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语接头词“お”后续“漢語”的规律性

2019-09-10 07:22:44李丹蕊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9期

摘要:关于日语接头词“お”和“ご”的用法差异,“‘漢語’前面加‘ご’,‘和語’前面加‘お’”被视为基本原则。因此,先行研究多将“お+漢語”的反规则现象视为“例外”,但“例外之说”过于主观,缺少语言学层面的科学论证。本文对“お+漢語”的规律性加以论证,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お+漢語”确有规则可循,不宜简单归结为“例外”。(1)从语义分类角度看,“お”比较容易与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用具有关的词语相结合。(2)从词性分类角度看,作为表物名词的“漢語”多冠以“お”。(3)“お+动词性‘漢語’”全部用于表现具体动作行为,尤其是与金钱、女性生活、传统风俗习惯有关的“漢語”容易冠以“お”。

关键词:日语接头词“お”和“ご”;“お+漢語”;例外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9-0000-00

1 导语

关于日语接头词“お”和“ご”的用法差异,教科书一般解释为:“‘漢語’前面加‘ご’,‘和語’前面加‘お’”。但这一为学习者所熟知的规则,经常会遇到不能自圆其说的实际用例。比如,既有“お勉強”、“お電話”等“お+漢語”的现象,又有如“お返事”和“ご返事”之类“お”和“ご”兼用的现象。先行研究中几乎口径一致地将此类反规则现象归结为“例外”,但“例外之说”概念模糊,难以以理服人,本文试就“お+漢語”的规律性加以探讨。

2 先行研究及本文研究目的

2.1 先行研究及其与本文的关联

关于“お+漢語”、“ご+漢語”,传统研究以柴田(1967)为代表,柴田氏以“加‘お’的词和不加‘お’的词”为题,从“附着度”的角度论及“お”与后续词的关联,为后来的有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虽然早期研究的着眼点和深入程度各有不同,但都是在“‘漢語’前面加‘ご’,‘和語’前面加‘お’”这一规则的前提下,一律将“お+漢語”视为“例外”的。

时至2010年前后,有关研究聚焦于“お+漢語”的“例外之说”,多论证“お+漢語”的规律性,质疑传统的“例外之说”。例如,堀尾(2010)、毛利·沖田(2015)等以句法学理论为依据,从“お”后续“漢語”的语义范畴角度,论证表物名词的“漢語”,尤其是与金钱相关的“漢語”都冠以“お”的规律性,明确指出“お+表物名词”是接头词“お”的主要用语功能之一,“お+表物名词的‘漢語’”并非例外。

本文沿用柴田(1967)“附着度”(本文将其译为“结合度”)的考证方法,借鉴堀尾(2010)、毛利·沖田(2015)关于“お”后续“漢語”的语义范畴的视角,以实际用例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试就“お+漢語”的规律性进行考证。

2.2 研究对象的获取及本文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少納言 『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检索出“お+漢語”和“ご+漢語”的用例,通过“YAHOO!JAPAN”逐一加以验证,从而将“お+漢語”122例(包括“お”、“ご”兼用例),“ご+漢語”134例(包括“お”、“ご”兼用例)确定为考察对象。本文将以这256个实际用例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后续“漢語”的语义范畴、词性约束、以及“お·ご”兼用现象与“お·ご”功能的关联等三个角度,论证“お+漢語”的规律性。

3 从语义范畴和词性约束看“お”的后续“漢語”

3.1语义分类及其与“お”、“ご”的结合度

本文按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2004年发布的《分類語彙表―増補改訂版》的语义分类标准,对研究对象的256个词例进行分类,各类型数量对比如表1,表2所示。

首先,作为本文考察对象检出的122例“お+漢語”和134例“ご+漢語”的数量对比已表明,至少在“少納言 『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范围内,“お+漢語”占总比的48%,“ご+漢語”是52%,二者相差无几,“お+漢語”绝非少数,“例外之说”难以成立。

表1、表2 的“占比”是按“お”和“ご”的数量分布计算出的各占“お”、“ご”总数的百分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お”、“ご”易于接续哪类“漢語”的倾向。对比表1、表2可发现,“お”比较容易与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用具有关的词语相结合,而“ご”则仅有两例。也就是说,从语义分类角度看,此类“漢語”前面更容易冠以“お”,其比率远远大于“ご”,所谓“お+漢語”的“例外之说”再次被动摇。

3.2 词性分类及其与“お”、“ご”的结合度

从词性角度对日语“漢語”进行再分类,可分成单纯性名词、动作性名词及形容动词等三种类型,本节将对“お”、“ご”与不同词性词语的结合度加以考察。

3.2.1 “お”与单纯性名词的符合关系分析

所谓单纯性名词是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类名词,通过对本文研究对象的256个词例中此类名词的分类处理,将冠以“お”、“ご”的单纯性名词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物名词;(2)动作主体名词;(3)场所名词;(4)时间名词;(5)思维情感抽象名词等,(1)~(5)的数量分布对比如表3所示。

在既往研究中,將“お+表物名词”视为“例外”,而在为数不多的“例外”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被日语完全同化了的‘漢語’前要加‘お’”。对此,堀尾(2010)等提出反论,认为“例外之说”和“同化之说”都过于暧昧,过于主观,缺少语言学层面的科学论证。据堀尾(2010)统计显示,在“お+表物名词”中,“お+和語”占47%,而 “お+漢語”占到38%,以此验证“不管是‘漢字’还是‘和語’,只要是表物名词便多冠以‘お’”,所以“お電話”等不属于“例外”的结论。

