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笑寒
摘 要:疑问代词的重叠在汉语重叠现象中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历来受到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回顾该问题研究歷史,引例证推断证明疑问代词重叠之后语义的变化,并认为总体上的语义变化都是由汉语词汇重叠的调量功能所进行的引申。
关键词:疑问代词;重叠;非疑问用法;调量
1.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现象研究回顾
疑问代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示疑问意义的代词。
1898马建忠所著在《马氏文通》中设一特殊词项为“询问代词”,渐渐的中国语法学界开始注意到疑问代词的研究并持续至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很多语言学家都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疑问代词的相关情况做过论述。如: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1942、1985)《中国文法要略》、《近代汉语指代词》,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等等。这些著作中,主要是对疑问代词的词类性质及其归属进行了论述,当然其中也涉及到疑问代词的用法。
于细良(1964)较早研究疑问代词重叠问题。他提出疑问代词重叠后都有表示不必列举或不用列举的意思,疑问代词只有用于非疑问的时候才能重叠。赵静贞(1984)指出代词重叠是有条件的,这取决于代词本身的性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句型。最后重点分析了代词重叠的表达 作用:夸张强调、含蓄委婉、列举和贬斥、风趣幽默、简洁畅达和协调音节。华玉明(1994)指出代词重叠主要是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代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般含有“多”义,表示说话人主观量的强化,同时附有较强的描写意味。李宇明(1996)认为词语重叠最基本 的语法意义是“调量”,而量的次范畴可以分为四种:物量、数量、度 量、动量。代词重叠就是“多数”的次数量范畴。徐默凡《论疑问代词 指代用法的重叠》里着重讲了具有任指、泛指和借指的疑问代词非 疑问用法重叠后的意义。泛指和借指用法重叠有两个作用,一是表 数量增加,二是增加主观化色彩。任指用法的重叠有两个原因,一 是修辞强调,二是类推作用。白雁(2008)指出可以重叠的代词占总数的30%。
2.功能和认知语法角度分析重叠问题
近十多年来,功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即语言类型学和认知功能语法研究的汇合。
时常有人说,重叠是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跨语言的考察证明这种说法有失片面。作为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重叠极为广泛地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语系的诸多语言中。它不仅出现在汉藏语系诸语言里1,也出现在与汉语无系属关系的邻近语言如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诸语言及日语里,还出现在远离中国的达罗毗茶语系南岛语系、美洲印第安语等等。
上述现象很自然地引发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如此众多的语言中相似的形式(即重叠)多表达相似的意义(如持续、反复、周遍等)换言之,如何解释这种特定的形式一意义匹配的复现,人们很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同源、借用、扩散、联盟。
用类象性的观念去看重叠现象,上节提出的问题便不难解答了,若自然语言的结构可以与 其指称物的结构具有相似性或平行性,重叠式包含一定程度的指引性和类象性,因此我们可以将重叠看作数量类象性的一种实例。
疑问代词作为一种可以重叠的词类,这一相似性是否能够迁移到该词类身上呢,接下来将对此进行分析。
3、疑问代词的语义分析
在研究汉语疑问代词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这一部分中,有一种相对特殊的模式,便是疑问代词的重叠。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么、怎么样、如何、几、多少、啥 ”等。下面的讨论和举例主要集中于“谁、哪里”2个疑问代词。
吕叔湘、赵元任、朱德熙、刘月华、邢福义等都讨论过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归纳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三种相对普遍被认可且与重叠密切相关的指代方法:
1. 任指:咱们这个地方什么都有。(朱德熙 1982例),用疑问代词指代同类中的任意一项,因而任指用法的疑问代词可以用“任何一种......”来替换,
2. 泛指:“一进屋就嚷饿得慌,要先吃点什么。” 疑问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说话人并不确定其具体所指,而且认为没有必要在本次交际中加以确定;
3. 借指:“你们老太爷,说起来,要是真的有了 什么,……也可以说是福寿双全了。”(邵敬敏 1996例)疑问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说话人能确定其具体所指,但不愿意或觉得没必要说出其具体内容,而用疑问代词来替代。
借助这一理念有的学者将汉藏语系中藏缅族的双疑问代词现象中的疑问代词重叠现象进行比较考察。在藏缅语族疑问代词重叠情況研究中,可以看到,词语重叠主要充当的是调量的功能,在数量上,词语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纬度变化,核心意义是表示多数。泛指的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來的表示周遍性的“所有”“每一”。
但是疑问代词主观意义上的重叠并不明显,不管是泛指还是借指,都运用范围涵意不确定的对象來指代具体对象,那么在说话人看來这个被指代的事物至少来说就是不重要的,通过这种指代来降低具体对象的重要性。而且疑问代词的重叠使用首要的功能就是通过重叠相似性增加被指代事物的数量,随之带来的一个附加效果就是本来不重要的东西在数量上的增加更加降低了它的重要性。
总结
从认知语法角度来说,汉语中的重叠现象内在语义动因可以类比推断为调量,而在疑问代词领域同样也适用于该法则,但是疑问代词重叠的不同调量表现主要是根据具体重叠形式的不同表现为客观到主观的转变。因此具有多样性的反应。
參考文献
[1][J]华玉明 2001 代词的重叠用法及其表意特点,《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 5期。
[2][M] 刘月华 1983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M]吕叔湘 1942 《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1990。
[4][J]玛林娜·吉布拉泽 2005 论现代汉语不定型疑问代词,《语言研究》第 1期。
[5][M]邵敬敏 1996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1]李如龙,1948,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民族语文》第1期。
[2]刘丹青,1988,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