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珍
一、南北朝石窟造像各期的特征
1.一期造像
由于佛教造像的起源,是从印度、犍陀罗等国传过来的,因而主要的形式是印度和犍陀罗一样的,从中印度“巴拉胡提”、“桑志”、“佛陀迦叶”早期的雕像与犍陀罗地方出土的浮雕像中可以看出面相方面,与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古代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人与中国汉人的面相有些不符,但犍陀罗的造像是希腊与印度造像的混合而改造出来的新形式,与纯粹的希腊造像也是不同的。所以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造像的形象,虽然在衣饰手法有些距离但面相上大致还是相当一致的。
(1)造像的面相。除掉少数佛像有深目高鼻雅利安人型者外,其余菩萨,飞天各种护法等面相多是圆胖的脸型。至于佛有三十二相,所以突出的特征是“肉髻犹如山顶”,“髪拳寒而旋”,“眉间毫相光白鲜洁”、“面浮满如月”,“耳穿嬛垂埵”等相,与其他面相还是有些区别。
(2)造像的服饰。还多半是印度或犍陀罗传过来的样子,因而与中国人的服饰有很多的区别。
佛像的服饰有两种:一是袒右肩,内着“僧袛支”,外着袈裟式偏衫,偏衫右臂半披,边作折带纹,下身着裳裙,一是着通肩大衣,两臂交覆,看不出内衣的形式。前一种是吸收了印度的形式,后一种是吸收了犍陀罗的形式,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第一期的佛像服饰。
菩萨的服饰——在头冠上,主要是花髪,这是一般贵族富人的花冠装饰。另外有髪髻冠,是髪髻与冠的连接。还有化佛冠,即花冠中间为坐佛,冠的两旁有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成二尾形的饰具,如尾形的络腋,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
飞天的服饰——袒上身,头部不着冠,只作髻,或髪向后梳弄,下着裙,露脚。不一定是美女的形象。
(3)造像衣纹表现的技法。固然造像原本是由印度犍陀罗传来的,但造像的工人,当然是汉代传统下的雕塑艺术家。因而一种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石窟早期的造像,表现衣纹许多是用阴线刻法(如莫高窟257、259窟的佛、菩萨像,云冈7、8窟内的摩醯首罗天相,十三窟天窗两边的菩萨像)。另一种表现衣纹法是一道道凸起的线条,如犍陀罗雕塑的作风,还有在凸起线条的中间,刻出阴文一条,也有很浅的平直阶梯式的刻法,好像是印度秣菟罗式的刻法。概括起来看,第一期造像衣纹表现的手法:有的是汉代传统的阴线,有的是犍陀罗式凸起的线条,在相互融合渗透的情况下,发展出的新技法,当然这些技法融合的还不够成熟。
2.二期造像
在一期造像的基础上,发展推移,再不完全像以前汉代传统的手法或犍陀罗或印度的手法,进一步发展出新的形式和新的技法。
(1)前期的造像
造像的面相——与前一期的没有太大的变化,佛和菩萨的面相多是丰圆适中。只有飞天的面相相比较更活泼美丽一些。在髪髻上,佛像是髪拳拳而右旋者较多,飞天许多是中国当时妇女流行的高髻。
造像的服饰——除了仍有前期的服饰外,另发展出新的装束。如:佛像: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圆领下垂,褒衣博带式的大衣,内部仍然着“僧袛支”和方裙,裙带作结,下垂如西装的领带。同时右下部衫袖甩到左袖上,就像是“立福衣”的樣子。
菩萨像除旧有的服饰外,又发展中国当代妇女流行外面搭在臂上的披巾,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间,然后上扬至肘部,角飘像于外,上扬处颈露折角。头着花瓣冠或髪髻冠,宝僧向两边飘出如一期。和尚着偏衫,下着草履。飞天则着短襦,长裙曳地,不露脚,轻倩窈窕之态,洋溢于形象之外。
造像衣纹表现的技法——在第一期的基础上,除掉阴线条与凸起线条外。新发展出平直阶梯式的衣纹。这样的手法,应是在犍陀罗式凸起线条的形式下发展出来的。这应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
(2)后期的造像
造像的面相——由于社会上审美观点的变化,瘦削成为一种美的形象。因而一切造像的面相,都趋于“秀骨清相”,所以丰圆的脸型较瘦削的少了一些。
造像的服饰——佛像服饰与前期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外衣下部的密褶更为多了一些。同时两肩较窄,不似一期与二期前期佛像的“两肩齐亭”,“充满圆好”的样子。
菩萨像花瓣冠比较低,宝僧表现的不够清楚,披巾交叉处大多是穿过一环,然后上扬折角不十分明显,下裙更为宽敞不似前二期裹在腿上的样子。
飞天的衣饰,与前期的相同,只是窈窕轻倩的形态,比前期更为美丽,但有的面相,由于瘦削过分而减低了美丽的形态。
造像衣纹表现的技法——除仍如前期平直阶梯式的衣纹外,还吸取了印度秣菟罗式的凸起极细极密的线条。在塑像上好像又加上了一条线条,如莫高窟285窟的塑像。
