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中国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019-09-10 07:22:44韩旭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香港

韩旭

摘要: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大陆于世纪之交开始新一轮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本文主要以大陆和香港两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比较对象,在介绍两地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后,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两地高中英语课程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香港两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既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也有不同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中国大陆;香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一、综述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只有比较才能知道自身的不足,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才是推进新课改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中国的特区,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历史背景造成了香港目前的“两文三语”现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香港和大陆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方面与大陆存在着差异,教育发展的背景及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兩地同根同种、同文同语,因此与其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这两地会有更多的相互借鉴之处。

二、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分析比较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体系分析

1、大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中国大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

2、香港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体系

(1)、下图为香港英语教育的教育目的:

在高中阶段,这些目标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来实现:

人际关系维度。主要强调学生要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与他人进行交流、相处以及合作,为今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知识维度。这一维度强调学生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能够应用英语这一媒介获得知识,至于以后面临不同环境下的问题可以运用已有的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经验维度。该维度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各种语言材料,口头的和书面的,通过各种语言活动来理解英语语言,并要求学生可以用英语来进行角色扮演、戏剧扮演等形式来加深对英语材料的理解。

两地英语课程目标的比较

1 相同点:强调英语工具性的要求是一致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经济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一致的

2不同点: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强调;对国际视野的要求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同

三、高中英语课程内容比较

(一)高中英语课程内容分析

1、中国大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中小学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内容的基础性。(2)适应学生的特点。(3)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2、香港高中英语课程内容

《香港高中英语课程与评估指引》中课程内容部分是这样组织的: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1) 必修部分。在必修部分中,课程内容是由模块,单元和任务来构成。并且根据高中生的特点选择了若干模块,主题。这些主题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联系密切。

必修部分以“模块—单元—任务”的模式进行教学,模块是主题,它有几个相关的小单元构成,每个单元设计了很多小的任务,学生正是通过对任务的学习来进行对单元和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表演、展示等有关活动来汇报自己的成绩。

(二)两地具体内容比较

1相同点:都有增强英语基本技能,强调与人交际的重要性;都有情感态度的内容;都有增强文化意识的内容

2不同点:学习内容的要求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不同;对待多元文化态度上的差异

四、高中英语课程评价的比较

(一)两岸的课程评价体系

1、中国大陆的评价方法。中国大陆的课程标准建立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评价体系。新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而且提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2、香港的评价方法。香港对高中英语课程评估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校内评核,一类是公开评核。

3、课程评价的比较

(1)结构与提法不同。我国大陆的《标准》主要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这四个部分组成。香港的《课程指引》由前言、课程框架、课程计划、学和教、课程评价、教学资源,这六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评价作为单独一部分,具有核心地位。(2)可操作性不同。我国大陆的《标准》在评价建议里,先规定了评价原则,然后介绍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香港的《指引》同样也给每个评核方式提供了很多实例,包括“学习任务活动”,“档案袋”、“过程学习”等。

五、结论与建议

(一)相同点:1、都以强调“以学习者为本”为总目标 2、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3、都注重和社会的联系

(二)不同之处:1、对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的要求不同2、对人才的要求不同 3、对外国文化的态度不同

参考文献:

[1]谭光鼎. 2009. 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处辉. 2009. 高等教育社会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家通. 2003. 比较教育研究.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4]王松美. 2003.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香港
“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08
香港故宫
环球时报(2022-05-13)2022-05-13 17:24:23
香港妇联访京团到访全国妇联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11-18 09:19:07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23:54:44
香港ifc商场
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 08:51:34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4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