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猪回肠炎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会引发各个年龄和品种的猪发病,并且猪日龄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经过都存在一定差异性。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猪回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进一步做好该种疾病的防范工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猪回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6.080
0 引言
猪回肠炎又被称为增生性肠炎,坏死性肠炎,它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性或间歇性出血性腹泻为主要特征的肠道疾病。这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蔓延后,会严重影响到猪群的生长发育,导致生长速度放缓,严重的还会引发猪群死亡。近年猪养殖产业不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该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发病后,由于养殖场的患病猪相继死亡或成为僵猪,使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给猪养殖产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经过
某规模化养殖场存栏母猪130多头,育成猪260头,死猪233头。养殖户对猪群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猪群免疫接种了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2018年10月中下旬,饲养管理人员在猪舍中陆续发现了初产母猪出现腹泻的情况,仔细观察腹泻物粪便中夹杂很多血液。同时育成猪群中也相继出现腹泻,粪便稀软,呈现糊状,颜色较深,有时在粪便中也会混杂很多血液。发病初期,由于病情传播速度较缓慢,养殖人员认为是气温变化或突然更换饲料所引起的应激性腹泻,用应激性腹泻进行治疗,对猪群肌肉注射了青霉素、链霉素,但收效甚微。在整个治疗期间,养殖场三头育成猪症状较严重,并出现了继发感染症状,窒息而死。兽医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往养殖场进行了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该养殖场存在很多应激因素,整体的养殖环境恶劣,饲养密度过大,猪群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导致致病原的传播蔓延。进行严格的病理学检测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回肠炎,然后选择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很好的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增加。
2 流行病学
细胞内劳森菌侵入机体后主要寄生在猪的肠道黏膜细胞,使小肠、回肠和大肠出现病变。患病猪和健康猪直接接触,是致病原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患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3周,感染致病菌的数量越高,潜伏期越短,发病症状越严重[1]。致病菌除了通过患病猪和健康猪直接接触传播外,还可以通过老鼠接触传播,啮齿类动物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在生猪养殖中,做好灭鼠工作,有利于控制该种疾病的传播蔓延。另外,在生猪养殖中,某些应激因素如突然转群、突然混群、昼夜温差较大、饲养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等,在猪群中存在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饲料中存在发霉变质的现象,造成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猪群中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病源、养殖场未按照全进全出、自繁自育的养殖原则进行养殖,均可能会导致该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
3 临床症状
猪回肠炎主要危害育肥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主要会出现出血性贫血,患病猪会排出松软且呈现煤焦油状的粪便,在粪便中夹杂很多血块。某些处于急性期的患病猪还会表现为皮肤苍白,但不会出现腹泻症状,在圈舍中突然死亡。妊娠母猪感染该种致病原后,妊娠过程中常会引发流产。大部分流产的妊娠母猪,发生于出现临床症状的6~7d[2]。临床症状较轻的表现为同一个圈舍中的个别猪出现腹泻现象,排出松软不成形的粪便,颜色呈现黑色或黑红色,仔细观察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饲料原料和少量血液。患病猪虽然能正常采食,正常饮水,但饲料利用效率会显著下降,身体逐渐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圈舍中的猪群体重差异较大。大部分慢性感染的患病猪在发病4~10周后,突然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但与正常猪相比,平均增重量仍然较低,饲料利用率较低。
4 病理学变化
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肠道,小肠、回肠粘膜显著增厚,充血卅血,在黏膜表面还能发现大量坏死病灶,肠管显著变粗,小肠后部、结肠前部和盲肠肠壁显著增厚。肠粘膜、肠系膜水肿,肠腔中蓄积有血液和粪便的混合物。
5 实验室诊断
无菌条件下采集上述病死猪的病变肠道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分别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和吉姆萨染色剂进行染色涂片镜检。经革兰氏染色的涂片,不能发现有特定的致病菌存在。经吉姆萨染色的涂片能发现短杆状两端呈锥形或钝圆形的致病菌。将采集到的病料画线接种到常见的几种培养上,发现培养基上没有致病菌生长。然后将病料接种到特定的动物细胞当中,在动物细胞中检测到上述致病菌[3]。由此可以判定致病菌为细胞内劳森菌。常规药品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林可霉素、壮观霉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高敏。
6 防治
在治疗前应该将患病猪和健康猪隔离养殖,对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群,每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44预混剂(有效成分为林可霉素、壮观霉素)4kg,黄芪多糖1kg,连续使用1周,间隔2周后再使用1周,能有效防止该种疾病的再次发生。对于患病猪,选择使用泰妙菌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mL/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d。同时在患病猪的饲料中添加上述预混剂,连续使用1周,间隔1周后再使用1周。在患病猪的饮用水中添加50%的葡萄糖粉、电解多维、黄芪多糖,每200kg饮用水,分别添加300、200、300g,每天饮水2次,连续饮用6d。经过上述治疗后患病猪临床症状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今后生猪养殖中,应该重点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工作,消灭养殖场的鼠类,保持圈舍清洁。另外还应该及时清理圈舍内的各种污染物和粪便,强化通风换气,加强饲养人员管理,避免饲养管理人员随意窜舍。养殖场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坚持每周消毒1~2次。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了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氰尿酸钠等。在养殖中还应该保证饲料安全,避免向猪群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投喂前应该对饲料进行检查。
7 结束语
猪回肠炎是一种危害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单一使用抗生素难以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一定要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多种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保证猪体内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以此消灭细胞中的致病菌,提高治疗效果。另外为了有效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传播蔓延,要做好该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基层充分掌握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然后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本地区的养殖户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预防该种疾病再次传播流行,避免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绪更.猪回肠炎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98.
[2]Jim O Donovan,余春明.猪的回肠炎及其控制[J].中国畜牧兽医,2002(4):46-47.
[3]梁正维,刘晓光,Jim Vanburen.猪的回肠炎及其新疗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0(5):55-56.
作者简介:苏和(1978-),男,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