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婕
中午11点45分,午休铃声响起,沪上一所公办小学的孩子们在上完了上午的四節课后,迎来了难得的休闲时光。然而,根据学校安排,孩子们匆匆吃过午饭,还得利用午休时间参加劳动教育和心理专题教育。
这样的场景并非特例。记者近日在沪上一些公办小学走访调研发现,孩子们的午休时光几乎被各种“进校园”活动蚕食,从急救培训、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人工智能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防性侵教育等。
“很多活动都是闻风而动。”一位校长回忆,前阵子,国内某所高校发生了实验室安全事件,紧接着第二天就有文件下来,要整治、检查理化实验室,还要让相关教育活动进校园,“乒乒乓乓搞了很久”。
事实上,每次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总会接到开展相关教育的通知,邀请专家来校做讲座成了各校的常用形式。某小学德育教导笑言,每每这时,因为时间太过于集中,有些学校甚至连专家都“抢不到”。
每项“进校园”教育活动落地后,紧随而来的便是相关部门的检查。师生自然是疲于应对。
(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