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准确的纪年历史,被称为王号纪年,到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首个年号为“建元”)纪年,一直沿用到清末(“宣统”是最后一个年号)。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从“建元”至“宣统”,中国年号纪年走过了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构成一部详尽纷纭的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史。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先秦至汉初都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称为“建元”(公元前140-135年)。此后便形成了制度,历朝历代帝王都要给自己用一个年号,以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
《汉书》上记载说,某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汉武帝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是从本年年中算起。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位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除去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等。
按历史惯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统治期间遇到祥瑞灾异、政局变化等都要改元,即启用新的年号。因事关重大,新的年号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们先拟出几个名号,再由皇帝钦定。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中国古代帝王的正统标志
年号除了最基本的纪年作用,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正统标志,代表政权的合法性,称为“奉正朔”。
所谓“奉正朔”,就是奉行某位皇帝的年号纪年。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东晋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如以古代朝鲜为例,明朝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朝鲜内部官方文书俱用明朝年号,改用中国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郑氏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可以说,年号是历代正统王位、皇权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正统皇权的标签,在笼络人心、政权合法性上就占得了先机。即使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大内乱时期,很多新建立的政权都没有敢打破正统而僭越。例如,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鉴于年号之于正统和僭越之重要性,中国历史上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以表明自己是承天命,继承大统。
此外,年号在一个朝代内部也是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反映。北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年间启用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遭到朝廷上不少人的反对。
宋神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改元“元祐”,朝政掌握在高太后手中。高太后对神宗改革全盘否定,史称“元祐更化”。后来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觉得先帝神宗的改革挺好,高太后元祐更化是个错误,还得向先帝神宗学习,于是将年号改为“绍圣”。“绍”即继承之意,“圣”指的是先帝神宗。
给中国文化增添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年号众多繁杂,给生活在当时的人和后世历史研究者带来很多麻烦。但与此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独特的气质和内涵。从年号的变更过程中,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
历史上的盛世,大多冠以在位皇帝的年号,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许多历史事件也是如此,如西晋永嘉之乱,唐代永贞革新,北宋元佑更化、靖康之难,南宋绍兴和议、开禧北伐等。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所熟知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大历十才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元稹《元氏长庆集》等,都源于年号。
现在仍在使用的许多地名也是来源于古代年号,如大同、永康、绍兴、永嘉、嘉定、景德、太和等。
与年号联系最紧密的要算是古代钱币了。唐玄宗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开创了以年号来命名货币的方法,后世沿用,每个朝代都有“某某通宝”“某某重宝”。一般改一次年号都要发行一套年号钱,年号钱可以昭示皇帝声威,宣示国家信誉,同时统一货币,防止外来货币扰乱经济。
此外,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断演绎兴亡交替、战乱和平。在纷乱的历史背后,是古今各民族你来我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中国的历史版图在不断扩大,也不断从分裂走向更大的统一。中国年号的更替变化,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呈现,真实反映出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和保卫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
中国的年号制度还对古代日本、越南的年号使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保留君主制的日本还在使用年号。
年号,作为家天下的专有产物,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不可磨灭,它是中国历史中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广州日报》 钟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