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摘 要:简要介绍南京医科大学在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教育的现状及探索。基于5W1M信息行为模式和专业人员信息查询行为模型,研究分析留学生信息行为特征,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医学文献信息课程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行为;5W1M;医学文献检索教育;留学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求学外籍留学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以医学专业为甚。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开始招收外籍留学生,且人数逐年上升。学校教育是来华留学生了解、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其中信息素养教育是重要一环。信息素养是步入数字化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留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则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其科研水平的基础,也是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培养方法和基础,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日益受到重视。伴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国内如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均对留学生的医学文献检索教育进行了探索。
本文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信息检索教研室在留学生教育上的相关研究与探索。
一、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相关工作,并于2013年申请成立医学信息检索检索教研室,所有参加教学的工作人员为兼职。
教研室自2009年始接受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的教学任务,授课对象主要为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伴随学校对外招生人数的飞速增长,授课人数最初每年4-5人,至今每年有80余人,均安排在一个班级授课。授课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地点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授课教师共3人,分别承担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授课学生大多来自南亚,部分来自非洲、西亚和东南亚,中文掌握水平不一,主要交流语言依然是英文,因此授课语言以英文为主。
课程初创阶段,参照同行院校经验,并参考William Hersh编著《Information Retrieval: A Health and Biomedical Perspective》与首都医科大学马路编著的《Med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两部书籍,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检索绪论、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等。最后通过课件与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考试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和最终考试成绩综合组成。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逐步发现上述教学方法与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符合留学生的实际需求,且数据库日新月异,原有教学内容老化,教研室进行了相关教学探索与改进。
二、基于信息行为理论的分析
作为特殊的信息获取行为,医学信息检索与获取拥有独有的特征和模式,医学文献检索的授课需切合这些特征与模式。经过摸索,本文使用网络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的5W1M模式和专业人员信息查询行为模型,对留学生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信息行为进行分析和阐释,并进行相关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探索。
1.5W1M模型。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网络用户的5W1M模型将信息行为分为六个要素,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动机、行为形态、行为时间、行为空间、行为媒介。为详细了解留学生在医学文献检索中的信息行为,通过课程反馈、课间沟通、课后交流访谈等方式与留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了解各类具体信息,并利用5W1M模型对其进行了阐释。
在医学文献检索的语境下,行为主体(Who)代指参加课程学习的留学生,是信息检索活动的参与者。留学生语言基本为英语,备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熟悉国外各类网络信息环境,具备初步的网络检索基础,使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但对专业性医学文献检索了解不深入。
信息动机(Why)是指在信息行为过程中的目的,按照CNNIC的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工作、自我提升、认同、生活、社交、消遣、警戒等内容。基于用户所在情境来分析用户的信息动机, 可以对信息动机的产生进行整体性和结构性的理解。留学生主要出于学术科研的目的,完成检索、下载、管理文献,并完成文献的写作,完成学术工作,实现自我提升,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行为形态(What)则一般分为受信、传信、交流、查寻、生产、积累。与普通信息用户不同,医学文献检索的目的性更强,需要从多元化视角研究其行为形态。
行为时间(When)则是信息行为发生的时刻或时段。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使得文献检索行为可以发生在任意时刻。
行为空间(Where):指信息行为发生的场所,包括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网站地址)。在医学文献检索的语境下,现实空间可以是任意地点,但就虚拟空间而言,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的主要空间是网络数据库,尤其是外文数据库,主要包括Pubmed,WOS和各类全文数据库。
行为媒介(Media):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习使用了语言、文字,图片、图像等各类传统符号,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形、音频、视屏等非语言符号更加广泛。在医学文献检索的背景下,行为媒介则是代指互联网及其相关工具,如浏览器、信息交流工具、文献管理软件和其他软件。
2.留学生信息需求分析。基于上述理论,总结分析留学生的信息需求如下:信息动机:完成课程后,能够实现初步分析、文献检索、全文获取,并对文献阅读、文献写作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信息形态:作为专业信息获取,势必与日常生活的信息行为有差别。在工作角色和任务的影响下,留学生信息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程学习中的信息形态,另外一类是实际文献检索中的信息形态。行为媒介:借助互联网平台媒介,完成医学文献检索的全过程。
此外,按照、功能方式区别,信息行为可分为信息需求认识与表达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与存储(下载)行为、信息加工行为、信息吸收与利用行为和信息交互行为。医学文献检索涉及的部分主要涉及信息查询、信息选择与下载以及信息加工部分,主要對应信息检索理论、具体数据库检索与全文下载,信息利用部分。
3.教学不足。同时对原有医学文献检索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在沟通上,虽然留学生多半经过汉语培训,但水平不一,通用语言依然以英文为主,这对教师的个人语言和交流水平是一个考验。此外,上课时间较短,虽然有课间沟通,但时长不足,缺少课后交流。其次,是教学内容。Leckies等综合文献中对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的相关研究结果, 提出“专业人员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该模型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工作角色、相关任务、信息需求特征、影响信息搜寻的三个因素:意识,来源和结果,并强调专业人员与工作相关的信息需求来自于工作角色与任务,这些要素促使信息搜寻行为的发生。专业人员的信息搜寻行为的过程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即“信息来源”和“信息来源的认知”,信息来源包括信息的种类,如期刊、报纸、图书、非正式文献等。对信息来源的认知则决定了信息查找的路径,具有关键作用。这些认知包括熟悉程度,是否曾成功使用其解决问题、可信赖性、及时性、成本、质量(详细程度,准确性等)和可访问性等。
两个因素交互影响,在信息查询中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为信息查询的性质和结果带来了动态影响。在当前教学中,授课内容往往是第一类,即“信息来源”的介绍,对“信息来源的认知”虽有一些介绍,但不全面。另外,此类内容的授课效果往往与教师本身教学水平有关,对教师本身数据库使用水平提出了要求。
4.教学探索。首先,编写制定适合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重点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重点内容是传授医学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科学研究研究过程,各种外语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和方法,并掌握医学信息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方法和技巧。在学习内容的层次上,分为掌握、熟悉和理解三部分,厘清了课程教授内容的主次,便于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把握教学进度和深度。
其次,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在传统文献检索内容上增加了文献管理的讲解,如Endnote内容讲解。文献管理是文献检索重要的一部分,文献管理软件使文献检索与整理、引文标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等更快捷,将其引入教学内容中,能提升学生的文献管理分析与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授课教师除文献检索授课外,还分别担负参考咨询,学科服务等多类工作,有实际的工作经验,熟悉数据库资源的具体细节和使用注意事项。
再次,提高教师的个人水平。教研室利用本馆提供的“青年馆员培训计划”,奔赴国内外高校参观学习,提高了语言与理论水平。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实例的搜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加强和留学生的信息沟通,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加强和学生的课后交流。首先,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作业和交流;其次,利用微信进行沟通,解答各类问题。
三、结语
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的重点在于应用性,主要目的在于教授医学文献检索的基础和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同时全面提高信息素養。学生有科研的需求,因此希望在学习完成后,能够独立完成课题分析、文献检索、全文获取和文献写作,今后教研室将在这个方面继续探索。
本文基于信息行为理论的一些模式和模型,对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留学生医学文献检索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本文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研究信息行为理论,探索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范吉莲,徐 维.为留学生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的尝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