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钧 刘宇浩
一
“明天你们要去采访的地方叫赫章。”毕节市委宣传部陪同我们采访的姑娘笑眯眯地对我说。
我是一脸的茫然,有什么值得这位姑娘这么兴奋的?
“你还不知道吧,赫章就是战国时期的夜郎古国所在地,有贵州屋脊之称。”
原来是夜郎!
我记得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夜郎古国,对于我来说,是神秘又充满吸引力。它靠近北纬30度,而北纬30度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明白北纬30度能孕育人类的文明。
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自然环境恶劣。这里有条村子叫海雀村,曾被喻为“苦甲天下”,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汽车行驶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之中,有的山体曲线比较和缓,有的则比较陡峭。满眼迎来的,是岁月在山壁留下的沧桑。
“山下就到赫章县了。”同行者指着不远处的盆地。只见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中,闪现着五颜六色的一座座楼房;有几幢新建的高楼仿若这座小城的标志,它们像城市楼群中的巨人,眺望著四方。
二
“欢迎大家来到贵州的最大的‘核基地。”赫章县委书记刘建平一开口,把我们愣住了:“怎么‘核基地?”
刘建平爽朗地笑起来:“‘核基地的‘核是核桃的‘核,不是核弹的‘核!赫章盛产核桃,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是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全国唯一设立核桃事业发展局的县,这里有一批‘核专家、还有遍布全县的‘核队伍。赫章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当地夜郎土著民族就已有采食核桃的历史。”
刘建平书记说,赫章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小核桃”当做“大产业”来打造,把核桃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3万亩,挂果核桃30万亩,坚果产量3.75万吨,其中坚果产值15亿元,加工业产值5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预计到2020年,挂果核桃80万亩以上,坚果产量8万吨,年产值达32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核基地”具有“核”的威力!
三
“说起贵州的脱贫攻坚,离不开我们赫章的海雀村啊。海雀是当代中国拉开扶贫开发序幕的地方,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刘建平书记脸上泛起了笑容:“海雀村是国家治贫样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
黔西北乌蒙山深处,赫章县一个以“海雀”命名的苗族、彝族、汉族共居村寨,海拔2300米。海雀村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共222户871人。20世纪80年代,“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是这个偏僻村庄的真实写照。“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34年前,一份反映这里赤贫和饥饿的内参,惊动了中南海。在历任中央领导和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的关怀下,赫章拉开了上下同心战贫困的大幕。
2016年,海雀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10月份,海雀村还作为全国6个典型之一,参展了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
在党政主导及海雀人的持续奋斗下,海雀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680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8493元,贫困人口从91户360人减少至4户14人(兜底户),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44.3%下降到目前的1.6%。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海雀村党支部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探索出“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的“十子法”。同时,始终坚守“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的朴素想法,从四个方面狠下功夫,成就了“海雀之变”。
四
虽然已经是酷夏,但这里依然凉爽宜人。夏日阳光下,一幅记载着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座座移民新楼拔地而起,条条街道宽阔整洁,排排树木郁郁葱葱……赫章整座城市焕发靓丽新颜,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这是赫章县坚持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第一政治要务,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打好“四场硬仗”,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后实现的弯道超车。
“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任务。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达162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5%达17.7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4%达4.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达283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8820元,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0.84%达155.05亿元。”
刘建平书记介绍说,全县聚力打硬仗、补短板,脱贫攻坚不断推进。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召开了11次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和帮扶资金74.17亿元,扎实打好“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一场产业革命”“四个聚焦”等关键战役。完成2091公里的“组组(村民30户以上的小组)通”公路建设,全面启动19.55万人的安全饮水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五个三”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全面完成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18956名贫困群众搬迁入住任务,累计建成4442套安置房。强力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个蛋”“一只鸡”“一头猪”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4.8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扶贫政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三改”4623户,贫困群众住房得到有效保障。预计47个贫困村居出列、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97%。
五
“虽然赫章地处乌蒙山腹地,但铁矿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按照三优+产业链招商的工作思路,以丰富的铁矿资源为基础,确定了生铁冶炼铸造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燃气灶、地弹簧、挂锁三个产业。先后引进三联、力盛、月凯、睿博、林月等著名燃气灶品牌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入驻县产業园区,入驻企业与美的、老板、华帝、春天、森太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作关系,年生产燃气灶炉头达7000万只,占全国燃气灶生产行业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同时,还引进了年产800万只地弹簧缸体、年产13亿把锁体、年产2500万把挂锁等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铁矿石开采、选矿、焙烧、冶炼、铸造的全产业链条,正在向下游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展望未来,刘建平信心十足。
“产业是脱贫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异地扶贫搬迁的时候,很多群众就担心过出城生活以后,收入来源怎么保障的问题。”刘建平说,他下乡动员群众搬迁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大爷拉着他的手问:“刘书记,我下山进城了,去哪里打兔子啊?”
