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建议: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2018年,我申报的课题《基于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恢复问题的课程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被确立为省级立项课题。为了形成适合当地实际、适合本校特点的生态文明教育范本,学校教科室统一规划,制定了生物学科为主导,道德与法制、地理、历史、语文、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课题研究方案。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践证明,多学科整合是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历史课堂回溯祁连山的人文历史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培养。了解祁连山的人文历史,展望 “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应该是我校师生必备的人文情怀。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沿着历史课本的记载依次寻找与祁连山、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大战匈奴、汉武帝置张掖郡、隋炀帝万国博览会、凉州会盟等,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被称为“张中国之臂掖(腋)以通西域”的张掖是地理要塞、为什么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出了帕米尔高原、走向了世界。如,通过匈奴战败后的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引导学生了解了焉支山的来历,感悟到了祁连山历来就是水草丰茂的人类栖息家园。
二、道德与法制课堂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描画的“美丽中国”需要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一起实现。要使生态文明观融入孩子们的血液,必须引导他们了解我国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
道德与法制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单元共四课时的教学内容。第1课时,引领学生认识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及其发展,如十七大首次将 “生态文明建设” 写入政治报告、十八大首次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写进了政治报告、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2课时,引导学生学习几例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第3课时,指导学生学习2017年以来与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恢复问题相关的主要红头文件,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绿盾2017”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方案》《“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方案》等;第4课时,开展“争做祁连山脚下的生态文明小公民”演讲比赛(见图1),一个女孩在演讲中大声呼吁: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美丽的祁连山已经满目疮痍——冰川消融、雪线上升、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河道断流。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保护祁连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栽种一棵小树,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少用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步行上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用小行动凝聚成大力量,用低碳生活换来家乡的绿水青山。”
三、地理课堂认识祁连山的地理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祁连山的地质风貌。祁连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相对海拔差异较大,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质风貌,如荒漠、草原、湿地、河流、森林、冰川、雪山等,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指导学生认识祁连山的气候特点。“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气候类型的多样性。祁连山低山部属荒漠气候、中山下部属半干旱草原气候、中山上部为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亚高山和高山部属寒冷湿润气候;再次,引领学生总结祁连山的地理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描述祁连山的地理意义:“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极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然而祁连山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最后,结合市电视台专题片《探寻黑河源头》,课题组教师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探寻黑河源头”实践活动。师生跟着摄制组依次穿过温带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冰雪带,随着海拔的变化,植被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种身处其境的祁连山垂直自然带分布教育是地理课堂中的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四、生物课堂列举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
生物备课组教师是课题组的主持者和主要参与者,他们精心设计了《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单元教学内容。第1课时是《认识祁连山中的珍稀动植物》,教师在课前准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祁连山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第2课时是《介绍一种祁连山中的珍稀动植物》,课前,每组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走访等手段,从珍稀动植物名称、保护等级、自然分布、生存现状、濒危原因、保护措施等几个方面制作交流稿和PPT,教师对每组交流内容给予修改与增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倾听、分享;第3课时是《列举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教师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含义描述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从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三个方面列举祁连山的保护价值;第4课时,课题组教师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周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访《黑河源头的夫妻管护站》。在距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县城127公里的祁连山脚下有一对夫妻12年来共同守护着黑河源头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日复一日坚守在这里,用脚步丈量着黑河源头的生态安全线。师生在走访过程中惊喜发现了2只雪豹、7匹藏野驴、15只黑颈鹤。野生动物的回归就是黑河源头生态逐渐转好的最好证明,也是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五、语文、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教师辅助活动的开展
语文学科组举办了《假如我是祁连山中的护林员》有奖征文活动。生长在祁连山牧场的裕固族少年这样写道:“假如我是祁连山中的护林员,我会站在山顶眺望。云杉在自然中生长,在自由中烂漫。巍巍祁连绿波荡漾,裕固牧歌悠扬嘹亮”;美术学科组举办了“巍巍祁连山、滔滔黑河水”学生摄影、书画大赛。学生作品可谓精彩纷呈:有戈壁荒漠、康乐草原、七彩丹霞、八一冰川、九排松涛、祁连晴雪等自然景观,也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马蹄寺等人文景观;有高山雪线栖息的雪豹,也有黑河湿地生活的黑鹳;有祁连山中牧民救助受伤岩羊的感人画面,也有黑河岸边农民放飞折翅天鹅的真实情景;音乐学科组教师教唱地方民歌《祁连山,黑河水》。
教育专家成尚荣在《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一书中这样表述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核心素养是综合素养,既要有学科核心素养,更要有跨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而且这种综合必须由课程的综合来体现,以此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整合成为核心素养提出后课程整合课改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和亮点,世界各国也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走向,那就是课程的综合化。”一年多的课题实践告诉我们,多学科整合也是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周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