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
铜墨盒作为古时文人使用、赏玩的文房用品,是当时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因其集书画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身的特点,铜墨盒享有“最后的文玩”之称,在历史上备受青睐。
铜墨盒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明代说、清初说、乾隆说、嘉道说等。其最初的用途是为在北京参加殿试的士子们提供便捷的携墨盛器,当时由于砚台不便于随身携带,文人出门时,将墨汁倒在墨盒中的海绵上,需要写字时用毛笔直接蘸取海绵上的墨汁,便省去了研墨时间。铜墨盒大不过尺,小不足寸,一般都在10厘米左右。其形状各式各样,除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外,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叶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一般来说,器形越是奇巧,制作难度就越大。
铜墨盒的刻铜工艺在清朝中晚期发展至高峰,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篆刻、竹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篆刻等形式出现,如名家书法、诗文、吉祥佳句、名家繪画等。早期的铜墨盒大多有作坊标记,如同古堂、淳菁阁、荣宝斋、两明斋、万丰斋、愚得阁等。铜墨盒的刻制除专业刻铜家外,还有文人画家的参与,如清朝末年的陈寅生、姚茫父等,其制作属于名人自画自刻,同时也有许多名画家在自己作画后再由刻铜大家刻出作品,如齐白石、张大干、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徐世昌、华世奎等。
并非所有的老墨盒都值得收藏,包浆自然、材质优良、图案精美、品相完好的更值得一藏。从工艺上看,精品铜墨盒多出自名家,如陈寅生、张樾丞、姚茫父等的作品价值普遍高于普通作品。此外,器形独特、使用特殊工艺制作或雕刻著名书画家画稿、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等因素,也会提升铜墨盒的收藏价值。
从材质上看,铜墨盒的材料多为白铜和黄铜。通常情况下,用白铜制作的铜墨盒光滑细润,盒面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与黄铜材质的相比更具有表现力。此外,由白铜、黄铜、紫铜共同制造的“三镶”铜墨盒,收藏价值较高。
在收藏铜墨盒时,需要注意辨别旧盒旧仿、旧盒新款等造假现象。如陈寅生、姚茫父等大家的作品从民国时期就有大量的仿制品,也是近年来市场上被仿制得最多的。除了要辨别真伪之外,收藏铜墨盒还要注意旧盒新补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