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亮:32年筑“匠心”

2019-09-08 06:41金盛翔
杭州 2019年36期
关键词:筒体分厂匠心

金盛翔

去年,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中,杭氧集团作为中国空分装备的典型代表精彩亮相,向国内外展示了他们在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中的6套十万等级空分装置。这一国内“十万”等级空分设备领域空白得以填补的背后,是杭氧工匠团队对于产品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

多数人并不知情的是,杭氧工匠团队有一个普通却又不得不提及的名字,杭氧空分厂焊接现场指导、高级技师,杨红亮。

三十二年的华丽蜕变

靠的是刻苦钻研

上午9时,位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的杭氧空分厂生产车间里,已是人声鼎沸。三三两两的年轻小伙子们组成一个个小组,或手持焊机、焊条,头戴双层镜片的面罩,紧张地进行着焊接工作;或全神贯注盯着空分设备,不时蹲下身子进行操作……杨红亮则不停地在众多小组间来回走动,现场指导。

32年前,他也是一名这样的小伙子。“有时候看着这些年轻人,恍惚间就想到自己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会儿。”

1987年,刚刚18岁的杨红亮通过招工进入了以制造空气分离设备和运营工业气体为主的杭氧集团。集团有着自己的职业技术学校,杨红亮便在那里经过了三个月的综合培训,后被分配进入杭氧第一设备空分厂,成为一名普通的电焊工。

空分,即空气分离:设备将空气吸进,通过降温、调节压力等方式,令空气在不同温度下分离出不同成分,例如到-196℃,可以分离出氮气;到-183℃,可以分离出氧气等。众所周知,氧气、氮气等工业气体被称为“现代工业血液”,因此空分设备在工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也就是从那时起,杨红亮开始了自己的“匠心之路”。

从普通电焊工能成长为一名焊接高级技术人员,杨红亮的华丽蜕变绝非偶然。这数十年间,在日常生产中刻苦钻研技术,这自不必说;更为重要的是,他积极改革创新,为杭氧的焊接技术进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以前,杭氧的大型真空贮槽生产内胆采用的是不锈钢焊接,厚度8mm、直径3.8mm全采用焊条电弧焊,劳动强度大、周期长;杨红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断进行机械性能测试,最终研究出了“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

“气体保护焊是利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金属,同时气体被电离作为电弧介质,形成电弧,实现焊接。”杭氧焊接工艺技术创新工程师俞珏涵介绍,“与手动电弧焊相比,气体保护焊速度快、效率高、劳动强度小,由于热量比较集中,所以力学性能也更好,变形更小。这就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约了焊材成本。”

2007年,杨红亮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两年后,又获评了“杭州市首席技师”;2010年,“气体保护焊”焊接操作法被杭州市总工会以“杨红亮”命名为先进操作法。

百分之百的合格率

靠的是勇于创新

事实上,俞珏涵可以说是杨红亮的徒弟,这些年一直跟随他攻克下不少技术难点。

2017年下半年,为不断提高大型空分单元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制造能力,杭氧空分厂又成立了“大型空分焊接技能创新工作室”,力求进一步提高焊接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焊接难题。

这一次,师徒俩又齐齐上阵,杨红亮担任工作室焊接技术攻关队队长。

短短兩年时间,创新工作室成效显著:自动碳弧气刨系统、焊缝跟踪系统、三位一体焊接中心、筒体自动对接设备……杨红亮和他的团队,还完成了埋弧焊(一种电弧在焊剂层下燃烧进行焊接的方法)免清根工艺开发,缩减黑色筒体焊接工序时间40%以上,消除了黑色筒体焊接工序中的碳弧气刨(指使用石墨棒或碳棒与工件间产生的电弧将金属熔化,并用压缩空气将其吹掉,实现在金属表面上加工沟槽的方法),大大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

“原本的埋弧焊工艺需要在正面焊完以后,反面进行碳弧气刨,再埋弧焊。碳弧气刨可进行全位置操作,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较好,但噪音大、烟雾大,有时候我们进入车间走一圈,脸上嘴巴上都是石墨。”俞珏涵说,“为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去掉碳弧气刨这一道工序。经过大量的试验,最终推出了免清根工艺。”

可这一创新成果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谈及这些,杨红亮感慨万千:“免清根工艺对各项技术的要求较高,稍微不慎就会烧穿筒体,这事车间里的工作人员都知道。等我们真的将试验成果推出来时,大多数人都很抵制,并且不能理解。”

是的,一直以来采用的工艺做得好好的,为何要冒着烧穿筒体的风险去改革呢?烧穿一个筒体,意味着材料成本的损失,以及浪费了制造筒体的时间。

杨红亮回忆:“那时候,焊工烧穿一个点,就要过来找我争论半天,觉得自己受到了损失,要我赔偿,所以我就只能一个个小组去讲解示范、现场指导,那段时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到处跑,他们一个电话过来我就得赶过去;但之后他们用多后自己心里就有数了,焊接时大概需要多少电压、需要多少电流等。”

事实证明,杨红亮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大伙儿发现,只要控制好了电压电流等参数,采用免清根工艺制造出来的产品,需要返工的情况极少,确实比碳弧气刨来得便利,逐渐地也就都欣然接受了这一创新工艺。

“如今,我们产品的焊接合格率几乎能达到百分之百。”杨红亮自豪无比。

大国匠心,靠的是坚持坚守

在杨红亮看来,“杭州工匠”既要有着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技艺,也要拥有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更要具备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

这三点里,已经度过32年职业生涯的他,在今天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创造创新的意义所在;因此他所领衔的技能创新工作室,也尤为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工作室的全体成员要积极投身技术创新活动,每年至少完成两项技术创新项目;工作室每年要举办不少于40课时的专业技术培训,传授知识和技艺,培育现代工匠;工作室每年要开展一次同本行业优秀单位交流活动,相互学习……”这些,杨红亮都写入了工作室的工作规划里。

在他的带领下,杭氧空分厂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如俞珏涵,曾荣获杭州市QC活动一等奖、浙江省QC活动二等奖等(QC:质量控制)。

8月29日,在杭州市工业工会“师道匠心”精品课技能讲座上,杨红亮侃侃而谈。他讲座的题目是《以师道匠心推动技术创新》。讲完了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之后,杨红亮又讲述了个人奋斗的匠心实践。面对台下70多位年轻的同行,他显得有些激动。“我想让更多人,对‘工匠精神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说,“而我个人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坚守、专注专心、创造创新。”

猜你喜欢
筒体分厂匠心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航空制造企业基层单位“五力文化”的实践与研究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基于ANSYS的减温器热固耦合应力仿真
一种筒体缩(扩)口工装及应用
国产多功能机械堆焊设备调试及研究
匠心与诗性
情况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