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隐喻,“意”的绵长

2019-09-10 07:22:44刘秋琴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衣领青青思念

刘秋琴

古典诗歌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解读。诗歌意象的形成,是隐喻与转喻的应用结果。传统文体学认为隐喻与转喻是修辞格,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与转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眼前所见之“象”、心中所念之“象”,在人思维的加工下,被赋予了更深至的情思。诗歌通过“象”,传达“意”,构建出相对完整的隐喻桥梁,其中包含着从思维到语词的运动转化过程。因此,解读诗歌,需要咬文嚼字,透过语言符号,探寻藏匿在语义背后的思维的运作过程。

《子衿》选自《诗经·郑风》,通常被认为是一首写女子思念男子的爱情诗。《郑风》二十一篇,其中大量是爱情诗,这与郑国宽松的文教政策有关。孔子曾称“郑声淫”,也印证了郑国在婚姻爱情风俗上野性开放的特点。《子衿》中女子对男子思慕与爱恋的传达是颇为明显的,这种不犹豫、不矫揉的情感抒发,流露出“风”天然自由的美感。诗中情思的传递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意象完成的,本文将对诗中出现的“子衿”“子佩”和“城阙”三个意象进行品析,体会意象背后蕴含的情韵和意象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

“子衿”即“你的衣领”,女子对男子的衣领念念不忘,实际上也是对人的绵绵思恋。衣领转喻男子其人,但转喻并不是随意的,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指代手法,它也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让我们更关注事物的特定方面,思念爱人时,我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他的面容、他的身影,而女子却思念他的衣领,不禁让人好奇,这该是怎样的衣领才能让人如此难忘!我们可以想象,男子的衣领,一定是干净整洁的,不可能是脏兮兮的,所以他身上的这一处细节才让人念念不忘。而衣领,也暗示这位男子是一位挺拔整洁,具有个人修养的男子。

此外,“子衿”还有修饰词,这是“青青子衿”。《说文解字》曰:“青,东方色也。”东方为春位,古人以“青”指东方或春天,给人以美好且丰富的联想。“青青”,是富有生命力的,如和煦暖人的春风,如绵绵如丝的春雨,如清澈碧绿的春潭,如破土初生的春草……《卫风·淇奥》中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古诗十九首》中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汉乐府》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王维《渭城曲》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白居易《忆江柳》中有“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青青”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是清新自然的,是沁人心脾的,是舒畅飞扬的,令人浮想联翩。女子的恋人在她的心目中就如同“青青子衿”一样,他是年轻的,富有生命力的,清新美好的,令人心驰神往。

女子除了思念“子衿”,还思念“子佩”。佩即是玉,男子随身佩带的玉饰转喻男子本身,与以男子贴身的衣领转喻男子本身一样,说明了女子对男子的思恋。正如前文所说,转喻关注的是事物的特定方面,为什么选择“佩玉”代替人,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如玉,色泽晶莹,光华内敛,不彰不显,玉的特点即是这位男子的特点,玉的品质正是男子的品质,此时“以玉转喻人”以表达女子对男子思念的解读已经不够,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即“以玉的品质”隐喻“男子的品质”。在女子的心中,男子就是这样一位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

与“青青子衿”一样,“子佩”也是“青青子佩”,“青”的美好内涵也在“子佩”上延续,使诗的前两章更添缠绵之感。正是“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这样美好的意象,才让女子发出“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的感叹。“悠悠”二字,既在空间上给人以连绵不尽的遥远之感,又在时间上给人以回环往复的久远之感,为诗歌增添了时空层次的韵致。女子思念的是人,却不言思人,“子衿”与“子佩”的转喻,使诗歌含蓄委婉。但是另一方面,衣衿与佩玉,都是男子贴身的物品,这两个意象的选择,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可能曾为男子亲自整理衣衿或曾依偎在男子的肩旁,而玉也有可能是女子所赠之物,也许是二人的定情之物。因此,“子衿”与“子佩”的转喻又恰恰表明了女子与男子亲密的关系,这种暧昧关系的呈现是直接写人所远不能及的。这样相比,这两个意象的选择,反而使诗歌不含蓄委婉了。

