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娜 李香玲 朱玉福
摘 要: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这支“麦克风”自由发声,积极展示其话语权,成为新时代的主力网民。但网络虚拟世界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负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探求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角合力,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角合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3-002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类迈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也重塑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作为“草根记者”和新生代网民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这个“麦克风”自由地发声,挥洒青春个性,展现话语权,成为自媒体中一支重要的信息源发布群体。而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度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在这个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已是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创造性地形成学校、教师、学生的三角合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努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回应当今时代问题的内在要求。
作为新生代网民的大学生,他们积极、主动、热情地在各种网络阵地上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和观点,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类的任何一种重大科学发现和创造都无异于从神的天庭上窃得圣火。一方面会给自己带来光明,另一方面也会因此葬身火海[2]。当前,在这个信息急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种类繁多,同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信息的交流具有混杂性特点,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青年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期、精神的“断乳期”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成熟之速度一般会落后于年龄增长之速度,缺乏成熟理性的辨析能力,对于网络舆情信息不能科学、正确地辨别,比较易受负面舆情信息的影响,产生不良效应,引发各种各样心理和思想问题,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导致大学生出现情感冷漠、价值观混乱、道德弱化、网络犯罪、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可见,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和媒介素养,既要让学生懂得利用网络加强学习,又要让其懂得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传播媒介,形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提升自身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以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网络素养参与网络公共生活。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实效,笔者积极探求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角合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回应时代呼声,解决时代问题。
1.设置嵌入式媒介课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为8.02亿,手机上网用户达7.88亿[3]。大学生是一群浸润在电脑、手机、视频、游戏等屏幕世界长大的“数字原生代”,为避免出现“手机在手,世界尽握;手机离手,心神尽失”的不良现象,让网络舆情成为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筹码,学校应适时设置嵌入式媒介课程。很多国家也逐渐意识到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独立设置了信息素养这一门课程。如,英国开设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使其成为国定课程的核心之一,并让学生自愿参加媒介研究学科中的证书考试,媒介素养教育涵盖小学至大学的全过程;加拿大完善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并规定媒介素养为必修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美国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定期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工作会议,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专项课程或正规课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推广作用。考虑到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有限性,把“媒介信息素养”设置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显得不太现实。在这种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教师应承担起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任务,把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引导嵌入到课程中,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让媒介素养的培养走进所有课程,改善当前存在的教学系统封闭、网络教育不完善、忽视青少年需求等问题和盲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舆情的引入而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与实俱进[4],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
2.与传媒业等社会团体开展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学校可加强与传媒业、报业等社会团体的合作,联合建立实践课程基地,开发网络校本课程,创新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如,美国的NIE工程(Newspaper In Education)通过报纸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举办讲座,创办刊物,专门报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供图文并茂的知识,并鼓励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入报纸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当前,我国大学生看报纸的并不多,但高校还是可以借鉴美国NIE工程的成功经验,与一些新媒体或传媒业等团体合作。首先,在手机微信端和电脑网页端,双方共同开发配套的网络舆情课程,实现线下教室第一课堂和线上网络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其次,手机微信端或电脑网页端以社会热点网络舆情新闻事件设置专栏,发布话题讨论,供学生阅览;教師则选用传媒业合作方提供的网络舆情新闻事件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力求在教师、学校和传媒业的通力合作中为大学生打造一本紧跟新时代的鲜活教科书。再次,学校每学期可定点定时组织学生参观传媒工作室或报社,与其开展论坛、讲座等交流会,在学校和社会合作团体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向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此外,学校还可与当地公安局、宣传部等单位合作,建立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还可选派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理有兴趣的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这些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点网络舆情反射出的社会问题,寻找背后的问题实质,学会在辩证的分析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观点,避免被负面的网络舆情信息所迷惑,做到不偏激、不盲从、不轻信,努力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
