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阅读是孩子心涧盛开的一朵花

2019-09-10 07:22:44罗玛丽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2期
关键词:书籍科普科学

罗玛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生活经验有限,对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的认识就像一张白纸,科普阅读则正好填补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空白认识。事实上,当今科学发展迅速,教材上的科学知识无法跟得上科技更新的速度,教师也没有充裕的教学时间讲授课外知识,所以进行自主地科普阅读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能辅助学生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

科普阅读是科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开展课外科普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锻炼思维。有调查发现,目前小学生科普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应在课堂内外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家庭和社会应对学生的科普阅读高度重视,共同为学生科普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指导他们养成科普阅读的好习惯。

科普阅读的现状

笔者对所教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200份。对这些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刚步入高年段的学生在科普阅读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积极,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有诸多不良倾向。

1.阅读时间的匮乏

作为高年段学生,他们的课业负担较重,业余时间很少。在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88名学生在写完课内课外作业后才能阅读,有8名学生利用的是周六、周日的时间。我们不难计算,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他每天阅读的时间平均是五六十分钟。在调查“你平时看的课外书籍和杂志里,科普类大约占多少”時,有1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有45%的学生认为“约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天真正看科普书籍的时间也就15~20分钟。这样的科普阅读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太少。

2.阅读伙伴的缺失

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阅读书籍大多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推荐,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身边有人推荐你看科普类的书籍吗”,有2.5%的学生认为,身边有人反对自己阅读科普书籍,有30%的学生认为“身边的人不支持也不反对,持一种漠视态度”。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孩子怎能和科普书籍交朋友,怎能徜徉在科普书籍的浩瀚知识中,又怎能爱上阅读科普书籍。

3.阅读书籍的贫乏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有38%的学生对科普类的书籍并没有兴趣。这些人不太喜欢看科普书籍的主要原因大多集中在: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看不懂书中的内容,比较乏味,“没意思”“不好玩”“看不懂”竟是出现概率最多的词语。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孩子们自己放弃了科普书籍,还是科普书籍放弃了孩子。纵观现在市场上卖的科普书籍要么是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一问一答,让人毫无兴趣;要么像大学教科书,里面专业术语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看不懂。优秀的科普杂志更是少得可怜,也就是《科学大众》《我们爱科学》等还可以找到一些,但是和语文、数学类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这样的现状,让孩子如何爱上科普阅读?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科普阅读进校园

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普书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视野的拓展,意味着心灵的启迪,意味着智慧的充盈,更意味着科学的启蒙。作为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科普书籍的习惯。

1.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的情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进行科普阅读的首要难点在于没有时间,这里的“没有时间”是相对于完成学校作业以及文学阅读来说的。既然学生不能主动进行科普阅读,那么我们不如让他们被动接受,先让他们对科普阅读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也许就能改变现状。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主渠道,促进学生的科普阅读。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被动”读科普书籍。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作业,阅读不能作为一项作业,但是可以通过作业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去阅读。例如在执教“昼夜交替”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关于这些知识的书籍,下节课再一同分享。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班上有十几个人带来了不同的科普书,虽然书中也许只有一小段文字是关于这节课的内容的,但是能让孩子们发现科普书籍的优点,就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小段文字,却让他阅读了整本科普书籍。

(2)通过课堂表扬,让学生“被动”读科普书籍。

五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儿童,要培养他们养成一定的习惯可以采取一些教育方法,表扬就是其中一种,它能在学生中树立一定的榜样。例如在执教“透镜”这一内容时,问学生当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时,班上有一个孩子讲出了望远镜的发展史。我细细询问后获知,这个孩子相当喜欢看人物传记,而望远镜的原理就是他从科学家传记里知道的,并且当时就自己拿放大镜和自己的近视眼镜做了实验。借着这个机会,我好好表扬了这个孩子,鼓励他把这本书在第二节课带到班级来重点分享这个段落。在第二节课后,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向他借阅了这本书。

(3)通过课后扩展,让学生“被动”读科普书籍。

科学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其中许多的知识有些学生早就知道。要想与时俱进,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的扩展,有效渠道之一就是阅读。例如在执教“大脑”这一内容时,学生学完后意犹未尽,在课堂开始前提的很多问题,用教材上的知识是无法回答。其中就有:智力跟大脑有什么关系?在学生争论时我指出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并推荐了《人类的大脑》这本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普书籍,在后面的几次课中,我反复提到这本书,最后,班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阅读了这本书。

