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晋强
(山西兰花集团东峰煤矿有限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0)
我国是传统的煤炭生产及使用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在60%以上[1-2]。随着开采量以及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加大,虽然开采设备及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在进行,但相应的开采难度也在加大;同时由于我国煤炭开采多年来始终在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下前行,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始终偏低,事故隐患也长期存在。目前,煤炭开采过程中除了原有的诸如高噪声、高粉尘等问题外,高瓦斯矿井增多,瓦斯突出现象加剧,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也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安全生产问题,其社会关注度之高,社会影响之剧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3-6]。综合来看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有鉴于此,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煤炭安全管理规则,对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长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煤矿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对于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国家在煤矿安全生产建设方面的监管与投入力度日益加强,尤其是对于事故的记录与整理工作日趋完善,这非常有利于广大从业者以此为依据进行事故原因及规律的整理归纳,为后续的生产工作提供借鉴,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措施。
表1、表2为我国2007—2016年这10年间的主要生产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及事故原因类型统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发生煤矿生产重大事故的次数逐年减少,死亡人数也逐年减少。从事故类型看,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这既有生产操作不当的因素,也有煤矿地质条件恶化,瓦斯水平升高等因素,同时也说明瓦斯问题仍然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自然因素。表2为我国各类重特大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可见在发生的所有重特大煤矿事故中,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事故起数占到了总事故数的80.8%,即便是造成事故次数最多的瓦斯类事故,也有高达84.4%的事故是由于管理疏漏造成的。由此可见,管理问题始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头号大敌,其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只有重视管理,常抓不懈,才能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将生产伤亡降到最低。
表1 2007—2016年我国重特大煤矿事故统计
表2 2007—2016年我国各类重特大煤矿事故原因统计
在煤矿日常生产过程中,管理工作涉及到了整个生产过程及生产辅助过程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对生产的持续稳定进行造成影响,轻则造成生产停滞,影响进度;重则造成人员伤亡,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7-9]。主要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设备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以及员工之间安全文化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探讨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新举措。
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煤矿生产安全化的进程,一套行之有效又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执行这种管理制度,才能从各个层面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考核,从而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化。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差异,主要可将生产人员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属性的差异,对于这2类人员应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
管理人员管理:对于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内容涉及到的安全范围相对大,负担的安全责任较重,发生差错时其后果一般也更为严重,因此在考核制度确立时应适当减小其容错量。典型的如,可采用百分制进行管理水平考核。评分周期开始时为100分,对其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如果发现下属员工有违反安全规程的行为,管理者也会受到连带考核;或者辖区内发现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排除或者上报,也要适当扣分。如果在本辖区内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将直接开除,造成财产损失的将加大考核力度。对每个记分周期结束后的分数进行统计,如果低于60分,将在公司安全信息公布平台进行通报及罚款处理,并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在下一记分周期内重点进行监督检查。连续3次低于60分的给予开除处理。而对于满分管理者,则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及荣誉证书并通报表扬,如果可保持3次满分记录则直接将职务上调一级。通过这种赏罚分明的制度,强化管理者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由被动应付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发挥其管理作用,为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在基层的切实执行把好最后一道关。
一线员工管理:而对于一线员工的考核则更应重视其连续性。由于煤矿生产性质的特殊性,煤矿生产基层员工的工作素质相对较低,一方面是工作技能的掌握周期较长,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是最棘手的方面,就是其安全意识普遍偏低,对于安全规程的执行存在较大的惰性,因此对其进行安全方面的考核时应缩短考核周期,如可采用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的方式,迫使员工本人强化安全规程的记忆与执行。通过这种方式,虽然不足以足够强化安全生产理念在职工心中的地位,但却可在行为上敦促其切实执行安全规程。不仅如此,由于员工的违规作业行为被查处后也会影响其直属上司的绩效考核,这就直接形成了一种“连坐式”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度进一步加强。久而久之,当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由最初的这种被动强化逐步转变为主动强化,整个生产环节也就安全了。
设备管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是生产正常进行不可或缺的要素。生产过程要想保证安全高效,对于设备的合理管控不可忽视。煤矿生产强度不断加大,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必须同步推进,这是生产力提升的物质保障。除了进行设备更新外,日常的维护保养也不可忽视,设备必须在正确的保养及使用方法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率,将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这既是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避免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同时,重视设备在运转过程中针对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严格到位,如运转部位的防护罩,高空、深水设备周围的护栏、警示牌等必须严格设置。此外,在员工进行生产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使用相应的护具,如安全帽、防毒面具、劳保手套等。从具体细节做起,将可能发生危险的环节全部进行安全防范。
安全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安全措施的采用及执行必须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的,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系统,如通风工程、防火工程、安全生产检测系统等。只有系统层面的安全重要性得到了重视,基层的安全操作才有可能得到更有效地执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设备可以在正确合理的规程下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工作状况,既可以避免设备带病工作,也可以在设备发生故障时早发现早排查,杜绝设备事故的发生。这既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任何决策与行动都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准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的。煤矿生产也是如此。只有准确掌握当前的生产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令的制定与下达,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完善生产信息收集:企业必须不断完善生产现场的信息收集系统,也就是检测与监控系统,保证将现场的每个环节、每个位置都置于监控之下,消除监管盲区,这样可以使得管理者对于安全隐患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避免事态的恶化。对于相应的信息收集设备,相关工作人员要将其作为第一优先级进行维护与检修,保证生产过程在全程监控的条件下开展。
建立生产现场交流平台:要为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建立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平台,并通过奖励考核、公司趣味活动等手段督促员工提高对该平台的关注度,并主动在平台上发表关于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实时了解员工对生产现状的态度,也可间接掌握其心理动态,有利于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员工的技术水平及心理状况进行干预,避免其带着情绪工作,影响工作安全性。
要想使员工有效履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文化,让安全的观念融入日常生产文化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生产安全性。
重视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除了要开展传统的安全宣传工作,如安全宣传栏、安全讲座等,还要有效利用当前流行的宣传媒体手段,如微信、微博等。由于年轻一代对这类新媒体有着更浓厚的兴趣,而生产一线员工也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因此在管理层面重视对新媒体的利用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可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账号等,并设置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管理,定期更新、推送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技能知识以及违规操作造成的经验教训等内容,用普通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安全文化。同时,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在生产一线中寻找安全生产标兵式的人物进行重点宣传,并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发大家对于安全生产的响应热度。
开展安全生产文化活动:所谓寓教于乐,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形式,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并可在活动中设置具有诱惑力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达到了宣传安全生产的目的,同时也让员工在紧张的生产工作中适当放松,让员工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进一步降低其发生事故的概率。
(1)建立从管理层到基本员工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在降低安全生产容错量的同时提高其安全连续性。
(2)提高生产设备管控能力,从战略高度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化。
(3)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重视信息系统硬件建设,提高员工对信息监控系统建设的参与度。
(4)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帮助员工树立扎实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课题,但只有在这一宏大课题中梳理出具体的可行性要点,安全才能成为一项具体可行的生产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