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四川西昌市高草乡中心校门口,排满了接孩子的家长。走出校园后,10岁的小顺拉着前来接他的“爷爷”李俊儒的手,走上了回家的路。
其实,两人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10岁的小順,只是李俊儒资助的一名贫困学生,已跟着他生活了3年多。
40多年来,李俊儒资助了几十名像小顺一样的贫困生,资助钱物不计其数。有家长非要认他当亲戚,现在他有干儿子4个、干孙子8个,小顺就是其中之一。今年2月,李俊儒入选“助人为乐—四川好人榜”。
今年已经73岁的李俊儒,从42年前开始走上了助学之路。他本是仁寿县人,在西昌安了家,1977年,他在高草中学当上民办教师,工资只有8块钱一个月。
让李俊儒走上助学之路的,是一个叫王和英的学生。“她的母亲失明,父亲体弱多病,家里条件不好,但她的学习成绩好。”一天,王和英背着几捆竹子,放到学校教师办公室门口,李俊儒有些疑惑,一问才得知,“因为交不起生活费,她就背竹子到街上卖,但是没有卖掉。”
从王和英的眼神中,李俊儒看到了她对读书的渴望,当即从裤包里掏出4元钱给王和英——那是当时他半个月的工资。这是他第一次资助学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俊儒经常在家中给学生做饭,还拿出工资的一部分资助贫困生。1985年,李俊儒转为公办教师,但经济情况并未好转,两个女儿读中学,还要借钱。因为沉重的生活和资助压力,李俊儒还靠着年轻时学的砌砖技术挣钱。
后来,大女儿考上大学,家里却拿不出学费。大女儿质问父亲,“你资助学生都有钱,我读书就没有钱?”女儿最终放弃了上大学。父女之间一度产生隔阂。
而在这个时候,李俊儒仍坚持资助贫困生,还要在家里搭几张床让学生睡……说起这段经历,李俊儒红了眼眶,他说亏欠女儿太多,“很内疚!”
如今,李俊儒的大女儿在经商,二女儿也成了一名教师。回想起当年的那些事,大女儿李女士说,那时年纪小不懂事,内心反感父亲资助其他学生,后来自己成家了,就理解他了,我们也支持他。这些年,她们都以父亲为榜样,也尽其所能资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