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蓝洁 郭诗卉
继走出全家便利店试水开快闪之后,湃客咖啡也有了布局一线城市主流商圈的具体规划。记者采访湃客咖啡负责人获悉,湃客咖啡独立门店选址将与全家便利店做互补搭配,调整目标客群的年龄区间并将产品单价上调,同时在线渠道将自建配送团队。分析人士表示,单飞意味着湃客咖啡要直面当前巨头品牌在流量、供应链和资本等各类资源方面的激烈竞争。
打造独立的湃客咖啡馆
全家便利店旗下湃客咖啡在上海华狮广场结束了短暂的三天亮相后,开始加速接下来的单飞布局。
“如果是独立的湃客咖啡馆,就变成了品牌形象的体验空间,除了提供便利店的基本款产品外,还会提供丰富的菜单,价格区间会往上走或横向做一些调整,将从整个产品线去做规划。”湃客咖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独立成咖啡馆后,还会增加马克杯、咖啡杯等周边产品开发;咖啡品牌年龄区间也会相应上调,从便利店目标客群的20岁- 33岁调整至20岁- 35岁之间。
近来,便利店加载咖啡业务已成常规动作,相比专业咖啡店,便利店咖啡仅限于基本款,因易标准化操作以便节约成本。湃客咖啡目前的常态产品主要为咖啡,也会季节性地增加冰沙等饮品。咖啡以拿铁为主,有美式、摩卡、卡布奇诺等,单价约10-14元。与此同时,便利店咖啡的杯型、种类受限制作空间,客单价提升空间不大。
一位日资便利店管理层告诉记者,便利店顾客消费咖啡是以便利为特点,机制咖啡特点是价格便宜,与专业咖啡店目标顾客不同,便利店咖啡针对的消费群主要是周边的写字楼白领,在购买早餐或午饭时会习惯顺便外带咖啡。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认为,全家应该会对湃客咖啡的环境和体验进行再次升级,借助咖啡外卖突出休闲概念带动全家便当、小食等,以下午茶、早餐等搭配与其他咖啡外卖品牌形成差异化。
与便利店功能互补 自建外卖平台
对于湃客咖啡门店选址布局,上述负责人还透露,将与全家便利店做互补搭配, “便利店贩售咖啡是一种便利消费,独立运营咖啡馆更多的是营造场景和品牌形象,两者在功能上会相互搭配。2019年将先在北上广几个主力城市尝试落地。”
此外,湃客咖啡规划自建外送平台,预计2019年会分别在App和微信小程序上线自有外送平台。
实际上,全家便利店隶属于顶新集团。从该集团近年的布局来看,一直在推进餐饮垂直领域品牌的打造,除了咖啡馆,顶新集团子公司天津顶巧还在2018年将旗下比萨品牌“那不乐思”和烘焙品牌“布列德”推广到更多城市。据悉,集团旗下咖啡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全家便利店以不同品牌运营,在中国被称为湃客咖啡,而在中国台湾地区则以另一个名字Let's Cafe出现,在日本又被叫做FAMIMACAFE。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这些由全家孵化的咖啡品牌一律选择了远离主品牌的形象。
全家便利店自有商品众多,但唯独湃客咖啡从2014年推出就拥有独立的品牌标识和设计,可见湃客诞生之初就带有未来独立运作的规划。
湃客咖啡最初以外带咖啡的形式出现。2017年,随着国内咖啡市场快速成熟,全家推出附带“湃客咖啡角”的便利店店型,打造类似咖啡馆的座位区和布置风格,实现消费者在店享用咖啡的功能。截至2018年11月,湃客咖啡已入驻全国超过2000家全家门店,仅上海地区就有超过1000家全家门店贩售湃客咖啡。隨着2017 2018年全家便利店与包括美团外卖、饿了么和京东到家在内的第三方外卖平台展开合作,湃客咖啡当时便已多了外送的线上渠道。
对于湃客咖啡自建外卖平台,一位不愿具名的咖啡领域业内人士表示, “自建外卖平台虽然能够帮助提升用户体验,但模式相对较重,且线上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瑞幸咖啡经过大额度补贴后最终在2018年12月选择牵手美团外卖,湃客咖啡如果想要自建外卖,很可能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为深度布局咖啡市场占位
随着国内咖啡品牌激增,原有的市场格局也发生改变。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湃客咖啡此时宣布开设独立门店,最主要的意图应该是占位, “国内咖啡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咖啡产品高毛利的特点也让很多餐饮企业虎视眈眈,湃客咖啡选在这个时间点进入市场,就是希望能在这轮咖啡品牌混战中树立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接下来深度布局咖啡市场安插一枚棋子。”
近来国内咖啡市场竞争焦灼,瑞幸咖啡横空出世后,外送空白20年之久的星巴克牵手阿里巴巴上线外卖;瑞幸咖啡高速开店并收紧用户补贴时,Costa被可口可乐收入麾下成为人局咖啡市场的重要棋子;百胜中国、小南国等餐饮品牌也相继加入咖啡市场混战。
对此,湃客咖啡负责人认为,中国咖啡市场足够大,竞争品牌锁定的消费群体也存在一些差异,并非每家咖啡企业都能在不同渠道上满足这些目标消费者。
不过,有分析认为,如今国内咖啡市场竞争已经十分胶着,且咖啡市场不同于餐饮市场,行业集中度很高,头部品牌和企业已经吸收了很多优势资源且仍在不断扩张版图。入局这一市场的“玩家”实力和背景也越来越强,这些品牌不仅发力休闲咖啡市场及咖啡外卖,还在不断尝试拓展精品咖啡市场,这也意味着湃客咖啡将要面临的是与巨头品牌在流量、供应链、资本等各类资源方面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