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荣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如果说联想是凭借记忆,那么想象的特征就是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爱因斯坦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对小学生而言,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会发挥出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1、 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想象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可能会发现,当我们提出一些较为平常的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不高,往往都是几个学生在举手回答问题,而当老师提出的问题带有想象性质时,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学生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抢着要回答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是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于课题的提问方式,比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你眼里的幸福是什么?(待学生想象之后,他们的回答会有: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生活、学习;有爸爸妈妈的关心、疼爱……)我又马上设置这样的问题:這是你们眼中的幸福,老师心中的幸福和你们不一样,想知道吗?(学生又开始了猜想……)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我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面讲到的幸福就和老师心中的幸福是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去读读,好不好?(学生一听,马上会想:老师的幸福就在书中,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看看老师的幸福是什么。然后学生就会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兴趣走进文本,探索新知。)
2、 想象能发散思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而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发散思维指的是多角度思考问题。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可见想象力于思维发散多重要。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何伯洛德夫人的办法是把情报藏在蜡烛中,你们还能想到更好的办法吗?”教室里立即议论开了,学生马上想象,答案也层出不穷:有的说把情报藏在楼梯扶手里;有的说把它藏墙壁缝里,用一副画掩盖;把它夹在一本书里……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故事情节,走进了人物的心理。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伯洛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重要的情报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牺牲,充分体现了他们一家勇敢爱国的精神。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语文课堂学生的思维没有借助想象来打开,那么课堂将会一片空白。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其中想象的作用功不可没。
3、想象有助于学生写作。《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写话的情绪,注重培养运用和实际操作的指导,要重视个性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思维活跃,写的作文情感丰富,内容生动,语句通顺;有一些却相反,平淡、语病,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都有问题,难道真的是写作靠天赋吗?实则想象力才是能否写好的关键。(现在的学生遇到 “难忘的事”“我的老师”“游记”之类的题目已经不受欢迎了。但遇到想象文,如“2030 的我”、“一次惊奇的探险”“假如我是…”等这类的作文反而受到了学生的青睐,学生能运用想象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让它们有思想并行动起来。这样一来,文章也就生动有趣,运用想象学生写得也有兴趣。运用想象进行教学的老师就像童话大师,每天都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童话世界,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果,还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保护并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拥有了继续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创设情境,激活想象力
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民主、融洽的程度和相关的情绪以及环境因素。教学中,教师若能借助各种手段,积极创设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任意邀翔。如:在教《草船借箭》时,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悬念:这几天,老师在读《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里始终有一个疑问困扰着我,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一听,有疑问困扰着老师,纷纷思考,会是什么问题?能猜出困扰老师的问题自己多厉害啊!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然后举手猜测老师的疑问:诸葛亮是怎样借到箭的?诸葛亮怎么就利用大雾的天气去借箭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呢?……我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后,又否定了他们的疑问,最后把我的疑问抛了出来:诸葛亮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的时候,他到底都想到了些什么呢?你们想帮老师解决这些疑问吗?其实书中自有答案,快打开书,去找答案吧!学生通过读文、思考、交流,在老师的点拨下感受到诸葛亮的知人、知天、知地,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神机妙算。
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现实,而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丰富启发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站在岸边,望着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这时,微风拂面而来,诗人倍感阵阵暖意,丝丝凉意,原来春天不知不觉又来了。对面只是一江之隔的江南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你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江南的美景吗?学生在思考后纷纷说出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绿草如茵”“姹紫嫣红”等词语,我又顺势启发学生的思维: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描绘一下江南的美景吗?学生又一次展开想象,在小组交流后汇报开来,对江南美景的印象也随着交流而加深。(当时我还引导学生回想了《忆江南》这首词,唤起了学生对江南美景的想象。)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学生对诗人的情感表达自然心领神会。
强化训练,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才可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同样如此。训练时可采取一题多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維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指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得以提高。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学习《詹天佑》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为了纪念詹天佑,人们为他塑了一座铜像,请展开想象,当你看到铜像时,你会对詹天佑说什么?选择其中一个对象进行练笔。(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皇帝;假如你是曾嘲笑中国工程师的一名帝国主义者;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国工程师;假如你是一名中国游客……)学生看了这样的要求后,也很感兴趣,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大胆想象进行练笔。但不管怎样写,学生的内容里都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爱国,和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更为可贵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得到了锻炼。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像这样的训练学生想象的内容很多很多,试想,这样的想象训练老师和学生都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想象会不更加丰富吗?学生的想象力会不大大提高吗?
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和课本,就太狭窄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断地积累生活素材。加强素材积累训练,拓展素材积累空间,能很好地丰富与激活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在语文教学时,我也结合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妙词佳句,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其中中外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星际故事等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中国的《西游记》,外国的《一千零一夜》可以说是完美的体现丰富想象力的集大成的著作了。)多年、多次的文科高考状元,从他们的学习经历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经验:他们从小都是嗜书如命,读过许多中外名著,小说中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情节、精巧的构思很好地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的知识积淀,为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真情;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且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发展。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这“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活水源头。只有当我们用生命唤醒儿童沉睡的心灵,用智慧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翱翔在想象的天空里的时候,课堂教学才可能充满着创造的灵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