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长征文化线路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建设

2019-09-06 14:15董杨
中华魂 2019年3期
关键词:渡江长征红军

董杨

2018年10月8日下午,新华社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中央文件是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要求推进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加快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在伟大的长征途中,红军两次经过昆明。第一次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是红二、六军团。红军沿途留下的标语、宣传品、读物及其他遗留物品,红军当年战斗过的遗址及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烈士墓等一处处红军长征遗址都联系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真实历史、铭记着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述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成为昆明人民教育后代、激励斗志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口哨村 亮起明灯

1935年,中央红军进入昆明的第一站是寻甸县,在寻甸县东部,有几个坐落在群山环抱的村庄:大汤姑、鲁口哨、阿香、水平子。83年前从这里升起的一盏指导战略转移的明灯。

1935年4月29日,正是在山花烂漫的好时节,中革军委在鲁口哨村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也就是著名的“4·29”渡江令。在4月28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宿营地开会。毛泽东在会上说,“云南境内的地形条件,不像湖南、贵州有良好的山区可以利用,我军不宜在昆明东北平川地带同敌人进行大的战斗。应趁沿江敌军空虚,尾追敌人距我尚有三四天的行程,迅速抢渡金沙江,以争取生机。”此次会议研究的问题不再是滇东决战或返回黔西,红军的战略方针再次出现重大转变。“4·29”渡江令下达后,一场声东击西、抢渡金沙江的战斗打响了,各路大军先后胜利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以来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4·29”渡江令的发布,是中国革命紧要关头的一盏明灯。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给红军带来了转机,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3年8月,寻甸县委、县政府在“4·29”渡江令发布地立起了长1.2米、宽0.3米、高2.5米的标识碑。2015年,寻甸县将“4·29”渡江令发布地列为集红色旅游观光与遗址修缮保护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立项,力争把该地打造成“云南红色旅游基地”。10月,寻甸县委史志办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红军长征过寻甸的史实、文献、回忆录等内容,编印了3万余字的《中央红軍“4·29”渡江令发布史料汇集》向相关部门领导呈送,助推项目的顺利实施。

青山苍翠 丹桂飘香

1935年4月30日,安详平静的丹桂村却酝酿了惊心动魄的大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进驻当晚就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战略部署。毛主席不顾征途疲劳,拎着马灯沿柯渡河步行2余里到驻柯渡街上的卫生部看望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四老和伤病员,关照他们做好急行军和渡江的准备。负责首长安全的干部团2营5连连长肖应棠半夜查哨时,遇到仍在办公的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周恩来把他叫到办公室,详细了解连队的人员、枪支和战斗力等情况。之后,周恩来在他的住处向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传达军委“不惜一切代价,夺取皎平渡”的命令。当日,朱德总司令到回辉村清真寺与回族掌教阿訇交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并且从紧缺的军饷中拿出部分银元维修清真寺,并且在柯渡进行了一系列打富济贫活动,活捉并处决了国民党高参,镇压了敌乡长。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柯渡镇有13名回族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队伍。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把他们统一编成了回民班。在回辉村清真寺教拜楼的北墙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一条极为珍贵的长10米、宽50厘米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

1977年10月6日,在柯渡公社丹桂村建立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内分设18个展室,陈设了长征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人住过的居室和会议旧址,收藏了当地珍藏的多件历史文物,当地“刘胡兰”式的小英雄肖粉香画像等。该旧址1983年1月19日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定位云南省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基地,1997年列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百个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6月13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立碑“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还有更可喜的变化是,随着轿子雪山旅游专线的开通,过去从昆明到寻甸县城1个半小时,再从县城到柯渡镇丹桂村还要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现在已经缩短到不要1个小时就可以直接从昆明到柯渡村。

彝山苗岭 金沙水拍

皎平渡系金沙江渡口之一。金沙江,古代称泸水。三国时诸葛孔明渡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就是渡金沙江,到云南地界来的。那时蜀将马岱带兵2000人,涉水的时候中了瘴毒,一下子就死了1500人。而80多年前,3万多红军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凭着6只木船,经过7天7夜,从禄劝皎平渡、洪门渡、鲁车渡和东川树桔渡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过了金沙江,我们就真正把长征以来一直尾追我们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隔了有一个多星期的行程,这无疑是长征中的一个巨大的胜利。”

就在渡江原址,省市两级于1992年投资修建红军渡江纪念馆,并于1994年正式落成,修建的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和大型铜雕塑,占地400余平方米,并被列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共建教育基地。纪念馆内陈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展览》、抢渡皎平渡时的相关资料、红军用过的物品及200余张图片等。2002年,由禄劝县政府投资50万元新建“皎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同年展厅经市博物馆专家重新布展后向游客开放。2003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于1992年3月6日开工、1994年5月9日竣工。位于皎平渡大桥中轴线上江南一侧,高于桥面10米,呈金字塔型,由花岗石砌成,碑体拔地而起,碑顶铜塑红军战士巨手高举船桨。碑体上端红色的倒梯形,块面似船头,突出了红军渡江这一特定主题,倒梯形块面上正面刻有陈云同志题书的“红军渡江纪念碑”碑名。碑中部是一组红军渡江和军民情深的浮雕,再现了红军长征渡江的历史场面。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云南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巧渡天险 威震敌胆

1935年5月,由罗炳辉军团长、何长工政治委员率领的红九军团完成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的任务后,红九军团到达树桔渡口,在距江边300米处设立渡江指挥部,组织部队渡江。全军团3000多人马全部安全过江,继续在金沙江北岸牵制敌人,成功掩护了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称赞道,红9军团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经常采取巧妙的办法,去迷惑敌人。