在本文考察对象“お”的122例中,“单纯性名词”占63%,在这63%的77个例词中,“お”+表物名词”共计54个,高达70%,而“ご”的此类词例仅有2例,占单纯性名词总数的1.4%,这与堀尾(2010)提出的“お+表物名词”法则不谋而合。

3.2.2 “お”与动作性名词的符合关系分析

关于动作性名词与“お”、“ご”的数量分布做成对比形式,从而生成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动作性名词在数量对比上,“ご”占绝对优势,占到“ご+漢語”的69%,这既印证了“‘漢語’前面加‘ご’”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对“ご+漢語”细化词性特征的一个说明,即半数以上的“ご+漢語”都属于动作性名词,而且如“依頼、褒美、許可、経験、希望”等所代表的那样,多属于非具体动作行为,多与心理活动等精神层面的活动有关。与此相对,为数不多的“お+动作性‘漢語’”全部用于表现具体动作行为,这或许可视其为“お+漢語”的规则之一。

在“お+具体动作性‘漢語’”的前提下,冠以“お”的条件可列出以下几点:(1)堀尾(2010)证实“表物名词中只要和金钱有关则常冠以‘お’,这是一条规则,不属于例外”,如“お会計”“お勘定”等。(2)毛利·沖田(2015)指出:“相对于‘ご’,女性更习惯用‘お’,这种倾向也成了‘お’的一个使用特征”,即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词如“お稽古、お化粧、お掃除”等都冠以“お”。(3)田中·山下(2009)論及:“因为是与传统风俗习惯有关,所以冠以‘お’,如“お辞儀·お焼香”等。(4)毛利·沖田(2015)言道:“虽然是‘漢語’,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类词也常冠以‘お’”,“散步、洗濯”等可归入此类。

4 从“お”、“ご”兼用看其功能之差异

如前所述,日语中还存在“お返事”和“ご返事”之类“お”、“ご”兼用的现象,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お”、“ご”兼用的“漢語”有10~15个,而在本文调查范围内得到验证的是,“入学、病気、誕生、返事、慈悲、都合、勉強”等7个词。本节将通过“お”、“ご”兼用的实例分析,试论证“お”、“ご”之间存在表达意识上的不同。

(1)a.(贺卡)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これからもご指導の方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b.(新闻报道)10月20日、皇后·美智子さまが、ご誕生日を迎えられました。

(2)a.(家庭内长辈对晚辈)あたしのほうではいっこう思いもよらないことだ。…そんなことをお前が考えるから…な。お病気に悪い。じゃ、こうしよう;b.(集会上发表讲话)最高齢87才の望月きぬさんをはじめ、最初のメンバーの内、残念にも亡くなられたり、ご病気の方以外の皆さんは、この12年間続けていらっしゃる。

(3)a.(同辈间聊天)また、無味乾燥なお勉強のためのお勉強と知った教え方は一切せず、遊び感覚でゆったりと楽しくやる;b.(网店宣传)無農薬とは違いますので、是非ネットなどで検索するなどして「無添加化粧品」についてご勉強されて下さい。

从以上对比可看出“お”和“ご”用例存在以下不同。

谈话对象的不同,(1)~(3)a的谈话对象分别为:师长、晚辈和同辈人,都属于熟人之间的私人范围的谈话,而b则是对公众、对与会者、对顾客等面向不确定多数人的社会范围的谈话。

发话人与谈话对象之间心里距离的不同,如(2)、(3)a属于与确定对象的熟人之间的谈话,此时不存在与对方的心理距离问题,所以要冠以“お”,而b则是非确定对象的“媒体公众”、“网店顾客”,与发话人无私人关系可言,即便是(2)b的“ご病気の方”也只是泛指,并非针对确定的某个对象,不带有亲近感。或可以认为,b的“ご”系列表达都是以发话人和谈话对象之间的较大心理距离为前提的。因此,同样一个“期待您的回信”,发话人要拉近与对方的心里距离,带有亲近语气时会说“お返事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而拉开心里距离,带有陌生感的恭敬时则会选择“ご返事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5 结语

本文从日语接头词“お”、“ご”后续“漢語”的语义范畴、词性约束、以及“お”、“ご”兼用现象与二者功能的关联等三个角度,对“お+漢語”的规律性加以论证,认为至少在词义、词性以及表达意识等几个方面,“お+漢語”确有规则可循,不宜简单视其为“例外”。

本文忽略日语接头词“お”、“ご”表示尊敬、自谦、美化的三大功能,单纯着眼于“お·ご+漢語”的形态,论证方法等方面尚存不够严谨之处,尤其是“お+漢語”的“例外之说”与学习者的日语习得之关联研究尚待展开,仅以日语教育角度的“お+漢語”的考察作为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柴田武.「「お」の付く語·付かない語」『言語生活』[M].日本:筑摩書房,1967.

[2] 堀尾佳以.「御(お)と御(ご)の統語的特徴 ―「お電話」「お時給」はなぜ「お」か―」『人間科學研究』[J].日本:北見工業大学,2010:61-71.

[3] 毛利晃大·沖田啓之進.「「お」と「ご」につく和語漢語について」[J].日本,2015.

[4] 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分類語彙表―増補改訂版』[M].日本:大日本図書刊,2004.

作者简介:李丹蕊(196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