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贵族们青睐的收藏品

2019-09-09 06:08倪樊
世界博览 2019年17期
关键词:钻石夫人

倪樊

收藏在近代欧洲文化,或者说在近代西方社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16、17世纪是欧洲走过中世纪,经历文艺复兴后,开始进入大发展的时代,它是一个承前启后、新旧参半的转折时期,也是欧洲社会中收藏文化的历史发生转折和显现新趋势的重要阶段。在藏品方面,不论种类还是数量均呈激增态势;从收藏者来看,贵族等各阶层的人士都踊跃投身其中,并最终在这两个世纪内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收藏文化传统。

俄国大帝的珍藏

俄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功绩卓著的彼得一世大帝,是俄国最早的收藏家之一。他收集了很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像武器、乐器、绘画用具、书籍甚至牙齿等。沙皇时代的宫殿,早期是在克里姆林宫,那里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18世纪下半期,彼得大帝迁都到圣彼得堡以后,建成了俄国的皇宫——冬宫,由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而成,是18世纪中期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冬宫的四围圆柱耸立,房顶上有100多个雕像和大花瓶。大殿、小厅个个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宫殿长约200米,宽约160米,高22米,共有1000多个房间,1886扇门,117层楼梯。其中每个圆柱都是用孔雀石做成的大厅,一共用了2吨多孔雀石,用了红木、紫檀、乌木等多种贵重的木材图案来镶木地板。此外,大小金銮殿里的壁画、油画、银制吊灯、御座更加精妙绝伦。

在这个象征沙皇权力和威严的皇宫里面,收藏了数不尽的珍宝和艺术品。在他居住的冬宫内,彼得大帝修建了一处神秘的建筑物,他将所有搜罗到的珠宝都藏在了里面,人们称之为“钻石库”,象征他的统治能够绵延流长,就像钻石那样坚固恒久。18世纪初,彼得大帝颁布了一项专门用来保护珍宝的命令,要求国内的公民不许任意变卖家里的珍贵珠宝、首饰,而且在一定重量以上的钻石、珠宝须由皇家来收购。另外,彼得大帝还在全世界范围里搜寻钻石、珠宝,很多小国在得知他的这个爱好之后,都把国家最好的珠宝进献给他,希望以此可以得到他的庇护。于是,国内外的高级珠宝,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了皇宫里的“钻石库”。

古老钻石的宫廷传奇

在彼得大帝之后,对收藏最执著的皇帝应是女皇。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女人都酷爱钻石,那么最爱钻石的女人就一定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对钻石的痴迷程度几近疯狂,每天在召见群臣的时候,自己都佩戴着耀眼的钻饰。曾经有一个皇宫士兵壮着胆子夸女皇的钻饰非常漂亮,竟然马上被升官至侍卫总管。因此,大小官员也就都将进献钻石给女王当成是最直接的升官途径。有一次,女皇过生日时,在收到的几万件生日礼物中有超过一半的礼物都是钻石。女皇的钻石平时不仅被镶成首饰,就连她日常用的东西都被镶满了钻石。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手里的一本17世纪的《圣经》,在其银制的封面上就镶嵌了3000多颗钻石。

经过几代皇室的搜罗,俄国的钻石库成为钻石的藏龙卧虎之处,其中世界前10位的大钻石就有3颗在这里。最出名的一颗——“奥尔洛夫”钻石,是目前世界的第三大钻石,重达189.6克拉。约17世纪初,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矿中发现一颗重约309克拉的钻石原石,根据当时印度王的旨意,一个钻石的加工专家想要将它加工成玫瑰花的模样,可是却没有如愿,反而让重量损失了不少(仅磨出了189.62克拉)。这颗美妙绝伦的钻石,后来成了印度塞林伽神庙中婆罗门神像的眼珠。1739年,印度被波斯国王攻下之后,这颗钻石又被镶嵌在了波斯国王宝座之上。后来,这颗钻石被偷走,落在一个亚美尼亚人的手中。1767年,他将钻石存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银行。1772年,钻石被转手卖给俄国的御前珠宝匠——伊万,1773年,伊万又以40万卢布的价格将它卖给奥尔洛夫伯爵。还是那一年,奥尔洛夫伯爵将钻石取名为“奥尔洛夫”,并将它献给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她生日的礼物。之后,“奥尔洛夫”被镶进一只雕花的纯银座里,嵌在了俄罗斯权杖的顶部。有着重重经历的钻饰让权杖的威严更加令人震慑,“奥尔洛夫”一跃升起,成为俄国钻石库中最耀眼的一颗璀璨之星。

手持奥尔洛夫权杖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画像。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藏珠宝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冕时所戴皇冠。

