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明 吴劲旭 史军义 周德群 马丽莎 姚 俊
(1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四川都江堰61183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 昆明650224;3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650550)
‘黑秆篌竹’ 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 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 的篌竹 P. nidularia Munro[1]。 2011 年12 月初, 吴劲旭、 魏明等经多次考察, 选中四川省崇州市鸡冠山镇肖家纸槽的篌竹(白夹竹) 林, 作为大熊猫主食竹的原料供给基地。该竹林曾作为肖家纸厂原料基地长达上百年, 20 世纪80 年代纸厂关闭后, 该篌竹林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确定作为大熊猫主食竹基地后, 便开始强化管理。 2014 年, 在开展该篌竹林的春季人工抚育时, 于林中发现了一种黑秆的篌竹, 当地人称黑秆白夹竹, 魏明、 吴劲旭等随后将其分离出来, 并引入都江堰市大观镇桃园村进行栽培, 至今发笋正常,且黑秆特征稳定。 2019 年6 月, 培育者又邀请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ICRCB) 的专家, 分别前往崇州市和都江堰市的‘黑秆篌竹’ 栽培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确认该竹为篌竹一新栽培品种[2]。 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 》 的相关规则和要求, 将该栽培竹新品种正式定名为‘黑秆篌竹’,学名为Phyllostachys nidularia ‘Heigan Houzhu’[3]。
该竹栽培品种已于2019 年7 月通过了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新品种国际登录认证。 国际登录号: No. WB-001-2019-041; 活体保存地: 国际竹类栽培品种(中国·都江堰) 登录园 [ICRGB(Dujiangyan) ]; 命名范式保存地: 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4-5]。
散生竹。 秆高6~8 m, 直径2~4 cm, 节间长达25~30 cm; 秆幼时为绿色, 略被白粉, 随着其不断成长, 自下而上逐渐变黑, 待完全成熟时, 全秆变成灰黑色(图1)。 箨环初时具棕色刺毛; 秆环同高或稍高于箨环。 箨鞘背面绿色, 上部具乳白色纵条纹, 中下部为紫色纵条纹; 箨耳由箨片近基部向两侧扩展而成, 镰形; 箨舌稍拱形; 箨片直立, 舟状内曲。 小枝具叶1 ~2 枚, 叶片下倾; 叶舌低; 叶片长4~12 cm, 宽1 ~2 cm。 ‘黑秆篌竹’ 各部位特征见图2。
图1 ‘黑秆篌竹’ 秆色变化
‘黑秆篌竹’ 笋味鲜甜、 肉质细腻、 脆嫩, 属于近年来新培育的优质大熊猫主食竹新品种, 也可作为人类优质笋用竹的新品种。 由于笋形如矛、 优雅挺拔, 秆色独特、 株型美观, 还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
本品种仅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和崇州市有少量人工栽培。
‘黑秆篌竹’ 与其近缘分类群篌竹栽培型P.‘Nidularia’ 的关键区别在于: 前者秆为绿色; 后者秆为灰黑色[1,4]。
经数年栽培实践, ‘黑秆篌竹’ 的栽培技术要点如下[7]:
1) 基地选择:海拔1 100~1 400 m;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微酸性(pH 值为5.5~6.5),阳坡半阳坡山地,坡度为10~30°,排灌方便。
2) 适生范围: 四川盆周海拔1 100 ~1 400 m 的中山。
3) 繁殖方法: 分蔸苗移栽。
4) 种苗选择: 选择健壮, 无病虫害的1~2 年生竹作为种苗。
5) 造林时间: 3—4 月份。
6) 定植密度: 定植株行距2 m × 2 m。
7) 栽培管理: 定植时灌足水, 注意保水, 但避免积水; 施肥以农家肥为宜, 次年春季和秋季各施肥1 次。 平常养护管理相对粗放。
8) 适宜气候: 温凉气候, 年均气温15 ℃左右,年降雨量在1 000~1 300 mm, 7—8 月最高平均温度不超过24 ℃。
图2 ‘黑秆篌竹’ 各部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