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钤文
摘要:家庭是提高社会成员生存的核心单位,家庭备灾能力决定了区域灾害的脆弱程度及减灾能力。我国的备灾体系中,以家庭为“主体”的备灾工作仍然处于缺位状态。本文构建出一套符合中国灾害管理的家庭备灾能力评估体系,以期推动国内家庭备灾工作完善。
关键词:家庭备灾; 评估体系
相较于昂贵的救灾成本,目前国际灾害管理已将减灾概念和方法从被动应急响应转变为主动防灾、减灾和备灾,这在2015年联合国187名成员于日本仙台通过的《仙台2015-2030年减灾框架》中有所体现。2005年联合国关于《关于减少灾害风险的后续十年协议》明确提出重视社区对于灾害的准备,尤其是社区中家庭的准备工作。
我国灾害管理起步晚,且基于中国灾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备灾能力评估领域研究尚不成熟;同时研究者对备灾行为的关注多集中于个人和社区层面,对家庭备灾关注较少。致使国内家庭层面备灾的实践及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与国际标准脱轨。备灾行为在家庭层面的断层使得国内的整体备灾体系始终难以落到实处,更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应急备灾能力。因此完善家庭备灾工作的标准及评估体系对于我国国民家庭备灾行动及整体灾害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家庭备灾能力国内外研究
家庭备灾能力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出现较少,其结果常被用来为定量数据趋势的深度分析提供背景性资料。国际学术研究人员和应急专业人员的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备灾框架展开,而基于灾难性事件的区域多样性及日趋复杂性,家庭备灾框架体系也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于两个趋势:不断完善标准化备灾能力比额量表以及参考政府规划文件及公共教育材料中备灾清单列表。
部分学者主要依据官方备灾框架体系,从客观备灾行为层面设计家庭应急备灾量表。Holi B.Bagwell[1]等人直接依据美国红字会的家庭备灾框架体系搭建家庭应急备灾量表。
Kirschenbaum[2]将备灾框架体系进一步细化,创建了包含四个广泛适用的准备部分的家庭备灾量表:家庭备灾物资供应及供应水平、生存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家庭应急撤离计划和应急避难场所等。Rex则参考美国红字会“家庭备灾三步曲”标准,基于香港现实情况,根据李克特量表原则,从灾害信息获取、家庭应急联系计划、紧急撤离策略、急救知识掌握、应急标识识别、家庭财务弹性、应急避难包准备等七个维度设计家庭备灾能力量表。
另有学者将客观备灾行为与主观灾害意识结合,构建家庭备灾能力评估体系。如Alice Yuen Loke、Fung、Catherine J等人主要从家庭成员灾害意识(包括易发灾害感应、应灾信心等)和备灾物资储备两个维度综合设计家庭备灾能力量表。
也有学者融合多学科知识,在家庭备灾框架体系基础上,全面考察家庭备灾能力。Cara J Human依据拓展并行过程模型构建包括灾害易感性认知、灾害严重性认知、反应效能(家庭恢复力和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灾害反应能力)等测量维度。
国内关于家庭备灾能力的探讨较少,李新辉等从灾害知识储备、防灾意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评估家庭备灾能力;少量学者汲取国外研究经验,从灾害知识掌握、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情况、灾害宣传演練、应急基础设施、和震后信息传播等层面考察居民或个人应急备灾能力。
家庭备灾能力的考察主要基于家庭备灾能力标准量表进行定量分析,随着灾害现象日趋复杂,家庭备灾框架体系也相应进步,不同学者对于家庭备灾能力量表也有诸多不同观点。
2 家庭备灾能力评估体系
本文构建的家庭备灾能力评估体系主要以家庭备灾物资储备、应急备灾知识、应急备灾技能以及应急备灾意识等四个部分作为评估指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据等比原则在各指标体系设置相应数量题目,根据李克特量表原理对各题目赋分,根据答案和权重计算出相应的分值,以比较家庭备灾能力。
2.1 家庭备灾物资储备
家庭备灾物资储备是家庭备灾行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家庭备灾行为的基础性要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AME)要求每个家庭应该储备至少三天的备灾物资以满足紧急服务到达灾难现场的生存需要。家庭备灾物资储备标准可以采用国内相关机构提出的备灾物资清单,例如美国红十字会设置的家庭备灾基本用品包。但由于不同地区差异性的现实条件,在进行评估时,研究者应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
2.2 应急备灾知识
多项研究表明具备更高水平的应急备灾知识的人往往做出了更充分的家庭备灾准备[6];对于居民而言,缺乏清晰的家庭备灾知识的指导和信息是家庭备灾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家庭成员应急备灾知识掌握程度,尤其是家庭中成年人的应急备灾知识水平,是整个家庭备灾能力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应急备灾知识的掌握应当包括:减灾知识、备灾知识、应灾知识等。不同地区居民也应当了解当地的常见突发灾害及应对措施,掌握社区备灾计划。研究者也应当根据灾害多样性及地区差异性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调整。
2.3 应急备灾技能
家庭成员应急备灾技能水平同应急备灾知识二者共同决定家庭面对灾害时的反应效能。居民的应急备灾技能指其在对面对灾害时能够运用自身掌握的应急备灾知识、经验和技术而进行自救互救的素质和能力,其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后天学习实践。应急备灾技能应当包括:家庭成员使用减灾装备技能、接受及分辨灾害信息技能、心理应急能力、急救及救援技能等。
2.4 应急备灾意识
家庭成员灾害意识是家庭应准备状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高水平的应急备灾意识作用下,家庭倾向于拥有更为敏锐的灾害易感性和灾害严重性认知,从而整体提升家庭应急备灾能力。家庭成员的应急备灾意识应当包括:对灾害的认识、对灾害准备的看法以及应对灾害的信心。
3 结语
家庭备灾能力评估体系的建立,对我国现行的减灾防灾理论体系而言是一种新的启迪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任秋平,谢泽荣,魏克茂,等.老年人家庭备灾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测定[J].护理研究,2018,32(7).
[2] 张泽琳,倪翠萍,李斯俭.云南鲁甸地震后昭通市某医院护士备灾能力及灾害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63-66.
[3] 沈青.加强基层备灾能力建设[J].瞭望,2008(20):33-33.
[4] 朱建军,朱兴莲,刘梅瑶,等.在校医学生紧急医疗救援护理备灾体系应具备知识技能认同度的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6):170-172.
[5] 佚名.西安市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灾难应对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