钻石库里的皇家珍宝已经成为俄罗斯这个国家财富的象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为了避免遭受战争的劫难,沙皇马上下令将这些珍宝从冬宫转移至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但是,由于在转移的路上走漏了消息,土匪抢劫了很大一部分珠宝。据说,当时有大约75%的零散钻石、宝石流入了民间,俄国的皇宫从此也失去了钻石的光芒。

剩下的钻石在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室中被埋藏了8年。1922年,苏联国家委员会对这些珍宝做了仔细鉴定,决定珍宝由国家珍宝馆保存。现在是由俄罗斯的国家珍贵宝石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虽然不少珍宝已经遗失了,但是钻石库里还存有25000多克拉的钻石、1700克拉的大粒蓝宝石、2600克拉的小粒蓝宝石、2600克拉的红宝石,还有很多又大又圆的精美优质珍珠,好像还在向世人炫耀着钻石王朝曾经无可匹敌的辉煌璀璨。

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苏联成立了国立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它跟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冬宫是这个博物馆的一部分,在冬宫明亮的展厅里,一共有各种文物200多万件,包括史前文化、埃及艺术收藏品,以及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大量油画及雕刻。有1.2万个雕塑、1.5万幅画作、60多万幅的线条画作品,100万块的硬币、证章,22.4万件的古代家具、金银制品、宝石、瓷器、象牙工艺品等等,这些工艺品分别被陈列于300多个展厅。参观者若想走遍全部展厅,可能是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

冬宫内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镶嵌;以包金、镀铜装璜;以各种质地的雕塑、壁画、绣帷装饰。

中国瓷瓶与法国的“杨贵妃”

在2004年巴黎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众多竞拍者的眼球都被一只中国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瓶所吸引。在经过了激烈的竞拍后,这只青花瓷瓶最后以152万欧元成交,创下了世界上青花瓷成交的最高纪录。那么这个普通的中国瓷瓶,为什么能拍出罕见的天价呢?原来收藏这个瓷瓶的主人——蓬巴杜侯爵夫人曾是大名鼎鼎的路易十五的情妇。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就会记起她在法國历史上曾经所产生过的影响,更对她与路易十五国王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

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在巴黎一个金融投机商的家里。她从小就天资聪颖,貌美如花。当时的法国人都喜欢把国王当做最佳偶像和自己的理想情人,让娜也是这样。9岁的时候,让娜就天真地对母亲说:“我长大之后,一定要做路易十五的情妇。”因为那个时候,在法国女孩的梦想里,做国王的情妇肯定是最幸福的事。她长大以后,嫁给了一个叫做埃帝奥尔的年轻人,不久让娜就成了巴黎的社交圈里的红人。24岁的时候,让娜风华正茂,终于在一次化装舞会上,碰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梦中情人——国王路易十五。在舞会上,路易十五化装成一棵榆树,而让娜化装成一根常青藤,两人的配合十分默契。在卸装之后,路易十五被让娜清秀的面容、匀称的身材、高雅的谈吐深深吸引了。而让娜更是早就仰慕国王的风采,两个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就这样,让娜如愿以偿地投进了国王路易十五的怀抱。

1744年,国王的第一个情妇沙托鲁突然去世,这件事使得路易十五对让娜的感情更加热烈,对她格外宠爱。让娜干脆和自己的丈夫离了婚,当上了路易十五的私人秘书,并且被路易十五封为“蓬巴杜侯爵夫人”。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蓬巴杜夫人像瓷盘》,是19世纪法国塞夫勒的一件作品,属于典型的洛可可艺术风格。粉红、淡黄、豆绿等色的运用,显出了塞夫勒瓷的特色,特别是深、浅粉红色在肌肤和服饰上的设计,更流露出妩媚娇艳、楚楚动人的艺术效果;盘子的边缘,在品蓝底色上做了洛可可式的描金图案,用彩绘装饰,烘托出蓬巴杜夫人卓尔不群、典雅不俗的高贵气质。

之所以能够得到国王路易十五的宠幸,蓬巴杜夫人靠的不仅是她出众的外貌,而且还有她超人的才智。让娜喜欢读书和藏书,在蓬巴杜夫人收藏的3500多册图书里,有相当大的数量是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也正因为她的博学多才,从而成为路易十五执政道路上的贤内助。

