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立功证书震惊家人和工作人员
张富清的档案显示,他1924年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48年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55年转业到湖北恩施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1985年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
去年11月,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张富清配合信息采集,出示了一张《立功登记表》、一张报功书、几枚徽章等原始资料,让家人和工作人员震惊。
这张泛黄的登记表上记录了张富清在西北野战军4次立功的经过:
一、1948年6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座、歼敌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获师一等功;
二、1948年7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带领突击组6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座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获团一等功;
三、1948年9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迅速消灭了敌人,获师二等功;
四、1948年10月,他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座,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堅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
张健全是张富清的小儿子,今年也有57岁了,曾任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看到父亲私人收藏的历史资料,他也感到非常惊奇,几十年来,他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却从未听他说起过这些赫赫战功。
冲锋陷阵时子弹擦着头皮飞过
记者偶然获悉这个消息,联系到张健全表示想采访他的父亲,他感到有些为难,不确定父亲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后来对老人称“省里有人想来看望,了解一下过去战争的情况”,老人勉强答应和我们聊一聊。
张富清老人和老伴孙玉兰,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一间简陋两居室里。他听力不佳,需要靠84岁的老伴转述。在记者的请求下,老人从箱底翻出一个盒子,从里面拿出立功证书、报功书和军人登记证,这些都是1948年至1951年间的原始资料,显示当时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彭德怀。
张富清告诉记者,他1948年3月参加解放军,当时不分白天黑夜战火正猛,他记不清打了多少仗,但记忆最深的是永丰城那一仗。那天拂晓,他和另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冲进敌群中展开近身混战,也不知道战友去哪里了。他端着冲锋枪朝敌群猛扫,突然感到头顶仿佛被人重重锤了一下,他缓过神来继续战斗。后来又感觉血流到脸上,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都翻了起来,他才意识到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一道浅沟。
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手榴弹和炸药包一起炸响,将碉堡炸毁。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再也没有见到。
因为打仗勇猛,彭德怀到连队视察鼓劲的时候,多次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永丰战役后,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还亲手给他授功。
转业后依然保持突击队员本色
1955年,张富清转业到来凤县。
今年68岁的田洪立,曾与张富清在来凤县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
记者问起田洪立是否知道张富清是战斗英雄,他非常意外。他回忆说,张老为人正派,从不倚老卖老、夸夸其谈,工作中总是挑最困难的任务,但从未听张老讲过去打仗的经历。
田洪立记得当年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老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
张富清虽然从未向同事讲过自己在战争年代中当突击队员的经历,但他在行动上一直是奉行着一名突击队员的标准。
因为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健全无意中知道父亲战斗英雄的身份。记者问,这么英勇的事迹为什么从来不讲呢?老人说:“这些往事,组织上已经给了我证书和勋章,我没必要再拿出来到处显摆。”
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在上门探望时,询问张富清老人有什么要求。他动情地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还有一些整连整排牺牲的战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好很多倍了。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组织找麻烦提要求呢?”(据新华社、《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