宋代词人吴文英在《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有一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在词人的笔下,当年恋人荡过的秋千上至今还有蜜蜂的踪影,那是爱人的纤纤细手留下的芳馨所致。以手的芳馨转喻手,再进而转喻人,词人思人,却将所有情感都倾注于手的余香中,这是多么细腻敏感的诗意!他将含蓄推到了极致的同时,也将暧昧推到了极致。和《子衿》一样,这种含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看似委婉,实则给人更自由的想象空间,极其细腻,极其敏感。这种矛盾,使诗歌语言显得更有张力,使《子衿》中女子思想活动的呈现更加丰富。

女子通过“子衿”“子佩”抒发了自己的悠悠情思,还连续发出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和“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埋怨。即使自己没有前往,也要责怪对方没有到自己这儿来,也许她希望能向男子表现自己矜持的一面,这不正是年轻男女恋爱时常见的别扭吗?但这位女子的性格也不仅仅只是别扭的,埋怨对方不来后,她也不矫揉造作,就出发去城阙,希望与男子相见。城阙是古代城门两边的观楼。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指出:“这是青年们惯常幽会的地方。”《邶风·静女》中也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古时男女约在城门相见,有可能是二人并不住在同一个地方,城门是恋人们能第一眼与对方相见的地方。《子衿》中女子不仅来到了城门,还登上了城楼,在高处远望,焦急等待自己的恋人。登楼,是身体从低处到高处的过程,空间位置的改变使视野更加开阔,在登楼者的心理层面上,她与自己所思之人的距离仿佛因为她视线所及范围的拓宽而缩短了。空间隐喻是隐喻的重要类型,空间位置的变化在人脑中的认知域会投射到人情感的认知域。“高”投射到情感认知域可以隐喻情绪的高涨,“远”隐喻情感的悠远。站得高,望得远,思念更显得绵长,“城阙”这一意象传递出“登高怀远思人”的隐喻内涵。

古人喜欢登高,或登山,或登台,或登楼,物理空间位置的变化会带来眼前景色的变化,进而产生心理的刺激,引起情感的抒发,因此,与登高相关的诗作不胜枚举,其中登高以抒发思念之情是一个重要的母题。《召南·草虫》中写“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白居易《长相思》中写“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中写“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范仲淹《苏幕遮》中写“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登高抒怀,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传统,先秦的古典诗歌就已经呈现出这样的情感体验了。

所以,“城阙”这一地点的选择,将女子的情感推向了又一个高度,与“城阙”的隐喻给读者带来的思念悠远之隐喻相对应的是诗歌尾章虚词“兮”的使用。“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唱三叹,虚词带来的语气的延长与悠悠情思这一情感体验的延长是契合的。“挑达”是联绵词,指女子在城楼上来回徘徊的行为,运用虚词将联绵词隔断,拉长了行为动作在人心理上的呈现时间,使女子的徘徊更显漫长。到了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情感达到了巅峰。也许此时,女子已经与男子相见,正向他大胆傾诉自己的思念之苦,也许二人最后也没能相见,女子只能一人眺望茫茫的远方,独自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无论是哪种结局,我们都能被女子这真挚、炽热的爱情所感动。

《子衿》一诗中,“子衿”“子佩”和“城阙”这三个最为关键的意象,通过转喻和隐喻为我们搭建了理解诗意的支架。这三个意象是解读《子衿》一诗的重要线索,它们将全诗的各处信息串联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在爱情上执着、敏感、热情的女子形象,让我们体会了这首情诗意蕴之绵长悠远,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缠绵动人的品诗之旅。

猜你喜欢
衣领青青思念
《青青随笔》
牡丹(2022年21期)2022-12-09 09:28:02
红领巾 你去哪儿?
都市人(2022年4期)2022-05-21 11:54:52
常规之外
风中的一棵树
春来草青青
公民与法治(2020年9期)2020-05-30 12:45:22
思念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44
就是因为那个洞
爽约的说辞
青青柳
启蒙(3-7岁)(2016年3期)2016-11-24 12:43:43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