喜欢结交、认识文坛艺人的蓬巴杜夫人,还是文学艺术的著名赞助人,并且她也是画家、作家、雕塑家以及各类工匠的保护神。蓬巴杜夫人是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倡导者,她的艺术品位深深影响了法国宫室对艺术的嗜好。洛可可艺术彰显奢侈、矫饰和浮华的艺术风格,在蓬巴杜夫人的引领下,法国宫廷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潮流。同时,在她的庇护下,画家瓦托、弗拉戈纳尔、布歇还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都代表了洛可可艺术的最高成就。在这之外,艺术家们的创作还涉及金银首饰、家具、室内装饰、陶瓷器皿、壁毯、壁纸、拖鞋等方方面面。经过蓬巴杜夫人的随意发挥,洛可可风尚最后在整个的欧洲天空蔓延开来。作为这一风格的代表,蓬巴杜夫人不但把个人趣味放在园林、建筑、礼仪公关、艺术等方面,其衣着风格更是贵族妇女竞相模仿的对象,以至于都是用她的名字直接命名以后的很多东西,比如蓬巴杜印花平纹绸、蓬巴杜发型等。在那个时候,为了迎合贵妇人的虚荣心,法国还开设了宫廷沙龙。蓬巴杜夫人就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女主人,使得这个沙龙吸引了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前来助兴。

17、18世纪,正是世界各国之间广泛交流的时期,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热,而中国的瓷器尤其被皇家贵族所钟爱。一时间,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法国宫廷追求的时尚,蓬巴杜夫人也不例外。1755年8月5日,她从巴黎巨商拉扎尔那里花重金买到了一个青花瓷瓶。这个青花瓷瓶产于中国的乾隆时期,瓶身是青釉色,秀雅莹润,全身都是浅浮雕花纹雕饰。蓬巴杜夫人特别喜欢这个瓷瓶,为了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她还特地让宫匠在瓶身外面镶上了青铜镀金花边和底座,镶嵌完后两个部分珠联璧合,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人为矫饰操作的痕迹。

后来,她将这件珍稀的中国瓷器送给了路易十五时期掌管财政大权的宠臣马肖·德·阿努维尔。一个国王宠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为什么还要用一个青花瓷瓶来贿赂宫里的“财神爷”呢?其实,这和蓬巴杜夫人的花钱铺张有着很大的关系。从1750年开始,蓬巴杜夫人的日常开销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在她的用款中,有很多是由阿努维尔从公用账目中划拨过来的,同时,蓬巴杜夫人还非常推崇阿努维尔关于对教士、贵族开始征新税的改革,于是她便成了他在宫廷中的保护人。两个人在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中各得其所。其实当时就是蓬巴杜夫人买的这个青花瓷瓶,用的也是国库钱款,只不过是由蓬巴杜夫人做了一个顺水人情。1757年,蓬巴杜夫人曾一度失宠于路易十五,而阿努维尔竟然签署了把她赶出凡尔赛宫的命令,这个事件让蓬巴杜夫人对阿努维尔充满了厌恶和憎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睿智的蓬巴杜夫人很快又回到了皇宫。这个时候,阿努维尔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她的教训对象。在重回到宫廷里的第二个月,她就怂恿路易十五,让阿努维尔辞职还乡。阿努维尔就是这样被蓬巴杜夫人赶出了宫廷,每天闲居在自己的城堡。可是天妒红颜,蓬巴杜夫人40来岁就死了。据人们说,当时国王路易十五悲恸欲绝,抱着蓬巴杜夫人的尸体一连痛哭了好几天,就是不让遗体出宫,这一点倒很像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皇帝唐明皇和杨贵妃。

阿努维尔虽被蓬巴杜夫人逐出了宫廷,可他倒是活到了93岁,一直到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他才死去。而那个青花瓷瓶一直被他的后代收藏在家里,珍藏到了今天。

捷克皇帝藏画失踪案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德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绘画大师,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学家,和意大利的达·芬奇同样闻名于世。丢勒的祖籍是匈牙利,他从年幼时就跟随父亲学习金银工艺,后来又拜版画家M.沃尔格穆特为师。成年后,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出游意大利的威尼斯、尼德兰,与C.贝利尼等人的友谊都很深厚。丢勒充分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技艺和理论,一生的创作非常丰富,版画、油画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德国乃至西欧的16世纪美术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丢勒的油画作品善于写实,以构图雄伟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作有《礼拜三位一体》(又名《万圣图》)《四使徒》,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肖像画、自画像,这些都被认为是意大利艺术典型塑造和德国写实精神结合的成功之作。版画作品技艺超群,大版本《基督受难》《圣母生平》、插图《启示录》等作品都别开生面,自成一格。铜刻版画最杰出的首推《涅墨西斯女神》《圣尤斯塔斯》《圣哲罗姆》《骑士、死神与魔鬼》等,不仅线条精细,而且还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感。他的画作历来为人们所仰慕,到1528年这位艺术天才逝世。他的作品愈加珍贵,成为皇帝贵族竞相追逐的收藏对象。

