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雕塑教学探析

2019-09-09 08:13:12肇庆学院美术学院52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雕塑课题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526000)

综观我国本科层次雕塑教学现状,存在较为明显的“重教学轻研究”“重造型轻创意”“重纯艺轻应用”的问题,课题研究往往独立于教学之外,与课堂教学相分离,造成教学与研究较为脱节,不能齐头并进的窘境。对此,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雕塑教学所具有的可行性、实操性、优势和意义,并举出课堂实例来做具体分析,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思路。

一、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雕塑教学可行性

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迫于生计,就已经将“课程项目化”,成为课堂导入“课题研究”、对接市场的成功案例。而在我国,尽管设计专业的部分案例被企业采纳,但国油版雕等纯艺术,还继续着传统的步伐,难以打破窠臼,呈现出鲜明的“学术化”、“为艺术而艺术”的状态,在产业化和衍生品的打造方面缺乏活力。而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重视的21世纪,本科层次的雕塑课堂教学,应当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参与到广阔的城市空间建设中去,担负起产学研的使命,在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下,将课题研究引入课堂,以实现“一树多果”的良性发展:

1.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课堂导入“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条件;

2.高校教师具备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能力,与其独立进行,各花时间,不如集中精力,对标经营;

3.高校的雕塑工作室,为课堂导入“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场地支持;

4.高校项目申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经费问题;

5.高校、政府、企业相互协作,能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因此,大学本科雕塑课堂,倘若具备上述条件,就基本达成“天时地利人和”,有条件、有责任,也有必要对课题进行研究,其最佳方式就是将课题研究引入课堂,师生一起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打通教学与科研的壁垒,从课程中出成果。

二、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雕塑教学实操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在本科雕塑课堂中展开课题研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题选择本土化

众所周知,优秀的大型城市雕塑,就像一双“城市之眼”,是公共环境与城市文化的纽带,常常置于广场、绿道、步行街、公园等地,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人们的文化品味,成为最亮丽、最有内涵的城市地标。而小型的本土装饰雕塑,既是外人眼中最地道的“特产”,又是本地人心中最接地气的亲切形象。因此,雕塑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课题选择和项目研究的组织者,应当尽可能选择“本土题材”来做课题研究,避免“好高骛远”。

(二)培养目标明确化

将课题研究引入课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唤醒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创业素养。

(三)培养手段多元化

课堂内“以赛促学”、“以展促学”,通过项目申报、设计大赛或商业工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使学生做出较为成熟的雕塑设计方案和作品,避免学生作业过于书生气且缺乏应用性。课堂外,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实践或做市场调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知,为雕塑设计与创作提供灵感与源泉,内外衔接,学以致用,实现“翻转课堂”的价值。

(四)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在雕塑理论讲授部分,与其做通史性的梳理,不如做专题式的课题研究,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脉络,深化逻辑思维,学习设计说明的撰写,掌握课题申报的程序与方法,因为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他们未来雕塑创新的根基。而与课题研究相匹配的创作实践,则是雕塑课堂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从造型准则到材料运用,从设计方案到泥稿制作,都是雕塑课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

(五)注重雕塑衍生品的研发

由于雕塑作品占地大、造价昂贵、不便收藏,导致雕塑原作和艺术市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大众消费存在较大差距。但雕塑衍生品可以打破这一僵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雕塑作品制作成具有实用功能的小件物品,有效地降低了收藏者的投资成本,而限量的雕塑衍生品,在不影响雕塑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将有效促进雕塑作品的收藏市场和价格。

2.从西方艺术市场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艺术消费便会呈现主流化态势。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省市已有20余个,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艺术品消费市场。雕塑衍生品的出现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与艺术作品亲密接触的机会,因而有望成为艺术消费迅猛增长的必然产物,尤其是作为与旅游业共生的“伴手礼”,有良好的销售前景。

3.日常使用雕塑衍生品的过程亦是艺术体验的过程,与中国古代小件雕塑艺术作品的“把玩”非常相似,容易受到公众的欢迎。目前北京、广州、深圳已有多个类似案例。一方面雕塑衍生品可以经过授权,制作成旅游纪念品被流通和收藏;另一方面,它通常具有实用性,属于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日用衍生品,可以被大众所消费,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隋建国、雕塑家向京、瞿广慈、陈文令、于凡、李占洋等活跃在艺术前沿的雕塑家,均在研发雕塑艺术衍生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具体到笔者的雕塑创作实践,以下两个案例可以诠释雕塑课堂引入课题研究的有益性:

例1.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课题研究

在现代社会,以历史文化名人雕塑来作为城市地标,无形中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城市的共识,如美国的总统山、法国巴黎的巴尔扎克像、俄罗斯莫斯科街头的果戈里与普希金像、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卫像、中国山东曲阜的孔子像、湖南韶山的毛泽东像等,均因为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风貌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中,影响和塑造着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基因;而且,历史文化名人对于旅游业具有品牌作用,可以提升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与综合竞争力;此外,历史文化名人能振奋市民的文化自信,构建精神家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历史文化名人雕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物化形象,饱含着城市的深厚底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亲、可感、可触,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每个城市都应该陈设历史文化名人雕塑,这也为雕塑课堂提供了良好的课题研究素材和空间。

以笔者所在的城市——肇庆为例,笔者将“肇庆历史文化名人”课题引入雕塑课堂后,这样开展教学:

1.理论研究阶段:根据籍贯遴选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最后筛选出30余位与肇庆有深厚历史渊源、对肇庆有重大贡献和历史影响、公众辨识度高的正面历史人物,设计单体雕塑或雕塑群像,并对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衣着服饰、光荣事迹等进行梳理,深刻理解历史文化名人所凝结的精神内核,为雕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名单如下:

六祖惠能像

肇庆:余汉谋、刘峻周、朱由榔、王泮、利玛窦、叶挺、张闻天、方世玉端州:邓兆祥、包拯、赵佶、郭祥正鼎湖:彭泰来、苏廷魁、张国梁、吴桂丹、陈焕章、吴大猷、荣睿

高要:石头和尚希迁禅师、昭武将军邓斌、梁寒操、黎雄才、陈霸先

四会:李大性、吴应科、彭泽民、惠能

广宁:周其鉴

封开:陈钦、陈元、士燮、莫宣卿、李炳辉、牟子

怀集:六祖惠能

2.环境考察阶段:师生分组对肇庆地区(包括肇庆市及下属县)内的名人遗迹进行摸底考察,采访名人后裔,物色适合雕塑安放的位置,为后续的雕塑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3.雕塑小稿设计与制作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对学生的雕塑小稿,从草图——大形——泥稿——细节刻画——完稿等环节进行全程把关,遇到问题及时修正,确保设计思路清晰,泥塑造型准确,气质突显,合理反映人物性格。

4.创作说明撰写阶段

创作说明,能很好地向他人诠释自己的作品,因而,写好创作说明,有助于他人理解设计者的意图,懂得艺术品的创意所在,是艺术作品的“点睛之笔”。写作时,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专业交叉融合,体现雕塑作品的包容性。

5.雕塑方案应用洽谈阶段

一件原创雕塑作品,具有很大的衍生品拓展空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多种小型雕塑生活用品,如装饰雕塑摆件、玩具、笔筒、手机壳、钥匙扣、烟灰缸、牙签盒等,还可以改变材料为琉璃、珐琅瓷、夜光材料,它们不仅具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又有融入生活的亲近感。之后找生产厂家洽谈,由点到面地对接市场。这样,就将学生课程学习、作业、企业、市场联系起来,使学生不再只是为“分数”而作业,其作业能转化为市场需要的艺术成品,并且帮助他们了解了艺术品转化的全过程,较为成功地避免了课堂学习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减轻了企业的科研负担,共同完成了校企合作,不失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好方式。

6.展览阶段

为了总结和直观呈现雕塑课程效果,应举行课程作业展,甚至可将泥稿翻模出来,亦展亦销。此外,雕塑专题展览因其稀缺性而容易受到媒体关注,在广播、电视、网络上广为传播,为人民大众带来视觉艺术盛宴,对提高全民美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2:动漫人物模型雕塑课题研究

伴随着00后学生们进入大学,动漫几乎成为了大学美术的重要形式,不但在动画专业流行,而且在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商场、服饰、包包、宣传栏等,均充斥着动漫形象。从笔者在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开设《动漫模型创作》选修课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动漫有着虔诚的热爱。虽然教学程序与上述一致,但作品效果却大不相同:

动漫形象设计 邓伟国

由上图可知,学生的动漫模型作品,具有很强的市场对接性,可以通过材料的转换来生产,必将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一点无需赘述。

三、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雕塑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综上所述,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雕塑教学,在理论总结和教学实践中均有超越于一般课程教学的意义。它一方面整合教师、学生人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既可以进入一些专科院校或者中小学任教,也能从事城市雕塑相关工作,即便是成为雕塑自由职业者,也能生存;另一方面服务社会,连接学校、企业、市场,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模式,其整体效用大于各部分效用之和,能促进雕塑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和卓越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雕塑课题
巨型雕塑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我的破烂雕塑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文化名人
———刘训毅
文化学刊(2019年7期)2019-07-31 06:15:56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广西历史文化名人郑小谷
文史春秋(2016年6期)2016-12-01 05:43:07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