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锦
著名作家郁达夫生平最爱购书、藏书、读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一位嗜书成癖的文学大师。
钱囊乐为好书倾
郁达夫爱书成癖,每到一处,必定搜购中外文的书籍。早年他在杭州读书时,由于家境不好,供他用于购书的钱不多,但他总爱在礼拜日放假时,到梅花碑和丰乐桥直街的旧书铺流连。遇到喜爱的书,他会毫不吝啬地拿出平日积蓄的钱购置。其中不少是对他日后的思想及创作影响很大的书,如《两当轩集》《西湖佳话》《吴诗集览》等就是这时候买的。
出卖文章为买书
随着创作的成功,郁达夫购书的欲望更加旺盛,购买能力也增强了一些。1936年2月在福建从政时,据统计,郁达夫到福建后的60多天里,跑书店购书竟达29次之多。
也许福州的书价比上海、杭州便宜,郁达夫购书的兴趣极浓。到书店一趟,花三四十元买一批书是经常的事。“带来的路费,买书买尽了。”其时郁达夫的经济也不算很宽裕,但他却乐此不疲,以致时常举债方能维持生计。1938年,郁达夫到新加坡任《星洲日报》的副刊主编,这时他对购书的兴趣更浓。每隔几天,他总要到勿拉士峇沙路印度人经营的书店选购,每次都装满一辆人力车拉回家去。
郁达夫购书很广泛,既有各式散文集、地图册籍、文学评论集,也有宗教、历史著作,林林总总,十分可观。另外,他购书不避重复,只要认为版本好就乐于购置,写稿赚的稿费大都用于买书。
家富藏书常自珍
书买得多了,郁达夫便成了藏书家。“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郁达夫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时常奔走风尘,未能有条件积聚更多的书。到1936年初,他在杭州筑成著名的“风雨茅庐”,在里面设置了一个双开间的书屋,那些苦心积聚的书籍满满地遮住了好几面墙壁。每当有客人来访,他总是兴致勃勃地请客人参观他的藏书。“风雨茅庐”藏書极为丰富,约有3万多册。郁达夫远赴南洋后,收藏书籍的热情并没有稍减。他在新加坡中保路寓所的书房,四壁都是与天花板等高的大书架,上面也放满了日、德、英文书籍和中国线装书。郁达夫十分珍爱他的藏书,对喜欢的书都题上“达夫爱读之书”几个字。可惜由于时局动乱,郁达夫在杭州及新加坡的藏书大都散失。
爱读琅嬛万卷书
“十三问字子云居,初读琅嬛异域书”,琅嬛,神话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珍藏书籍之所在。郁达夫性喜读书,小小年纪就阅读了大量的唐宋诗文及明清小说,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酒冷频温为对书”,郁达夫读书很刻苦,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因而他的阅读速度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在日本留学的头四年中,共计读了俄、德、日、英、法等外国小说近千册,平均每月20部,郭沫若对他甚为佩服:“在我们的朋友中没有谁比他读得更丰富的。”
郁达夫阅读范围很广,只要兴趣投合,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也无论是名著或者是一般的作品,无不在他的涉猎范围,除了读文学作品,他也阅读与文学相关的史学、经济学和宗教典籍,他钻研过《禅仪》《般若经》等佛教经典。
郁达夫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曾说过:读书读得多,果然是越多越好,但须有系统,不可乱读。其意思是要注意处理好“专”和“博”的问题。由于郁达夫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故而在他写作时,就能调动各种知识为其所用,做到左右逢源,笔底生花。
1935年有报社向郁达夫问及“怎样消夏”这个问题时,他即著文《唯有读书好》作答,可见他真是一位嗜书成癖的文学家。在新文学各式体裁的创作上,如小说、散文、杂文、日记等,他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性嗜买书、藏书、读书是郁达夫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郁达夫之所以能成为“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大师,与他这种嗜好是分不开的。
编者的话
秦牧、岑桑、黄秋耘、范若丁、杨羽仪、筱敏……岭南散文家辈出,他们的散文成就及影响,使当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岭南散文部落。
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岭南散文佳作赏读”系列,继续我们学习写作的旅程。
所选取的作品,题材都是广东作家表现岭南风物或岭南人情怀的散文,辑录自各种版本的《广东散文选》。我们欣赏这些作品,要关注它如何表现“岭南”特色,除了看到它们对某种生活的歌颂,还要看到它们透过对生活的描述,透视在生活中各种人的心态微妙变化,人的各种精神的觉醒,以及人在各种生活冲击下产生的新的精神力量,以揭示人在生活大潮中所表现的高尚品格或某些顽固不化的劣根性,如此,才能在更高的境界上欣赏岭南散文。
“赏读”是由佳作推介+阅读原著+读后感组成。
这是一个“大家读、读者评”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小作家们了解、学习欣赏广东散文,希望大家踊跃参与。如果你对广东散文的某些佳作有什么推介、有什么观感,欢迎来稿:
3623440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