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雅河沙漠探秘之旅

2019-09-09 06:08张立民肖方倪喜军李承森
世界博览 2019年17期
关键词:骨骼沙漠样本

张立民 肖方 倪喜军 李承森

克里雅河沙漠段处于全世界第二大流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由于在克里雅河沙漠段采集时间、范围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使采集样本的概率降低了很多,今天能见到的样本在明天或是前天未必能够呈现在你的眼前,这也是沙漠科考工作的魅力所在。

初探克里雅河沙漠

动物界的确很庞大,减去海洋动物,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量,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全权负责采集、收集并给出科学的认定和分析,说明动物的今天、昨天,以及历史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穿越沙漠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动物、记录动物的活动,寻找动物活动的轨迹、气味,记录动物足印、巢穴、粪尿,发现寻找动物遗骸,采集、收集动物各类样本,记录采集地坐标、记录采集物特征,将采集物装入采集袋中封好,标记采集物的序号编码和时间。初步判断采集物在分类阶元上的位置,以及与历史环境关联性。

克里雅河(又名于田河,Keriya River),维吾尔语即“漂移不定”的意思,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全长530公里。该河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乌斯腾格山北坡,自南向北流动,在出山口普鲁村往下滋润于田县绿洲后,继续蜿蜒向北,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现在消失在达里雅布依附近,这里住有克里雅人。

此次沙漠探索,希望通过风沙、河流以及人类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分析和重建历史环境,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复原克里雅河流域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揭示他们在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迁移的过程和原因。

在徒步穿越沙漠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天都有本专业的收获或是兴奋点,适应沙漠里30~40℃的巨大温差变化,让徒步变得更轻便一些,是穿越中自我调节的必修过程。有人形象地把队员在沙漠中的行为分类成:节能轻便型(负重少、消耗少),重型拖拉机(负重多、消耗多)。

有人在沙漠中是匀速行进,有人在沙漠中是快进常休分段完成,还有人用慢行不歇的方式行进在沙漠里。在穿越沙漠中,让人最担心的是日落后还有没到达终点的队员。10月30日,18:00开始日落,19:00即是入夜了,这天科考队员在18:50先到达终点,但保障的骆驼队没能跟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着急,有人四处奔跑搭柴放在沙梁高处点火,让火光传递科考队的方位信息,有人用无人机寻找驼队并以此为驼队引路,有人不停地用对讲机呼叫,还有几个人打开头灯和手电筒站在高处朝着驼队的方向闪动发射光束……天一黑,驼队看不到我们行走的脚印了,很容易走偏走差,单靠骆驼和驼工们来寻找终点的具体位置是不可能的。这天科考队员期盼与骆驼队的汇合整整等了两个小时,在夜幕中看到了闪动的光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汇合时所有人注目迎接,与牵护骆驼的驼工们一一握手致谢和安抚,并将一切担心抛向九霄。

我们从东经81°53′11.69″北纬38°28′47.54″的位置向克里雅河沙漠段挺进,刚进沙漠还可见有绿洲、胡杨和池水,进入沙漠腹地再也找不到池水和绿洲了,偶尔可见枯死的胡杨树及少量的红柳。开始对沙漠地貌并没有什么切深的感受,古河道的感受更是全无,

沙漠中的古河岸,是残破不全的不规则形态,生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多在古河岸上,沙漠中古河岸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平的台面,这个台面是由比沙粒更细的淤泥质构成的,相对稳定不会随风移动,由于古河岸台面的质感与沙粒构成的沙漠有明显差异,所以,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就这样除了在沙漠中行走,还多了一个兴奋点,即是古河岸了,古河岸形态、阶梯也成为我们关注的议题,以至于在后面发现的一些文物多数都是在古河岸上及周边。古河岸已成为克里雅河沙漠段科学考察历史见证物的载体。

发现动物骨骼样本最有效的工具是自已的那双眼睛,首先在沙漠中能够寻找到与沙粒反射光不同的物质,这个物质可能是更亮的或是更暗的物质,而后,再仔细观察它的形态;其二是,多多注重古河岸臺面周围的观察,因为不论是水还是沙的运动,都会将一些物体搬运到这个台面周围,古人的活动一般也多在河岸上面;其三,一般规律是遗留物也多在古河岸或古人活动遗址周围,活体动物可以在沙漠中的任何角落,留下动物的足迹、毛发、羽毛、洞穴、粪便或是直接观察它们的飞翔、奔跑、爬行或栖息。这正是科考工作者一步一步发现和揭示秘密的方法。

动物骨骼大发现

第一次发现、采集、收集动物骨骼的样本是在沙漠中行进的第七天,总计徒步走了大约100公里的路程,到了东经81°34′59.67″北纬38°52′8.66″的位置,这里是圆沙古城的遗址。在这里进行了样本记录和编码,编码序号从1排列到28号。发现了动物骨骼样本,先是用拍照的方法记录环境特征,第二是采集样本装袋,第三是保护好已采集的样本不受损害,因为,陈旧的骨块、骨片的有机质大多已被分解,也是极易损害的,第四是做好初始记录进行编码,第五存放在安全的铁皮箱内,继续在沙漠中前行,走还没有走完的路。