3.三期造像
(1)造像的面相——由瘦长脸型又转化为丰圆的样子,不过丰圆的情况与第一期略有不同的是践行比较长一些,不像早期的圆而胖。另外佛像的髪髻,有做成螺形的,(“放广大庄岁往”春节三诞生品中的三十二相二者螺髪右旋,其色青绀,与八十种好的髪髻螺旋),这种风格与画史上的所说萧条时代张僧繇所画“骨气奇伟”“师模宏远”“独得其所”的社会风尚的美,是有关系的。
(2)造像的服饰——也有些变化,为佛的上身,不像一期的“僧袛支”,外衣仅着袈裟式的偏衫,也不像二期褒衣博带式的大衣。而是“僧袛支”在内,外着敷搭双肩式的外衣。裙带作小结。(驼山隋窟,神通寺四门塔内造像,南北响堂的造像)
菩萨的花鬘冠或化佛冠上的宝僧,不像外飘向下垂至肩上。披巾下垂交叉处多不用环,而发展为一饰物。下裙上缘密褶整齐,襦裙的涤带,宽大如绅,有的还在带中刻出各种人物或花朵。
飞天的服饰,与前期的和变化,知识形态上,有的从腰部上折成U形,面相再很少有瘦长的了。
(3)造像衣纹表现的技法——概括来说,较以前的更为疏稀,有的运用直平阶梯式的衣纹,有的发展出新的凸起的浑圆线条。下部作疏稀的衣褶。这样的技法,是开启一段唐代雕刻艺术的新作风。
二、隋唐石窟造像各期的特征
1.一期造像
这个时期,包括了隋到唐初。由于隋代是承前启后过渡的情况,因而有的与北齐、北周时代的造像相同,有的与唐初的造像风格一致。分析其特征:
(1)造像的面相——与南北朝第三期造像的面相大致相同,只是隋代无论佛或是菩萨的面相,不仅丰圆,而且方颐的更为突出。初唐造像的面相,又比较瘦一点。与盛唐和北魏末期的造像都有所区别。
(2)造像的服饰——以佛像来说与南北朝三期的没有多少区别。只是莫高窟的佛像,有的画出方格的外衣,与前期不相同,色彩方面也不像前期那样仅用红色,而是开始有了复杂的花朵图案纹样,至于佛座由狮子座,方座发展出束腰六角式的莲座(莫高窟427窟)
菩萨造像的花髪冠更为低一些,宝僧依然下垂至肩上。璎珞精细复杂,甚至代替披巾下垂至腿部,然后再上扬。有的披巾仍至腿部交叉上扬。有的披巾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有的仍可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髪髻冠发展出的更多。莫高窟的菩萨像,衣服色彩用的更为复杂一些。罗汉的外衣,下段较南北朝二三期两期要窄一些。天王造像有的着甲,下着战裙。力士还有的下着战裙脚着长靴。
(3)造像衣纹表现的技法——除仍旧保持平直阶梯式的衣纹外,又新发展出来凸纹的线条,唐以后就应用的更多了,用以上三种刻法来表现衣纹,较平直阶梯式的表现方法更为真实一些,这种与前期互相融合的表现方法直到下期仍在沿用着。
2.二、三兩期造像
(1)造像的面相——虽然颊丰颐满,但并不像前期那样方颐的样子,因而脸型的轮廓和鼻目的高深,都更觉适宜,再不像南北朝一期那样的圆胖,二期后期那样的瘦长,三期颐部那样的方。丰圆适宜的姿态是前所未有的。佛像多是螺髪,再少有高肉髻和左旋髪髻了。
(2)造像的服饰——佛像服饰与上期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佛座又发展出束腰六角座(莫高窟381窟),细束腰莲花座(莫高窟458窟)等,座上另铺一块台布,与前各期外衣或裙下垂遮蔽座上的形式不一样。
菩萨头部少有冠带,只是作极整齐如花的高髪髻。上身袒露,斜披络腋,用复杂的璎珞,充作项圈,也有较长的璎珞下垂至腰部,再向上扬。还有披巾由两肩垂下,横于胸腹之前两道。下裙紧贴两腿,有出水之势。以全身轮廓来说,上腰有曲线,欹斜玉立的姿态,就是最典型的美人,这样来表达菩萨的神韵,是前所未有的。
罗汉的外衣,下部更瘦一些。天王所戴的披帽,或作拳髻,上身着甲,腿部裹甲,脚下踏魔鬼。力士头部不着冠,上身袒,或有充满璎珞的,下着裙并赤足,那种肌肉隆起的样子,充分的表现出武士的雄姿。
飞天的装束,与南北朝不同的,是不仅用固定式短襦的服饰,而是更能应用了当代的时式装束,为龙门敬善寺窟顶的飞天,奉先寺佛背光中的飞天,莫高窟唐窟中的各种飞天。这些飞天主要的特征,头部是当代社会侍女们一般流行的双髻,或是样式的髪髻。下裙有的紧裹在腿上,有的也比较宽大一些,但裙下部露着脚,与前期不露脚有了区别。至于飘带飞扬,不拘固定样式,那种活泼轻倩的姿态,好像是红绸舞中的舞容,这又是前代所不能见到的,也是不可比拟的。
(3)造像中所表现出的技法——这期造像并不在技法上有何变化,而是艺术性更为提高了。以莫高窟328窟的阿?罗汉像来说,当然在表现衣纹的技法上,是能用较深的线条和?实在的衣纹样子刻画出来的。那样不固定的,活泼的线条,较以前定型的,死板的几道线条好的多了。但最大的进步,是能把大智度经中所形容的“面如静满月,眼若青莲花,能令人心眼见者大欢喜。”的阿难精神,充分的表达出来。有为莫高窟149窟,159窟的菩萨,不只从技法上能以凸凹的形式表现出衣纹的起伏而且能从面相轮廓上看出是一种最美丽最壮观,雍容大方,使人见了就感到一个可爱可敬的女菩萨。至于天王力士是最具典型性的大将和武士,飞天就是最美丽的当代侍女,这样就能很好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精神,这不仅仅只是技法上的提高,更是空前的艺术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