甚至有个别群众担心,出城居住以后,自己的老婆会不会经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被人拐跑。还有人害怕城里住的人太多,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都不是段子,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事,说明了我们的老百姓都很单纯,很朴实,他们的需求也很实在”刘建平书记语气沉重。
这些久居在深山的群众,连吃水都成问题。每天早上要从家里出发,下山背水。一来一回,已经耗费了一天时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干别的能增收的事情。这也是他们长期贫困的一个原因。由于在封闭的大山,信息不畅,他们视野受限,观念陈旧,要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必须走出大山。
2016年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赫章“十三五”规划完成9956户51156人的搬迁任务,其中:2016年搬迁2510户13018人,安置在11个乡镇;2017年搬迁3664户18956人;2018年搬迁3782户19182人。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 经验,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以社区“党建+积分”为抓手,统筹做好“三保”“三就”“三进”“三家”等工作。通过农业产业项目、安置点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劳务输出、全员培训促就业等措施,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1.2万余人。 2018年12月赫章县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采取了“1465”工作措施,大力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力争再解决3000余人就业,确保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
“在赫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我们还有一队亲密的战友。我们的每一分成绩,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刘建平书记说,广州市番禺区自2016年对口帮扶赫章县以来,共投入扶贫资金9478.341万元,项目共计27个。其中:2016年投入1000万元为珠市乡核桃村、韭菜坪村实施乡村旅游及特色民族村寨建设;2017年投入1000万元为结构乡多魁村、河镇乡发开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8年投入2978.341万元为双坪乡河泉村食用菌、铁匠乡中井村美丽乡村建设、威奢乡大营村种桑养蚕项目、松林坡乡香葱基地及饲料加工、平山乡农业产业观光示范园、水塘堡乡“国家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实训点等项目;2019年投入4500万元,为赫章县易地搬迁安置点解决了教育、医疗、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现在赫章的老百姓都把帮扶队员们当成了亲人,张嘴闭嘴都说有事找阿旺。”
群众口中的“阿旺”,就是由广州市番禺区派驻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王秀旺。王秀旺到赫章后,先后引进了10家企业落地赫章县发展产业,解决了700余人就业,带动贫困人口1000余人实现增收。协调对接赫章县企业在番禺区35个小区设立了自动售蛋柜50余台,销售赫章鸡蛋200余万元,积极协调赫章县农产品与广州市场的产销对接,销售香葱、茄子、辣椒、青瓜等农特产品1.328亿元。有力解决了“黔货出不了山”的问题。
“来赫章驻点的工作队员们都不容易啊,这里海拔高,不少人适应不了。他们都有三个搞不清楚—早上起床的时候感冒了没有搞不清楚;晚上睡觉睡着了没有搞不清楚;白天吃饭吃饱了没有也搞不清楚。”刘建平书记风趣地说,赫章昼夜温差很大,深夜是3、4度,白天竟达30多度,很容易感冒。王秀旺刚来的半年,大半年白天都穿着羽绒服;晚上高原地区容易缺氧,所以人容易昏昏沉沉。中央统战部一位扶贫干部,曾经有一段时间,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而下乡家访的时候,热情的老百姓都喜欢边烤洋芋边聊天,所以下乡的扶贫干部这家刚吃完洋芋,到下一家洋芋又来了。
王秀旺插嘴说:“洋芋烤的黑乎乎的,你不吃老百姓会不高兴的,认为你看不起他。所以每天都不知道要吃多少个洋芋,洋芋吃多了,也就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吃饱了。”
他的话引得在场的人都笑起来。
“对阿旺来说,还要加一个回不回家搞不清楚。”刘建平书记深情地说:“阿旺前段时间喜添了二胎,他把妻子和小孩都接来了赫章。可是每天早上他都天不亮就出门了,回家的时候都快凌晨了,家里人都搞不清楚他到底回来过没有。”
脱贫事业,一起奋斗,这份甜酸苦辣,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切身体会。
千年古城赫章的“涅槃之路”,是由量及质的变化。赫章之变,不是简单的数字指标的递增,而是实打实的苦干实干、硬碰硬的扶贫产业、真对真的民生实事所呈现出的实质性进步。
我突然想起当地干部跟我说起的一件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国家有明确要求,贫困县退出,群众满意度必须达到90%以上。但刘书记把满意度定在98%以上,因为整个赫章县人口是80万,即使10%的人不满意,也有8万人,数字很惊人,所以刘书记高标准的要求,扶贫干部和群众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心理距离”也更近了,这是黔粤合力同心,不畏艰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