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口:“突围”之后的“新生”

2019-09-09 05:41孙蕙
当代贵州 2019年28期
关键词:大方县突围全村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孙蕙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一个曾被贴上贫穷落后标签的“不毛之地”,用“突围”换来“新生”:集体经济增加了、村庄面貌变美了、发展信心增强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6月30日,夜幕降临。热闹一天的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归于平静。

刚刚送走海南省儋州市交流考察团的客人,箐口村委会主任张凌坐在新修的村委会院子里喝着茶,静享难得的空闲时光。

“这已是今年第35批来箐口交流考察的客人了。”张凌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箐口村接待交流考察的人数已达3000余人,除了来自毕节市各县(区)、乡镇、社区的考察团以外,也不乏来自北京、云南等省外考察参观的客人。

箐口,一个藏于偏远、闭塞的大山之中,曾被贴上贫穷落后标签的不毛之地,何以能引起外界如此关注?

因“病”致贫

箐口村位于大方县西部,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浓郁的红色文化,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地处大山深处的箐口传唱着这样的顺口溜:“箐口生得毒,喝水当吃肉。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唱出了箐口村几十年来贫困潦倒的不堪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箐口在砍伐中沦为一片“不毛之地”,山上树木日渐稀少,只要一刮风,瞬间风沙四起,岩体日益裸露,生态严重破坏,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加之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民生产和生活日趋艰难。

箐口“病”了。

因“病”致贫,几十年来,一个“穷”字体现出箐口人太多的心酸:饮用水,要到几公里之外的长沙村去挑;种庄稼,纯粹是看天吃饭,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孪生兄弟分家时因争一张破烂的餐桌打得头破血流;箐口姑娘个个往外嫁,当地“光棍”一大群。

面对这“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村民从无奈、叫苦不迭,到最后干脆认命。更让人痛心的是,在大方县开展脱贫攻坚之初,部分群众抱着破罐子破摔心态,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

甚至有好事者赋诗戏谑:“箐口偏远,思想抱残,风朝雪暮星灯暗,久叹惋、观念羁绊;去年改,今又改,还笑此生能浅。”

贫穷、愁苦的箐口人该如何选择?

穷则思变

“箐口村‘病’在哪里?具体怎么‘治’?今天叫大家来就一定要拿出一个‘诊断书’。”

2016年深冬的一个午后,在大方县猫场镇政府会议室里,猫场镇党委书记王炳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会议上,箐口村支“两委”干部思想僵化,既不干事,也不想干事,遇事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等作风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会场外雪花飘飘、寒风凛冽,会场内讨论热烈,甚至带着“火药味”。3个半小时后,会议在王炳发“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定中结束。

基层强不强,关键在头羊。

2017年,在贵州省第十届村(居)“两委”换届中,生于箐口、长于箐口的张凌,以793票被推选为箐口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大家对脱贫致富有何想法、家里有什么困难、对我们村干部有什么要求都尽管说出来,我们共同查找问题,一起解决。”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要有办法早就有了,老天爷不长眼,咱们村就是穷的命。”“我们都穷怕了、饿怕了、苦怕了,只要能摆脱穷日子,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吃苦受累我们都不怕,只要不受穷!”……在新班子上任的第一次群众座谈会上,张凌话音刚落,村民们就说开了。

“虽然众口不一,但大部分人想脱贫、盼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积极性很高,直到凌晨一点半大家才散去。”张凌至今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脱贫致富,产业是核心。

张凌和箐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兴国经过多方考察和外出学习,结合村情,种植猕猴桃、养殖蜜蜂等发展思路在新班子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确定走产业发展之路,张凌当即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全村的首选产业来发展,并和村班子成员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同时,箐口村“两委”还组织村民组长、党员、致富能人多次到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考察,让大家感受塘约的发展变化。

在塘约,看见别人村寨整洁美丽、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村民们坐不住了。

“要趁热打铁。”村民思想打通了,张凌的产业发展步伐紧紧跟上。

“箐口村与塘约村自然禀赋、交通条件等不尽相同,要‘活学活用’,有所取舍。”张凌说,箐口村第一步没有成立合作社,而是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属8个专业合作社相当于8个子公司,产业发展由此开始。

荒山变果园,旧房改楼房。图为掩映在经果林中的箐口村新貌。(箐口村委会供图)

因“变”促“兴”

“忆过往,山河如旧历尽艰辛惟盼温饱;恋今朝,乡村巨变捧出真心诚谢党恩。”张凌指着“感恩亭”柱子上的对联告诉记者,这是村民们共同想出来的,都是大家的心里话。

站在“感恩亭”远眺,独具黔西北风格的民居掩映于果林间,新修的通村油路、产业路犹如缠绕在寨子中的玉带。

“村里已完成亮化、绿化,还实施了危房改造及改厨、改圈、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修建了休闲广场,引来了自来水,开办了农家乐,变化大着呢!”

自2017年来,村民将土地、资金、技术等折合成股金,入股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和技术、负责接洽业务和销售,群众负责种植和管理。收益的60%作为参与入股群众的利润分成、30%用于合作社收益、10%属于村集体经济。如今,全村已有346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占比超过92%,村集体500亩荒山流转给其他经济组织发展茶叶种植等。目前,全村已种植猕猴桃、李子、樱桃、枇杷等经果林4600亩,养殖中华蜂800余箱,覆盖所有贫困户,户均可增收4800元,并成功注册涵盖猕猴桃、蜂蜜等10种产品的“沁口牌”商标。

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9477元,80户村民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50户农户建起了新房。贫困人口从2014年232户969人减少到20户3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3.66%下降到2.47%,全村顺利出列。

“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脑袋也富了起来,全村形成了求知、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张凌说,箐口村突出内生动力,以强化村集体、合作社、群众相结合,强化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群众是脱贫发展的主体”,引导村民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推动自我发展、共同发展。

夜幕降临,村里的路灯亮了,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路灯下散步,唱着自编的民谣:

“唱过去,泥巴路,毛草房,打开柜子没有粮,一日三餐靠喝汤。唱现在,住楼房,吃米饭,电视沙发席梦床,还有余钱存银行;吃不愁,穿不愁,包里还有红太阳,既娶媳妇又盖房。”

新的民谣,诠释了新时代箐口人的新生活。

猜你喜欢
大方县突围全村
白布河畔苍鹭飞
全村唯一收件人
西影的落寞与光芒——第一次突围都源自创新
夏日荷景
极速突围战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