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士娟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而观察是最主要的探究方式之一。我们常说的观察包括: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生命体和事件进行仔细观察;并将可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运用多种简单工具(如透镜、测量器具、天平等)来扩展自己的观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如图画、简单图表、作品、动作等)来记录观察、解释观点。下面以养蚕为例谈谈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记录单为观察载体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要高效完成科学探究活动,观察记录单是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支架,它能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象化,促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为得出实验结论提供直观的数据或现象等依据。
在观察蚕蛹时,学习目标是了解成蛹的蚕的外形特征,知道它的眼睛、翅膀在哪里。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记录单(如表1),引导学生从感官进行细致观察。除此以外,还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引发进一步探究。
合理、科学地使用记录单,可以使观察探究活动更便于操作,更好地呈现探究过程中的数据或现象,便于得出科学结论,提升探究活动的品质。
依靠工具和仪器等观察手段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和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工具、仪器的介入,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能让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有效。
1.借助电子秤、放大镜进行传统观察
如在观察蚕卵时,由于蚕卵比较小,不能用肉眼进行细致观察,所以借用放大镜无疑是个很好的办法。通过放大镜,发现了蚕卵的可爱模样:刚产下的蚕卵为淡黄色或黄色,经过1—2天变为淡赤豆色。
二龄蚕长得很快,除了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了解其身体构造的特点外,掌握它的体重变化也是观察重点之一。我引导学生进行“电子秤称一称”的活动来直接感受二龄蚕的生长过程。当看着自己喂養的蚕宝宝在电子秤上的体重逐日发生变化,学生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1 g、3 g、5 g……清晰的数据变化也见证了学生的探究过程。
通过放大镜、电子秤等观察设备的使用,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用数据展示了蚕的生长变化,更能从细节中去感悟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利用摄像头进行直播观察
蚕宝宝结茧需要几天几夜,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守在旁边观察,怎么办呢?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过几天,四(3)班的许同学就把成果带给了我们:摄像头捕捉到了蚕宝宝结茧的全过程。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我家的蚕宝宝对高科技可感兴趣了,结茧的时候居然就待在摄像头旁,真有意思。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摄像头旁有支点,正好可以支持蚕宝宝结茧,真是一只聪明的蚕宝宝!”再后来,许同学用小影技术制作了蚕宝宝结茧的微电影,一时之间成了全年级的养蚕红人。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给我们的观察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可视化技术让我们的观察无时无刻不在。
总结提炼观察成果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在总结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时,我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形成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感官认识(如图1),促进了学生主动建构对科学概念“蚕的一生”的理解。思维导图把主题关键词与探究结果建立记忆链接,从而开启学生的无限潜能,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x
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总结与提炼,能提升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正如叶柯宏同学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有一天,我把桑叶擦干,正准备给蚕宝宝们喂食,却发现它们懒洋洋地躺在盒子里,桑叶也不吃了。还有几只蚕在盒子里蠕动着,似乎在寻找结茧的最佳位置。有一只蚕昂着头,慢悠悠地晃来晃去,一条银丝正从它的嘴里吐出来。我觉得很有趣,不愿走开。这些躺着的蚕宝宝们开始不停地扭动身子,变换角度,把丝绕成一个个椭圆形,再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它们的肚子里好像有一团永远抽不完、扯不断的丝。慢慢地,蚕丝越绕越厚,把蚕儿整个儿地绕在了里面。一个雪白的、鸽子蛋一般大小的茧便结好了。”
在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过程中,科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体会到遭受挫折的苦恼,还能享受到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愉悦,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自信,这对培养学生能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