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有效尝试

2019-09-10 07:22吕海花
理论与创新 2019年2期
关键词:目标语言能力

吕海花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老师的语文课似乎有着高耗低效的问题,老师们认真备课、细致上课,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培养提升,说话不够清楚、流畅,倾听不够专注、有效,朗读没有层次、情感,写作不够生动、细致,甚至也没有学会自主思考,个性化的见解不多。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我们长时间都是在教课文,把一篇文章剖析到细致入微的程度,还停留于文字认知层面,而没有真正实践性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没有学到学习语文的方法,因而语文素养就没有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得到提升。这让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曾说的几句话: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学生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学生学做人的。我想,这几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我们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有语文的特色;我们要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说教。那么,我们就要从以往的“教课文”中改变过来,真正变成“教语文”。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首先要知道学生学语文要学什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有了全面具体的定义: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可以将这些素养定义为幾个【关键词】热爱语文、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掌握方法、价值导向。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确立语文学习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三维一体”,相互促进。而在具体的目标设定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段目标、学生学情、教材解读等方面。以《“扫一室”与“扫天下”》为例,这是一篇四年级的文章,只有细致、准确地把握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训练切中要点而又循序渐进。

把握了学段目标,我们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那么对照这些学段目标,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材解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的教学点就更加明晰:读的方面,朗读、默读、略读,都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体现和运用;理解词语的意义,并掌握丰富的方法;能把握、复述课文内容;题目中有引号,代表有特殊含义,文中还有分号,存在并列关系;积累语言,获得材料。我们将学段目标和教材解析相结合,就抓住了本课作为语言素材的价值。学习的内容很多,有时候我们要在确保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大胆取舍,发掘文字资料的语用价值。以此为基,了解学生的已知、未知、应知、想知、能知,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明确了学生学什么,我们还得想想让学生怎么学。对于这一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样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学生是在和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学会语文的。例如,我们要提升学生了解和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以本课为例,叙事性作品可以通过要素串接、关键词串联、流程组合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练习;对于学生的朗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方法指导,“读懂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练习,体会作者句式表达的效果;“读出语气”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抓语言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情感;“读成自己”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角色情境,体会中朗读。例如,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的这个目标点上,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陈蕃的书房环境”这一段落,它不仅细致、生动地证明了陈蕃的生活懒散,而且表述非常有层次,用语准确,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素材。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语言内化,并以此为基础与后文教学“陈蕃的变化”这一想象拓展环节相结合,让学生用相同的句式、相反的词语对陈蕃的后续生活进行描述,在此过程中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了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我们需要构思的地方。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要用语文的方式、从实践的层面进行练习,我们需要的就是发现语言训练点,设计语言训练流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才符合我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而语文课堂只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我们需要在这浓缩的时间之内尽可能提升效率,除了提升训练的质以外,我们还需要拓展训练的量,一篇带一篇、一篇带多篇、一篇带一本等阅读方式正在逐渐盛行,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学习方法、实践方法的基本教学策略,更可以用丰富的语言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深化或者拓展学生的主题认知。例如在本课,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少了一个马掌钉》引入课堂,与主人公陈蕃的沉思进行整合,既用不同的文本互为说明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了“大与小”的关系,又进行了教学版块整合,提高了单元教学的进度和效率。同时将语文天地的名言引入课堂,在诵读中感受中国古人对“大与小”的思考,在回文阅读的时候,就可以作为学生的理解借鉴或者引用,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作为学生“自创名言”的有力辅助,引导学生用简单、凝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阅读收获,一举多得。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从教学文本内容的传统认知中跳出来,切实认识到以教材为范本,发现语用价值,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