5-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1505年在威尼斯,丢勒给圣·巴尔多莫教堂画了一幅圣坛画,名为《分发念珠的盛典》,这给当时的艺术界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过了一个世纪以后,喜欢收藏的捷克皇帝鲁道夫二世,极其希望能够得到丢勒的作品,一听说威尼斯有一幅丢勒的大作,于是马上就用重金将其买下。从威尼斯到布拉格路途遥远,在众人一路上的百般呵护下,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幅作品才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1603年,这幅画被完整无缺地运送至布拉格。皇帝鲁道夫二世十分高兴,为此他还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把它放在城堡里最显眼的位置,用来供人欣赏。9年后,鲁道夫皇帝二世去世,他收藏了很多的艺术珍品,因没有人保管而被倒卖到了伦敦、维也纳、马德里等地,同样这些作品也遭到了颠沛流离的悲惨命运。但是国王曾经十分宠爱的《分发念珠的盛典》,却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可是短暂的幸运却没办法逃脱战争的厄运。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1631年,战事告急,瑞典人进入布拉格。为了保证皇帝喜爱的名画的安全,《分发念珠的盛典》被运往了布特维兹赖,一年之后又被偷偷运回了布拉格。1633年因为战争的原因,这幅画再次被送往维也纳避难,等到布拉格的局势稍稍稳定了些后,才又被送回到布拉格。但是战争无疑是残酷的,1648年,在瑞典军队的一次突袭时,这幅画还没有来得及被转移,保管此画的人仓促将它放在了自己的家里。等战事结束之后,这幅画才被安全地送回到了皇宫之中。

到了18世紀,人们已经逐渐地遗忘了《分发念珠的盛典》,并且在皇宫藏品目录中怎么也找不到它的名字,这幅曾经被皇帝所钟爱的世界名画竟然悄无声息地失踪了。那么,这幅画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不知道是谁将它粘到了木板上面,后来又扔在了城堡中一个阁楼的小角落里。经过风吹日晒后,它已经破旧得连颜色都看不清楚了。偶然的一天,有人到阁楼去找木板,恰巧看到了它,于是和木板一起,这幅名画也被用来遮挡天窗了。

1780年,约瑟夫二世皇帝委托钢板雕刻家克里斯蒂安·冯·梅克尔再次进行重新布置、整理皇家绘画馆。梅克尔在整理旧的清单、目录的时候,才发现了那幅曾经辉煌的名画《分发念珠的盛典》早已失踪好多年了,于是他在报上登出启事,重金寻找那幅画。但是很长时间一直如泥牛入海,一点儿下落也没有。

1782年,皇宫里要拍卖一些艺术品,这幅画在突然间又重现于世,那么,是谁将它请回皇宫的呢?原来是邮政局长菲尔鲍姆。菲尔鲍姆是丢勒的一位崇拜者,因为无意中发现了已被损坏的《分发念珠的盛典》,于是他就悄悄将它送回到了皇宫,可是宫廷已经不想再继续保存这幅残画。经过拍卖后,菲尔鲍姆花了一些钱将它买下,并把它当做宝贝挂在了自己的家里。1793年菲尔鲍姆去世,他的子女对这幅作品几乎不怎么感兴趣,就转手把它卖给了布拉格施特掀霍大修道院院长文策尔·迈耶尔主教。

《分发念珠的盛典》进入修道院以后却依然遭到冷落,它被孤零零地挂在了墙上,那残破的痕迹好像是在诉说以前的悲惨命运。没有人认识到它的价值,也没有人去拯救它,直到爱好油画的施特恩贝格伯爵看到这幅残破不堪的画,说要修复此画,修道院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就派人把画送了过去。可是在伯爵家里,这幅画却被扔在潮湿冰冷的石头墙边,画面上大块的颜色和衬底一起脱落,拙劣的画工在脱落的部分涂上颜色,毫无技巧可言。等到这幅名画被送回到修道院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仍然是千疮百孔的样子。

过了不久,冯·蔡特勒当上了施特拉霍夫修道院院长。他知道这幅画的坎坷命运,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决心彻底修复它。但有人认为修复会带来画的损坏,这样不同的意见争执了好几年,直到5年后,修复工作才正式开始。

院长请他以前的学生约翰·格鲁兹——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来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约翰·格鲁兹工作了好几年,仅干燥就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过去修补过的棕色层下面,他找到了该画1/4部分的原始形态,他参照以前的复制品,将缺少的大部分重新补上去。经过几年的精心修补,1841年,约翰·格鲁兹将修复好的作品交给了他的老师——冯·蔡特勒院长。

作品修复了,现在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丢勒名作,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和被损害的苦难,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                                                       (责编:马南迪)

猜你喜欢
钻石夫人
夫人与婆子
鹌鹑蛋里的钻石
比钻石更值钱的
变成一颗钻石
白丁少年大学史
《望天门山》
爱无瑕 钻石镶嵌系列
十二颗钻石
潇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