并非单纯的信息载体工具,而是一种隐喻,它以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电子时代,媒介与信息的分离加剧,媒介成为了信息主宰,人们使用的媒介从复杂而深刻的需要理性的印刷品转向与从直觉和感性出发的电子媒介,这样一来,信息大量产生,人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跟随者大众随波逐流,被媒介所展现的符号真实蒙蔽了双眼,将感性与直觉凌驾于理性之上,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甚至于造成了群体暴力。

《黑镜》将技术平权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展现的淋漓尽致,《国旗》中绑匪绑架了公民喜爱的公主,提出了要首相当众与猪性交才会释放公主的要求,公众一开始也觉得不可理喻,但当绑匪发布了切断公主手指的视频时,又纷纷要求首相按照绑匪的要求做,首相始终被公众的舆论所钳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是单纯地相信绑匪在网上发布的视频,基于一种娱乐和看热闹的心态发表观点,丧失了本真、理解与同情,趋近于暴戾。

2.3 技术发展导致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模糊

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公共信息的边界,使得人们通过技术将触手伸入到私人领域成为可能。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在他的媒介补偿理论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技术是人的思想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保罗莱文森对技术的发展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技术发展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然而我认为保罗莱文森似乎对人性的看法过于乐观了。诚然,媒介都是朝着适应人类的方向发展,但是人类对于技术的需要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值得思考的。很多时候,技术已经发展成了满足人们不正当欲望的工具,比如窥探的欲望以及无止尽地娱乐的欲望。

通过使用技术侵犯私人领域的情况,在《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你的全部记忆》有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依赖于记忆芯片的社会,通过调取记忆芯片的内容,可以看到人们在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甚至可以对记忆进行删除。故事男女主的脑海中都植入了这种记忆芯片。由于疑心妻子外遇,男主角强行要求查看妻子的记忆芯片,并强行删除妻子外遇对象的记忆。妻子的记忆原本是其个人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丈夫未经允许也不应该随便进入。但是记忆芯片这种技术的发展,使丈夫的这种入侵成为了可能,最终也导致了夫妻二人的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黑镜》中的科幻情节,更是正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互联网上存在很多对隐私权侵犯的情况,比如当一件公共事件发生后,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人物就变成了众矢之的,会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等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

3. 《黑镜》中人性的“异化”

3.1 异化、科技异化与人性异化

异化最早来自拉丁文alientio,黑格尔将“异化”定义为中性词,指作为人的主体被自己创造的客体所控制的现象。马克思还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劳动和人的三重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的观点对各领域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直接将“异化”定义为“技术异化”,是统治阶级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统治社会和人们的心理。

媒介环境学派学者也受到了马克思思想以及批判学派思想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发对自身 。科技异化的内涵就是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类本来是作为主体存在的,我们制造各种工具为自己所用如兵器,农耕工具等,但是到了现代社会新媒体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技术显然不再受人类的控制,能够独立于人类之外自行进行计算“思考”、完成相应工作。技术发展成了人的对立面,反过来却对人类自身的发展造成阻碍,产生对技术的依赖。

3.2 人性异化的本质

《黑镜》中对于技术对人性的侵蚀表现地细致入微,十分引人深思。在第四季第二集中,讲的是一个母亲和女儿的故事。母亲在女儿小的时候在女儿的脑中植入了特殊的芯片,然后母亲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看到女儿眼中的世界。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通过特殊的马赛克处理,模糊掉所有女儿看到的我们普遍认知为不好的东西,如血腥的、吓人的、肮脏的东西。女儿在母亲的“监视”下长大。母亲刚开始使用这个技术仅仅是为了保护女儿健康长大,可后来就出现了对这种监视技术的依赖,只要一遇到问题母亲就会打开监视器看女儿的一举一动,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让技术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宰。导演在这一部分表现的内容也和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传媒化时代媒介技术是人的异化的直接动因。

总的来说我认为媒介对于人性异化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是人的地位与媒介地位的本末倒置,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提线木偶。其次是人的价值观的迷失,当人的出发点是不合理、非健康的时候,媒介就会改变原来的初衷,其恶劣程度同媒介的传播效果成正比,最终导致人性的变态,人格的异化。

但是分析人的异化的原因,我认为不仅是媒介技术本身那么简单。更应该深究技術背后的经济原因,消费主义的盛行对人的异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描述了一个消费主义社会,主人公宾一开始居住在一个狭小的由多面屏幕墙组成的房子,屏幕上不间断地播放着麻痹人神经的广告娱乐节目。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每天要做的就是通过骑自行车赚取虚拟货币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宾一开始是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追求真实的人,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虚假,感受真实的美好。可是宾在努力最后,还是向现实妥协了,我认为一方面他是认识到了自己对改变现实的无力,而另一方面是他有了成为名人的机会,他选择了妥协,过上了“贵族”般的生活。但观众可以看到,宾的房价大了许多倍,但还是由屏幕组成的。宾最终也没能逃离,甚至从内心选择了接受与屈服。也就是说,这背后巨大的社会问题是单靠个人无法改变的。

4. 基于《黑镜》对技术和人性的反思

《黑镜》用试听语言的方式,为人类做出了一种最坏的预想,这种预想是与当下接轨真真切切可以预见的。尼尔波兹曼担心人类终于会毁于人类热爱的东西,在尼尔波兹曼那个年代,人们热爱的东西是电视,而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热爱的东西自然就是互联网了。对技术过于依赖人类会使自己逐步变成技术的奴隶,过于依赖媒介内容,则会变成技术的奴隶从而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为了防止《黑镜》真正的成为现实,有许多我们应该做的。首先应该是注重人文关怀,普及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正确认识人与媒介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媒介依赖。其次,要矫正媒介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伊尼斯的“技术偏向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还是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都强调媒介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技术有多么伟大,而在于它和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邹霞.“黑镜”的时代隐喻与传媒技术批判[J].四川戏剧,2013(04):52-55.

[3] 李坤.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黑镜》探析[J].电影文学,2017(18):126-129.

[4] 尚晨光.技术决定论:浅谈对媒介环境学的认识[J].今传媒,2016,24(12):116-117.

[5] 周敏.新媒体视角下反思媒介技术的异化——基于《黑镜》的个案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4(06):107-108.

作者简介:明晓(1997-),女 ,湖北十堰人,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第二作者:杜凯(1994-)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方向: 新闻传播实务与新媒体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技术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