经过初始的观察,粗略地将骨骼样本划分为:山羊、绵羊、骆驼、马和鸟类。让我最为兴奋和骄傲的是发现并采集到骆驼的髌骨,因为,很少有人注意过它,一个骆驼身上只有两枚髌骨,相当于人膝关节上的半月板,并且它的形态比较容易与牛、马、鹿等动物进行比对,其数量远远少于其牙齿的数量,更为稀有。在动物的鉴别上通常用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特征作为鉴别依据,而选用髌骨作为种的鉴定依据者并不多见。

在沙漠中行进的第八天,在17:20科考队员们发现了一个古人的墓地,在沙丘表面看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女性颅骨,根据牙齿磨损和骨缝愈合情况估计,这女性死亡时的年龄约在18至25岁之间。在距离这具颅骨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个体的肢骨,它们分别是后肢的股骨、胫骨和腓骨。根据骨骼形状、大小、粗细等形态特征,粗略判断这些肢骨属于同一男性个体,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其身高约为1.85米。这里发现的人类遗骸初步估计有几十年至百年左右的时间了。

在这里发现的墓地是一个新的记录,以前没有这个点位的记录,在沙漠里的墓地有大有小有繁有简,有历史长久有历史短的。大的墓穴会有众多古人遗骸,小的可能只有一两具古人遗骸,讲究的墓穴会有棺木、随葬品等,简单的墓穴是裸葬。在发现地考古专家果断地告诉我们圆为女性方为男性。这圆与方主要是看眉毛上方两外侧孤线的形态。当然最终结论还要依据实验室多项数据的整合才能确定。

我们常常会听到盗墓的奇闻。沙漠中大的古墓也有被盗之说。盗墓人目的很明确,偷盗墓中有价值的文物,如:石器、青铜器、饰品、礼品等,因古人遗骸不容易带出和变成钱,所以不是偷盗者的目标物,我们在沙漠里的墓地表面发现的古人遗骸可能是沙漠迁移露出的,也可能是盗墓人遗弃的。

在第九天的沙漠行走中,我们在纬度上从38°跨越到39°,这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跨越,同时也是重要的动植物纬度的跨越,这个信息在综合分析过程中,是个重要的要素指示。这天队友们发现并采集到啮齿类动物的下颌骨,并由我做了编码记录,同天采集到螺的样本。

第十天在沙漠中发现了三组古人的遗骨。

第十三天到了北方墓地,不仅看见了多个古人遗骸,在其附近还发现了动物的皮毛:有骆驼、牛和羊的。

第十六天采集到骆鸵、啮齿类、羊和鸟类骨骼以及甲虫样本。

第二十三天采集到啮齿类动物的骨骼样本,发现多有动物活动的足迹:兔、狐、鼠、鼬、蜥蜴和蚂蚁,这里已是克里雅河与塔里木河的交汇处。

第二十五天观察到小型猫科动物活动的足迹,采到螺类样本。

在茫茫沙漠中采集动物样本就是这样,时而无获至终,时而盆满钵满,时而只能以足迹判其物,时而天空有飞地上有动,这些是沙漠生态、是古河道生态的特有景物,更是食物链的链索相串而成,其规律性特有性仍需要科学们长期追踪、分析方能揭晓更多的谜底。在现阶段所有动物样本的鉴定工作,仍需要人来完成,还没有任何设备或仪器能够取代人。这说明鉴定工作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如何鉴定骨骼样本

在现阶段所有动物样本的鉴定工作,仍需要人来完成,还没有任何设备或仪器能够取代人。这说明鉴定工作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就世界范围的脊椎动物的骨骼鉴定并没有一本百科全书可供参考,只能遵循比较宽范的原则往前探讨。骨骼样本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一是按分类阶元依次降低等级以缩小范围,通常对野外采集样本缩小到科或者是属一级,可能鉴定到种的占少数。二是依据采集地的环境信息、动物资料,采用排它的方法确定缩小鉴定范围。三是在缩小鉴定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已有的同类标本与采集样本进行比对研究的方法,看其相似程度来确定样本的科或属或种的等级。通常对野外采集样本缩小到科或者是属一级。

我们对动物骨骼样本进行鉴定,确定其物种,进而可以通过对该动物的食性、食物类别以及生活习性,了解这一地域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了解动物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确评价该地域环境生态演变历史和发展前景,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依据克里雅河沙漠段的环境信息、动物资料,先采用排除法将采集到的啮齿类骨骼样本缩小新疆地域,又根据(104~107、154、155号)样本头骨和牙齿与该地域啮齿类动物标本在实验室进行比对,找到与样本重合率最高的标本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规律性较强的鉴别特征,排除个体差异,最终以该样本牙齿咀嚼面上的沟洄曲线所形成的纹样确定在克里雅河沙漠段采集的啮齿类骨骼样本为印度地鼠:(Nesokiaindica),該物种在新疆南部克里雅河沙漠段尚属首次发现和报导。

采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判定出的动物样本包括鹅喉羚(Gazellasubgutturosa)、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骆驼属(Camelus)、马属(Genus EquusLinnaeus)、牛属(Bos)等。在圆沙古城遗址围墙下方采集到的陆生螺样本,因此可以推测,该古城在3500-4000年间构筑在克里雅河岸上的绿洲之中。

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还有很多遗叹和能力不及的地方。如:对于马属、牛属以及牦牛,它们是怎么来到克里雅河沙漠段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间来这里的,在科学上都有很多有待持续研究的事项。期待有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用更多的科学手段,获取更多的科学认识和成果。说到这里仿佛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向我们招手,揭开具有无限生机的动物奥秘。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骨骼沙漠样本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骨骼和肌肉
村企共赢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