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弘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达州 636150)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骤然产生持久性、完全性的闭塞,进而导致血流发生中断,局部心肌因缺血造成损伤或者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1]。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应当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才可以确保治疗效果[2]。而循证护理将常规护理、临床经验以及患者需求相结合,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保障。本次研究选取100例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41岁-78岁,平均为(58.21±6.1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在42岁-78岁,平均为(57.73±5.42)岁。在统计学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病情观察以及心电监护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主要内容为:第一,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的监护,在心肌梗死之后的1 d,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心电监护,同时做好有效的应急对策,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问题。第二,护理工作者应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安排好用药时间,每日的5点-12点是心律失常的高发阶段,护理工作者可以将患者的服药时间安排在5点左右。第三,护理工作者应当为患者安排好相应的病房,并将病房中的湿度、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安排好病患家属,给患者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第四,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精神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与护理。第五,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安排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康复活动,以促进患者身体快速恢复。
1.3 观察指标 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卧床时间、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Mean±SD)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Mean±SD)
20世纪90年代,循证护理模式传入我国,该种护理模式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自身医院,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这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进而促进护理实践科学性的提升。循证护理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结合类似疾病护理临床经验,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较为常见的,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病机制,并且病情变化非常快,极易造成各种并发症,若不给予及时治疗可能会短时间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监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与患者有效沟通,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与患者卧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在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