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急性败血症,顽固性腹泻和回肠、大肠发生固膜性肠炎为主要特征。该文主要结合本地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加强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控治疗提升养猪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猪副伤寒;临床症状;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6.083
0 引言
猪副伤寒主要会引起断奶仔猪大批量发病,对1~4月龄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该种疾病又被称为仔猪副伤寒。猪副伤寒病除单独感染发病外,还常与猪瘟、蓝耳病、网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或其他细菌性疾病混合激发感染,临床症状越来越复杂,发病率越来越高,常给养殖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经过
2018年2月13日,共和县一养猪场共存栏生猪300头,其中成年猪133头,仔猪167头。先后在仔猪群体中出现精神状态变差、腹泻等发病症状。由于整个病情发病较为突然,病情迅速扩散蔓延,并出现死亡病例。该养殖场虽然制定比较完善的疫苗免疫程序,但存在疫苗免疫不到位问题,养殖场没有严格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疫苗。饲养管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发现整个养殖场的卫生条件较差,圈舍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气体积累,粪便堆积严重,在圈舍中还能看到大量蚊蝇飞舞。
2 流行病学
猪副伤寒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其中对1~4月的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严重,呈现散发流行或地方性流行,患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猪和带菌猪排出的粪便、尿液中携带有大量沙门氏菌,这些污染物通过污染水源、饲料及周围环境而引发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感染,另外,致病原还可以通过脐带和子宫感染造成垂直传播。该种疾病传播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最容易传播流行。沙门氏菌同样属于典型的条件致病菌,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和饲养管理有很大联系。由于仔猪群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运动,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价值较差,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突然更换饲料,气候发生突变,长途运输等不利因导致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均可以诱发该种疾病传播流行。
3 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在哺乳仔猪群中发病率较低,常发生在饲养密度较大的断奶仔猪群体中,呈散发流行。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可诱发该种疾病爆发流行。临床上该种疾病的传播流程没有典型的季节性。不同年龄的仔猪感染沙门氏菌后,表现出来的症状存在一定差异。刚断奶不久的仔猪感染沙门氏菌后,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以上,采食欲望下降或者停止采食,初期出现便秘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排出的粪便恶臭难闻。发病2~3d后在鼻端、耳尖、腹部和四肢的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的斑块[1],患病猪在圈舍中呆立,不愿意走动,行走时左右摇晃,通常在发病3~5d后,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最后衰竭死亡。耐过急性型的仔猪逐步转变成慢性型,症状比急性型稍微缓和。患病猪体温时高时低,精神萎靡不振,经常拥挤在一起取暖。发病初期出现便秘,后期呈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泻,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粥样稀便,粪便中还会夹杂少量的血液坏死组织和坏死的肠粘膜,病情严重时肛门失禁不能够控制排便,最终因为机体脱水而死。
4 病理学变化
急性型病例解剖后,全身呈现败血症变化,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严重,外观呈现紫红色,实质器官表面存在点状出血,胃黏膜红肿,严重形成皱褶,并在胃黏膜表面存在出血点和弥漫性出血,皮肤表面存在紫红色的出血斑块。慢性病例解剖后,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盲肠、结肠和回肠,肠壁淋巴滤泡显著肿胀隆起,并出现坏死和溃疡病灶,肠黏膜表面呈现弥漫性的坏死糜烂,并在黏膜表面覆盖有一层灰黄色容易剥离的康复状的物质,肠壁变得粗糙,显著增厚[2]。病变较为严重的病仔猪肠粘膜坏死,大片的脱落,这是诊断副伤寒的最显著的病理学变化。脾脏、肝脏、肠系膜、淋巴结表面存在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病灶和出血点。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仔猪的肝脏、脾脏、肾脏、肠系膜淋巴结病变组织带回实验室后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够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杆状或球杆状的小杆菌,将采集到的病料划线接种到SS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在上述2种培养基上生长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扁平的致病菌菌落,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部分沙门氏菌因为会产生硫化氢,使菌落中心逐渐变黑,小心挑起可疑的菌落进行生化试验,确诊致病原为沙門氏菌[3]。药敏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痢菌净、磺胺二甲氧嘧啶、土霉素等药物高敏。
6 防治
沙门氏菌病原很容易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应该选择2种以上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保障猪体内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水平,抑制致病菌和杀灭致病菌。治疗首选痢菌净针剂和磺胺二甲氧嘧啶片。患病猪肌肉注射痢菌净针剂,使用剂量为3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5d。同时内服磺胺二甲氧嘧啶片,使用剂量为100mg/kg体重,连续使用10d,并配合助消化健胃剂。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猪,选择使用土霉素100mg/kg体重,维生素C注射液2mL,樟脑磺酸钠注射液2mL,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150mL,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3d。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d后患病猪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个别病仔猪因为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恢复健康。
日常饲养管理中应该重点做好预防工作,进行集中统一免疫接种,仔猪在7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接种。另外,应该重点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母猪进入分娩前1周,对圈舍和周围环境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复合酚,每5d进行一次消毒,确保仔猪饲料、饮用水、圈舍卫生清洁,尽量减少一切致病因素,如果一旦发病及时将患病猪单独隔离饲养,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日常的圈舍卫生清理工作,及时清理所有粪便和污染物,消灭圈舍内的各种吸血昆虫。
7 结束语
猪副伤寒是一种威胁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虽然该种疾病属于三类国家疫病,但是发生后会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生长,威胁到饲养管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引导养殖户充分认识到该种疾病对生猪健康生长造成的危害性,结合地区疾病流行特点,为养殖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并保证养殖户能严格执行,有效降低猪副伤寒疾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单春林,刘书强,杨建清.一起急性猪副伤寒的诊治与体会[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10):57-58.
[2]欧启贵.猪副伤寒的鉴别与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1):94. 106.
[3]高风玲.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67.
作者简介:刘明菁(1992-),女,藏族,青海共和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