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天桥教育始终坚持“均衡、公平、内涵、特色”的发展理念,以课程、课堂、课题、活动“三课一动”为载体,实施“培根”“铸魂”“育英”三大工程,通过课程实施、学科渗透、特色凝练三个步骤,大力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机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之路。
一是提供载体,凝练特色,为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打基础。2009年以来,天桥区全力推进诵读、写字和剪纸三门区域型课程的深入开展。
立足儿童阅读,着力于诵读系列化的研究。以《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为教材,扎实推进传统美德进校园。2014年,天桥区成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实验区,倾力构建“化文为声,化理为辩,化事为境,化古为今”的国学经典教学模式。
“以书载道,书道育人”是天桥书法教育的内涵。我们成立了书法教育领导小组,探索建立了区教育局、泉韵博文书画学会、中小学校共同推进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起以语文、美术教师为主体和专职书法课程教师为辅助的书法教师队伍。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地方书法课程标准。2012年,区域教材《写字》在全区中小学推广使用。传统文化节、“滋兰九畹”师生书画艺术作品展等都充分展示了师生的书画成果和艺术素养。
2012年,天桥区在全区普及开展“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明湖小学作为全区剪纸艺术进校园培训基地,设置了“卢雪艺术剪纸工作室”。编写了《少儿剪纸分部教程》,并通过“妙剪生春”师生艺术剪纸展示活动展现特色教育成果。
二是传承融合,返本开新,夯实传统文化“铸魂”工程。2014年以来,天桥区先后制定并下发多个文件,强调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明确传统文化教育要与立德树人、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培植传统文化根基,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向学生。
天桥区立足学科融合,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构建传统文化引领下的教学新常态;依托信息技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加强“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优质资源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精彩剧社展演、研学旅行、传统节日课程等活动,激活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立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命题评价,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体系化。
三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在区域推进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打造校本特色。以北坦小学“童蒙养正”课程、新苑小学“仁爱”课程、博文小学“六美”书法课程、无影山小学“养心”阅读课程、明湖小学国学课程、堤口路小学传统射艺课程、济洛路小学“篆刻”课程、锦苑学校“印象济南”课程、十三中“菜单式”社团课程等为代表的200多门天桥校本课程,构建起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体系。
四是承贤启智,薪火相传,实施传统文化“育英”工程。2015年11月以来,天桥区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组建了天桥区传统文化师资种子培训班,种子教师成为推进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前锋”。此后,全区各中小学纷纷组建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形成了区域性传统文化教研的“中锋”;各学校以种子教师为引领主力,以兼职教师为推进主体,形成了传统文化教研的“后卫”;引入行业专家作为“外援”,由此形成了项目构建性、推广性、实践性三层研究的格局,扎實推进了天桥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