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媛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高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确保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了进一步明确在小学高年级进行班级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我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需求
学生步入高年级阶段,心理、生理和身体等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首先是其身体方面。现阶段学生普遍较为早熟,小学高年段段学生大多已经开始迈入青春期,身体开始慢慢发育。心理素质方面逐渐展现出更高程度的性别意识、角色意识、自我关注、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对异性产生较多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乐于与异性交流,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身体方面,均实现初始萌发。班主任在该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基于学生个体特点展开教育活动,确保管理手段和工作方法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二、民主管理策略
(一)树立服务意识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基于以生为本理念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时,班主任必须确保对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充分的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加强重视,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具体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尽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生活需求,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保障班级管理效果。小学生大多处于知识萌芽阶段,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班主任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对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合理引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具有更为平等的关系,保障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例如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理制定初始制度,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最后采取投票方式确定和完善、修改具体规章制度,保障班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此过程中,作为管理主体,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其学习过程中的人生目标、基本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作为班级服务目标,在班级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心声,确保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服务于学生;确保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个人奉献精神,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
(二)明确学生需求
作为班级领导者,班主任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引路人,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所思所想,班主任需要与学生交朋友,走進学生实际生活,确保能够从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学家提出,人生来就已经决定性格,因此小学生性格方面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班主任在具体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展开具体教育。学生生活环境通常对其脾气的养成具有决定性因素,而在学生上学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脾气的好坏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要培养自身耐心细致、和蔼可亲的良好品质。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做出错事时,班主任需要与其进行有效沟通,尽量心平气和。如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一味斥责,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拒性,从而对自己的错误无法产生深刻认识,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现在较为普遍的早恋问题,由于现在通信工具的普及化应用,同时网络世界上各种信息繁多复杂,导致小学生大多会接触到与其年龄不符的相关信息,使小学生普遍出现一定程度的早熟心理。同时,小学生逐步开始迈入青春期,对异性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出现早恋现象,如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言辞激烈的批评教育,会激发学生叛逆心理,造成反向效果。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使其对爱情具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引导早恋的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将更多的感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相互激励,共同提升学习目标。
(三)落实人格教育
新课标提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确保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发,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格教育通常是指基于学生天赋,对学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基于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对其价值观、美丑观、善恶观、是非观进行正面引导和有效增强。同时,班主任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确保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避免急功近利,保障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更为有效地实现人格教育目标。在现代教育学中,不乏存在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一般,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发展前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班主任人格教育的成果。
(四)强化心理健康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压力较大,自制能力不足,导致班主任在教育活动和学生个人成长、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在小学班会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班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合理应用心理健康教育,选择个别交谈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向诱导、心理疏导,推动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能使班主任得到更进一步的成长。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具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生个体差异,找到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对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具有明确认识之后对症下药,确保有的放矢,避免对学生乱下结论。同时,班主任还需要进行定期进行家访,确保对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具有明确的认知,大多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因素。然后,班主任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避免对学生进行一味责怪。最后,班主任需要利用正面的人生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家庭和社会,实现以情动人,使学生能够积极接受教育。
(五)改进班级氛围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和班主任普遍将学习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普遍缺乏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能力,同时学生也普遍缺乏精力和时间。为了使该种教育现象得到有效改善,班主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增加相关活动。例如,班主任可以将班会作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从而实现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和平等性。通过该种教学方法,能够确保学生与班主任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进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保障班级具有更高的集体凝聚力,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合理构建。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树立服务意识、明确学生需求、落实人格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改进班级氛围,能够确保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以生为本,确保教育活动严格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保障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实现我国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在之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具有更高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我国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保障学生在更高的程度上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