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峰
毛泽东一生作诗词数百篇,其中公开发表的有68篇。由季世昌编著1998年8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中,还收录了未曾公开发表的41篇。
毛泽东的诗词,以其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独据二十世纪古典诗词创作的高峰。
毛泽东是时代巨匠,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铁骨男儿。他是人民爱戴的领袖,出身农家,乡情满满,是一位大孝子、好丈夫,他有生死与共的战友,肝胆相照的同志同学同仁。这些,在他的诗作中也都有所记录,更有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述。今天,我们再次品读,一同来领略毛泽东诗词中柔肠百转的另一种血肉情怀。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这是毛泽东创作的四言诗《祭母文》的后段。
1918年4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患了结核性淋巴炎,患病后只有一年半时间,便不治身亡,享年52岁。
毛泽东在晚年曾说过:“在我母亲去世前,我告诉她我不能忍受看见她痛苦的脸。我要在心目中保留我对她的美好印象。所以她临终时我会躲开。我母亲同意了。”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毛泽东并没有在韶山。1919年10月,听闻母亲病逝消息后,毛泽东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了这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毛主席一开始便深情地讲到,母亲一生辛劳,生儿育女,生活清贫,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母亲有高尚的品德,博爱的胸怀,但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劳动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毛主席在诗文中还提到了母亲的遗愿:希望仅剩的3个孩子都能“各自为良”,成为国家有用之材,对平素于己有恩之人或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要报答他们。
在《祭母文》的后部分,主席浓墨铺陈:“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您的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儿子对母亲那份刻骨铭心的怀念跃然于纸上,令人读之不能不潸然泪下。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帮助料理后事时,毛主席悲痛中将两幅祭母灵联和这篇《祭母文》一并交由老师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毛宇居老人将这些珍贵的墨迹完好无损地上交给人民政府收藏。老先生对主席《祭母文》的评价是:“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至情流露 ,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伟人是人而不是神!毛泽东的亲情挚爱、七情六欲甚至比普通人更加丰富,只不过更多的时候,老人家把这份沉甸甸的情和爱珍藏着,放在心底。透过滴泪泣血的《祭母文》,我们分明看到:待到真情流露时,伟人更是泪沾襟。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離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于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 第二年春夏期间,毛泽东将要外出考察。新婚小别前,毛泽东孤枕难眠,于是便有了这首情意绵绵的《虞美人·枕上》。
作为浪漫豪放的伟大诗人,毛泽东少有情意绵绵的诗作。偶有婉约缠绵之作,也多是送给娇妻杨开慧的,如《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还有这首《虞美人·枕上》。“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行将孤旅,毛泽东内心愁肠百结,思绪万千,彻夜无眠。相思一曲诉与谁?粉笺点点英雄泪。他不忍惊动枕边熟睡的娇妻,愁绪之下,只得披衣起坐,独自一人面对西窗的一勾残月,脑子空空的,心也是空空的,万念俱空。天亮就要与爱妻分别了,此刻,虽是春夏之交,但残月寒星,凄冷清凉,心境是孤寂冰冷的,怎能不泪流满面?
毛泽东和杨开慧相识于1913年,在长达7年的交往中,产生了深厚的革命感情,结婚后他们爱得深沉。两人相识之初,杨开慧是“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和日记,我就爱了他”,甚至“假如他被人捉了去杀,我一定要同去共这一个命运”。
谁知,天妒佳偶。杨开慧一语成谶。1930年11月14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长沙郊外残忍地杀害了杨开慧。毛泽东听到这一噩耗后,捂脸失声痛哭。
时隔27年之后,毛泽东爱情的伤口仍然没有痊愈,对杨开慧的思念仍是如锥刺心。他在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有人说,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诗人谱写的忠魂曲,但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男人在失去爱妻后泣血写就的悼亡词。
因为有无数忠魂,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嫦娥舒广袖,吴刚捧美酒,先烈们在天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礼遇,这是牺牲者理应受到的尊崇,也是奋斗者的共同追求和期盼,是奉献者的人生境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追思那些远去的忠魂,我们只能把无限悲伤化作感恩的热泪,化作前行的动力,以“伏虎”来告慰英灵,辟万里长空为忠魂舞。
“我失骄杨君失柳”,一连用两个“失”字,表达了诗人对失去亲密爱人亲密战友一样的痛惜之情。一个“骄”而非“娇”字,饱含多重情义,既歌颂了杨,也赞美了柳。柳直荀是毛主席亲自发展的优秀党员,是毛主席的老战友。杨、柳一语双关,“轻直上重霄九”,融歌颂、痛惜、告慰多种心境,歌颂忠魂形象的光辉灿烂,歌颂英灵的牺牲精神、英雄气概永垂不朽,痛惜再也见不到最亲爱的人了,他们的忠魂已轻盈地、如杨花柳絮似的飞上云空,升入九重天宫。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非常敬重罗荣桓,1963年12月6日,罗帅病逝。闻知消息时,毛主席正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他领头起立默哀,说:“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路线,很不容易啊!”紧接着,主席亲自到医院向罗荣桓遗体告别。一连多日,老人家一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哀思之中,并写就了这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表达对老战友的深切悼念之情。
通篇诗作朴实无华,更多的是用白話写实、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追忆两人当年在山野莽林间并肩作战的场景,这种表白方式通俗易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革命战友间甘苦与共、生死相依的深情厚谊。“红军队里每相违”,更加道出了两人感情的不一般,渴望能经常相聚,但战争是残酷的,见一次很难,不过好战友间心有灵犀。“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如今,老帅不幸离世,党和国家损失重大,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悼念战友至真至诚,用心用情,赞美起战友来,主席同样不吝华美之词,意溢神扬,激情澎湃。
1935年10月21日,红军抵达吴起镇,国民党尾追不放。毛泽东与彭德怀精心部署,决定利用当地有利地形,先诱敌深入,消灭马鸿宾部骑兵团,然后突击其余敌军部队。当天清晨,红军各部秘密进入吴起镇以西五里沟口的设伏阵地。当国民党军骑兵团进入伏击圈后,彭德怀一声令下,手榴弹投入敌人马群,红军各部奋勇冲锋,经过激战,击溃国民党军骑兵团,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战马。毛泽东亲自在吴起镇西山督战,只见彭德怀一马当先,跃马提枪,指挥部队冲杀,勇不可挡,主席情愫豪生,当即赋诗一首相赠——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接诗后,谦虚地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居功不傲,心怀红军将士,在接受毛主席的深情赞誉后,老将彭德怀同样展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这几句五言诗,是毛泽东悼亡诗《挽易昌陶君》的后段。易昌陶是毛主席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最要好的同班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都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远大理想抱负的进步青年。因此,假期中听到易昌陶病逝家中的消息后,他特别悲痛,并引起无限思念,遂作此诗。
诗人在痛悼学友英年早逝的同时,还将这首诗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时代性和思想性,让人读后在悲恸中又充盈着一股力量。诗中,作者以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摔琴作喻,说明自己与易昌陶是知音好友,以及失去知音好友无以言状的痛苦心情。由此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湘江两岸、橘子洲头,对“同学少年”的深挚感情和深厚友谊,看到他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青春年少便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深深的思考,对未来中国向何处去有着强烈的作为意识和使命担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品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我们不仅能观瞻三山五岳之雄壮,领略五湖四海之朗阔,更能吮吸到战地黄花的芬芳,感受到铁马冰河的悲凉,倾听到雨打芭蕉的缠绵……毛泽东的诗词告诉我们,什么才是雄才伟略,什么才是王者风范,什么才是家国情怀?
衷肠倾诉英雄泪,岂止清风明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