2.在学校里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的氛围

一个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适当的阅读氛围。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推荐阅读科普书籍的非常少。如果有62%的学生喜欢阅读科普书籍,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好这62%的群体,在学校里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阅读的氛围。我们尝试了以下三种方式:

(1)共读一本科普书籍。

在开学初,我们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科普书籍,然后让学生投票选定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然后这学期大家就共读这本书。在每节课前,我们都会留五分钟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感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很多人都比赛谁阅读得更快,而且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多没有阅读科普书籍习惯的人也被动倾听阅读感想,进而变被动为主动阅读。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调动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进而让他们养成阅读科普书籍的习惯。

(2)分享一本科普书籍。

在指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家里都或多或少有一两本科普书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都被荒废在书柜里了。于是,我们利用一节科学课,开展了“好书分享”的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上台来介绍一本科普书籍或杂志,可以介绍整本书,也可以介绍里面的片段,下课后可以班级内互相借阅。谁介绍的书籍最吸引人,被借阅次数最多,将获得教师赠予的一本科普书籍。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谓是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要介绍一本书的前提是这个学生必须看了这本科普书籍,而在班级分享后,至少又会有几个学生再次阅读这本书,可谓一举两得。虽然每个班总有五六个学生什么都没有准备,但是在听取其他同學报告的时候能够看到他们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那一段时间里,每次科学课都有学生带来新的优秀的科普书籍,每次科学课都能听到他们分享的阅读感想。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还让他们享受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乐趣。

(3)“漂流”一本科普书籍。

学校每学期都有“科普周”,而我们就利用这个时机开展了“图书漂流”的活动。我们要求每个班在班级内征集一本最好看的科普书籍,然后在书的封面贴上“漂流”标签,再把书“漂流”到下一个班级,如此循环往复。在借阅被“漂流”来的科普书籍的时候,可以在标签上写上自己的读书心得。

这项活动是借助学校这个大平台的,有了学校的支持,这项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学生在标签上写读书心得其实就是检测学生是不是阅读了这本书。让学生参与到科普书籍的阅读当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开展活动,先让孩子参与进来,后期孩子们可能会迷上这些科普书籍,会主动进行科普书籍的阅读。毕竟,班级挑选的科普书籍应该是优秀的且适合同龄人阅读的科普书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

改善学生科普阅读的环境

科学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普阅读当中去,并尽力创造一些便利条件,呼吁全社会关注学生科普书籍市场。

很多学生不是不想看科普书籍,而是大多数的科普书籍实在是“食之无味”。孩子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科普书籍呢?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图文并茂型的科普书籍。仔细想想这并不难理解,一方面这类书籍阅读起来比较省力,并且精美的图片容易吸引儿童的眼球;另一方面,有了图片的提示,一些难懂的科学知识也一目了然了。如《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说的是食物的消化,《风到哪里去了》讲解了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好饿的毛毛虫》描述了蝴蝶的一生……

排在第二位的是小说型科普书籍。孩子们就喜欢故事情节强的书籍,他们重点提到了《昆虫记》这本书,说在阅读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学生还提到自己在图书馆借到的很多书,大多都是一问一答,没有意思,或者就是故事简单,没有新意。想想学生说的这些话,不正折射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吗?

排在第三位的是探险型的科普书籍,比如《世界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等。这类书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认识了一些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就是那些有刺激的、有新意的、不能解释的现象。有了“谜”,学生才想去“解”;有了“危险”,学生才想去“消除”。

如果科普书籍既能站在科技前沿,富于思想与文采,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就能提高他们科普阅读的积极性。

科学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更多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例如,让他们春天研究如何让种子发芽、长叶,夏天研究蚕的一生有多么的艰辛,秋天研究植物落叶的规律,冬天研究雪和冰从哪里来……学生在实践中总会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想到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来解决问题,然后再通过实践进行验证。

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科普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实践的必要性,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的科普知识教育;要重视利用学校的大队部活动、图书馆藏书、宣传栏展示等一系列阵地,向学生宣传科普书籍阅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还要善于通过网络、通过电视广播来接收科普信息,让科普阅读从小就在孩子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在孩子心涧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猜你喜欢
书籍科普科学
鲁迅与“书籍代购”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科学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