树桔渡口现存在纪念碑及红九军团渡江指挥所旧址。1984年,东川市人民政府公布旧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正房做陈列室。1981年,在旧址后面石山上镌刻了“树桔红军渡”五个大字。 1985年8月,原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和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分别为树桔红军渡题词“巧渡天险、威震敌胆”和“树桔红军渡”,原件收藏于东川市文物管理所。198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树桔渡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共云南省委将树桔渡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1月,原中共东川市委宣传部、市文管所、拖布卡乡在树桔渡举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仪式。2007年7月,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树桔红军渡纪念馆”顺利建成开馆。

先锋六甲 忠骨常驻

从寻甸县城一路往西50多公里,就到达了地势险要、箐多林密的先锋镇白子村委会贾白山下,8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红二、六军团长征过昆明途中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六甲之战。1936年4月9日,为了彻底粉碎敌人妄图把红二、六军团消灭在音翁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的阴谋,贺龙总指挥命令红二军团第6师原路返回约25公里,赶到先锋六甲,以运动防御战阻击滇军,掩护主力红军行动。红6师18团在返回的途中,与滇军在六甲的石腊它遭遇,后续的部队闻声赶到以后立即投入战斗。敌人凭借着人多、武器好、弹药充足,以密集的炮火倾泻到红军阵地上,随着炮火的烟雾疯狂地向红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而红军和敌人力量比较悬殊,子弹打光的红军连石块和木头都用上,并和敌人展开肉搏战。就在红6师处在危急关头的时候,贺龙总指挥派红5师赶来增援,红6师也趁机组织反击。红军还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乡亲们不仅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们送饭,而且还收留了不能跟随部队行动的伤员。六甲之战打了1天1夜,红军打退了敌人10多次进攻,击毙滇军400多人,彻底击退滇军和打击了滇军的嚣张气焰,从此,滇军再也不敢緊追红军。但这一仗,红6师师长郭鹏、18团政委余秋里等均受重伤,红军牺牲了200多人。

1978年4月9日,寻甸县在当年六甲阻击战遗址贾白山修建了纪念塔,塔旁还建了红军烈士墓。1990年8月20日,寻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六甲之战纪念塔原址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属滑坡地带,极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经云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1年4月3日将六甲之战纪念塔搬迁至六甲阻击战原址——石腊它丫口杨梅山上。同时为了更好的对全县境内的烈士墓进行妥善的保护和管理,六甲之战纪念塔搬迁时将金所泽铁红军烈士墓、黄鱼沟红军烈士墓、麦冲箐红军烈士墓一并搬迁到同一地。2011年7月1日,寻甸县委、县政府还立碑将此地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征著作 神灵之手

红军长征两过富民,1935年4月和1936年4月,红一军团和二、六军团长征两次途经富民,历时4天,行程280多公里。曾攻占县城,击毙伪县长,惩办惯匪恶霸,在东村小松园与滇军展开激战,特别是留下释放外国传教士的故事以及一部长征著作《神灵之手》流传至今。

阿尔弗雷德·勃沙特,瑞士传教士,参加宗教组织“中国内地会”,1924年来到中国遵义市传教布道,到遵义后改名为薄复礼。红六军团长征到贵州,薄复礼被截获。红军得到一张标注比较详细的法文贵州地图,薄复礼为军团首长翻译地图,对红军的行动有很大的帮助。在长期的朝夕相处中,增进了了解、信任,红军在生活上给予薄复礼更多的关照,薄复礼由洋教士、大鼻子变成了薄牧师、老薄。1936年4月11日,红六军团长征到富民县赤鹫大村时,红军无条件释放了薄复礼,军团首长萧克邀请薄复礼在邵家大院共进晚餐,为其践行,发给他10个大洋作路费,让他第二天部队离开后去昆明。离开红军后,薄复礼整理了他在红军中18个月艰难困苦经历的有关记述,写出一部288页、约15万字、配有多幅照片的回忆录。1936年8月,薄复礼的回忆录《神灵之手》在英国伦敦出版,1937年又译成法文在瑞士出版。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勃沙特是亲历红军长征的唯一一位来自西方阵营而不是共产国际的外国人。《神灵之手》是向国外介绍红军真实情况的第一本读物,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神灵之手》英文原版书,在国内被发现的地点是山东省济南市广智院。2006年,适逢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神灵之手》中译本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单从书名看,《神灵之手》是一本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书,书中确实也刻有深深的基督徒烙印,但该书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对红军客观、真实的记录。更令人感慨的是,在时隔50年之后的1986年,萧克将军与侨居在曼彻斯特的薄复礼取得联系。1987年萧克将军送给薄复礼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年画册,薄复礼也以被萧克将军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自豪。

2010年3月到8月底,富民县在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中,通过查阅资料、邀请省委党史研究室有关专家到县帮助确认具体地址,使红六军团释放外国传教士这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得到落实,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制作了《红色的记忆》电视专题片光碟,全面反映富民县革命遗址的情况,记录了该内容,扩大革命遗址的宣传和影响力。2014年6月,在遗址进行了立碑保护。2016年,富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杜崇文采写了《红军和外国传教士勃沙特》一文,第一次详细完整地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始末并由中共云南省委主办的期刊《云岭先锋》2016年第4期刊载。

红军长征在昆明留下了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但如以上许多远离城市、处于山高水急谷深的长征文化线路开发和利用还任重而道远。应加大对长征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深挖长征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创新开发形式,加强硬件上提升、软件上充实、线路上策划、氛围上营造、项目上包装等多方面的建设力度,以点带面,全面开展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建设,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之路。在重点保护的同时,应择机开发利用,使之发挥独特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长征文化资源成为昆明独特亮丽的名片。

猜你喜欢
渡江长征红军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吕蒙白衣渡江
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十送红军
百牛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