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度征战奥运会,是迄今中国体坛唯一的奥运“六朝元老”;他44岁时称霸雅典,是中国最年长的奥运金牌得主;他手握5枚奥运奖牌,是中国射击界获得奥运奖牌最多的运动员;他曾是中国射击队总教练,悉心培养出庞伟、杜丽、易思玲、朱启南等多位奥运冠军;他就是王义夫,用执著和热爱撰写了一部“老枪”神话。“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这是王义夫最想对时下年轻人说的话。
回顾王义夫27年的射击生涯,1996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王义夫拿遍奥运会、世界杯、全运会的冠军,但伤病成了他此后8年射击生涯最难缠的对手。1996年7月20日,亚特兰大狼溪射击场内鸦雀无声,全场观众都在等着王义夫的最后一枪。但就在击发前,王义夫眼前突然一片漆黑,凭借着上万次训练换来的肌肉记忆才完成击发。
“6.5环!”全场一片哗然。此前领先第2名3.8环的巨大优势瞬间消失,王义夫最终以0.1环的微弱劣势错过蝉联奥运金牌的机会。他晕倒在赛场,被诊断为颈椎基底狭窄导致颈动脉供血不足。
其实,王义夫出征亚特兰大之前就已经发病。回忆起那段经历,王义夫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时坐的是美联航的飞机,美国机长一看我的情况,说你必须下飞机。后来我让翻译跟他讲,我要去参加奥运会不能下去,责任我自己担。”
在王义夫的坚持下,机长有所妥协,但他要求王义夫必须能当场站起来。听罢,王义夫小声告诉身边的妻子张秋萍:“一定要使劲从后面把我推起来。”就这样,王义夫抓着前面的座椅靠背,借着妻子的推力,在美国机长前足足站了十几秒。
王义夫从小接受的就是英雄主义教育,在他看来,前方的亞特兰大就是战场,自己就是战士,再大的病痛也没法阻挡他前进。做教练时,他也是这样要求队员的,“我说你们要打出中国运动员的风范,最终目标是拿冠军、升国旗、奏国歌,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到我们的国歌。”
在王义夫挂帅的第一年,中国射击队在世界杯意大利站中拿到全部10块金牌中的7块,“最后连意大利的工作人员都会唱我们的国歌了。”说起这段经历,王义夫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摘自《新京报》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