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华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既是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加强小学生语言实践教学,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既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关注学习经历,培养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历,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广泛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只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在班级中开展的阅读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同读一本书——《城南旧事》的阅读实践活动。《城南旧事》所写的内容和反映的社会离现在较为久远,虽然写作十分动人,但理解起来仍有较大难度。我就通过纪录片、电影等帮助学生了解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时事、风俗民情,通过阅读、交流、查阅资料,学生能准确、流畅地领会文章;并用一颗纯洁的童心看待问题,有一腔悲悯的情怀,与英子的所思所想产生共鸣,真正把握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实践后,学生制作了相關的书签、写了大量的真实感人的读后感,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是真实地凸显了学生们的学习经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强化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感
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大量地进行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和实践。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经典的、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经验的佳句名篇选出来,让学生大量地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为之后的运用实践打好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实现学生对各种语文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在丰富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潜移默化地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来培养小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例如,在《黄山奇石》教学时,指导学生先通过仔细阅读来了解体会文章对黄山、“奇石”的描写与意境,再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黄山奇石”的“奇”的感受,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字感受力的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朗读情感的感受力,这对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在阅读及语言教学过程中,弓I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情感与精彩的文字,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体会到的情感或感受表达出来,这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习得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在学生学完《凡卡》后进行写话练习:凡卡寄出信后。在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学生情不自禁地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嘎羧伫立江边会想到什么,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总之,小学生语言能力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过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教学来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