3.组建网络舆情兴趣小组,成立网络舆情工作室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对各种网络舆情信息形成价值选择和正确认识。因此,学校应主动在网络舆情教育方面为学生建立网络舆情教育的“前哨阵地”,发挥其传道解惑、价值指引、人格塑造、意识教育等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前哨阵地”的作用,学校可带头组建网络舆情兴趣小组,成立“教师网络舆情工作室”,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网络舆情教育工作:首先,网络舆情工作室必须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发展情况,收集、整理、汇总近期各类热点网络舆情,定期开展网络文化沙龙和网络舆情的研讨,为学生开展网络舆情专题教育活动,并鼓励老师积极申报网络舆情相关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将研究成果提交给学校,为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设性参考意见。其次,当学校里面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应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工作室的价值,在第一时间主动做好舆情上报、分析、研判和应对等工作,培养学校的网络意见领袖,牢牢把握网络舆情话语权。最后,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保障网络舆情工作室真正发挥实效。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舆情敏感性与辨别力,增强舆情意识,提高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6]。教师网络舆情工作室的成立,更好地创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使学校在网络舆情事件的研析中构建和学生和谐对话的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学会正确而理性地发声,肩负起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1.成立学生网络舆情兴趣小组,每周一次网络舆情TOP10播报
为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塑造其客观、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励其参与课堂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可在班级设立学生网络舆情兴趣小组,开展每周一次的网络舆情TOP10播报活动。为提高播报活动的实效,教师应先提升自身的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能力,在播报活动中,组织网络舆情的开放性讨论,对负面网络舆情不逃避、不回避,不限制、不封杀学生的自由发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分享,在师生间进行真诚平等对话,并在其中教会学生正确发声,形成学生网民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7]”,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网络舆情播报的意义所在。
每周一次的网络舆情TOP10播报活动具体形式如下(如图1所示):①教师提前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学生成立网络舆情兴趣小组,选好小组组长,确定播报顺序。②要求各播报小组提前一周收集整理好近期的热点网络舆情,结合已学知识做好多媒体资料(如:图片、PPT、视频、Flash动画等),并在播报的前一两天把即将展示的资料交给教师审核。教师需提前了解并熟悉学生提交的展示资料,以便实现在课堂上更全面地点评和引导。③播报小组选派优秀代表作为播报记者,播报记者利用课前的五分钟对TOP10热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播报,并介绍本小组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解读事件背后的实质。④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充当记者的角色进行现场发问,在此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各种意见发生碰撞,使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公共场合正确提问和科学发声。⑤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中对网络舆情进行辩证分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培养。
2.利用热点网络舆情设置情境,改革传统型教学形式
教师应善于利用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情境,推进传统教育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当然,教师随意拈来一则网络舆情让学生进行分析并非就是情境,这最多只算得上是材料分析,这种简单的情境设置往往是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得不出期望结论的。教师应该创设的是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媒介素养为目标的情境设置,那么,何为好的情境?好的情境应该是真实性与有效性并存、典型性和普遍性并存、思考性和启发性并存,且问题及其解决条件是内生于情境的[8]。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在讲授“奋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网络舆情事件为思政课堂创设情境。这种课堂情境的创设,可较好地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实现“我的思政课堂我做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此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打造活动型学科课堂。在校内,教师可以根据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开展师生访谈、辩论赛、微电影观看、模拟法庭、编导小品或话剧等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基地参观、社会调查、实习参观或专题访谈等活动,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分析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教师可鼓励、提倡并指导学生成立“网络舆情社团”,在网络教育中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功能。网络舆情社团成立后,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例如:①网络舆情社团可针对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开展辩论赛、微视频、微电影、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等专题活动,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升学生编排节目、撰写新闻稿和电影剧本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并引导身边同学共同成为创建网络文明和维护网络生态文化的主力军,在多方合作中提升媒介素养。②与学校的校刊校报合作,在校报校刊上设置“网络舆情教育”专栏,为师生聚焦网络舆情事件提供平台,关注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健康成长。与学校广播台、电视台合作,精心打造一档“网络舆情面对面”节目。③由“网络舆情社团”精心挑选网络舆情事件,撰写播报稿,播报时设置若干问题与师生听众进行在线互动。对于个别特殊的网络舆情事件,可邀请“网络舆情工作室”的学生代表、老师和学校领导作嘉宾,在节目中展开探讨和交流,并给予正确的舆论导向。
综上所述,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合力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如图2所示,三者围绕着“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填补网络舆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空白地带,并在“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的教改中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的新生代网民,真正做到“力除网络之弊,大兴网络之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编局,1982:289-290.
[2]范玉芳.科学双刃剑:令人忧虑的科学暗影[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
[4]柳欣,郭慧,胡艳慧.基于群体极化现象的青少年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5(22):33-36.
[5]叶冲.网络时代下的美国NIE工程——以《迈阿密先驱报》网络版为例[J].传媒,2007(2):70-71.
[6]魏芳,张广森.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及内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15-119.
[7](美)阿尔温·托夫勒,(美)海蒂·托夫勒; 陈峰译.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1996:31.
[8]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4-6.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