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019-09-06 15:48裴国辉
新丝路(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裴国辉

摘 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凉州区沿山乡镇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及时分析总结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凉州区D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D村基本情况

D村位于Z镇东北部,距镇政府4.5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684户2816人,耕地面积4440亩,人均耕地1.5亩,其中,水浇地2670亩,人均0.9亩。全村80%以上的土地已经流转,农民主要經济收入来源为务工收入和种植业收入,主导产业是胡萝卜、马铃薯、制种油菜、中药材。D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支部有党员4名。2015年4月在Z镇D村新建果蔬恒温库及农场品交易市场,恒温库库容4000吨,总投资1206万元。2018年流转土地2400亩,种植胡萝卜1800亩,马铃薯600亩,其中动员贫困户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为20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常年田间管理用工岗位,常年务工,每人年收入达1.8万元左右,临时用工人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合作社每年加工、运输胡萝卜9000多吨,产品运销成都、重庆、贵阳、西安等蔬菜市场,共销售2250万元。D村已经于2017年底实现整体脱贫。

二、D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

部分村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发展意识淡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导致扶贫、培训效益不够明显,家庭经济发展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也缺少技术,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更严重的是,有的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突出,有的“不愿种地”、“不愿外出打工”、“不愿养牛养羊”;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

2.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薄弱

D村地处沿山地区,距离市区65公里,信息相对闭塞,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组巷道一半为土路,遇到雨雪天气时部分巷道和通组道路无法行走。农民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电网改造、有线电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必须高度重视,这也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群众收益不高

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品种单一,主要种植胡萝卜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土地亩产低,经济效益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群众收益不高。全村2003年-2008年,搭建日光温棚种植人参果,人参果产量高,价格好,一度时期天梯山人参果享誉省内外。种植高峰时期全村有人参果日光温棚147座,收益很好。目前,147座棚已经闲置过半,闲置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参果用工多,劳动过程要求精细,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比在家种植人参果收益大;二是人参果种植需要按时更新土壤,成本较大,农民怕麻烦;三是人参果长期种植没有改良品种,果实僵化。放弃种植人参果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外出打工或就近给承包土地的老板打工,收入不稳定。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统筹能力差

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在D村的表现是分散经营的多,统一管理的相对少,农民各干各的,农村规模经济上不去,集体经济没有收入。农户种三五亩地,解决温饱可以,发家致富困难。D村富裕的农户多数流转耕种了别人家土地多,有一定规模。三口之家不外出务工,有30000元收入的农户,最少需要种植15亩地以上,并且,他们以种植业为基础发展了一定数量的养殖业。现有家庭土地规模实际上已经无法承载现有农业人口的致富任务,只有集中规模经营才是农业发展的出路。目前,D村集体资产主要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修建的乡村大舞台、标准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网点和土地以及土地上附着的村级道路、灌溉的水渠,农用照明和动力变压器村民赖以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没有任何租金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对于一些集体事务因为资金短缺而捉襟见肘。

5.基层干部任务重,待遇低

近年来,镇村干部普遍反映工作比过去繁杂、压力大。村干部平时忙于接受检查,上报下传文件、填写呈送各类报表,参加或组织各种会议,还有接待上访户等工作。如此一来,深入群众、与群众谈心谈话的时间有限。全镇一百左右工作人员,享受车补的只有十几个公务员编干部,占百分之八九十人数的镇村干部没有车补,没有通信补助。由于村干部经遇低,真正有致富本领的人并不愿当村干部,这是村干部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村组长多数是60岁左右不能外出打的老人担任。

三、D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1.扶贫扶志,激发群众脱贫致富扶的信心

外部帮扶是条件,自我奋斗才是根本。扶贫工作要调动扶贫主体的积极性。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成果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开发事业的实施主体。解决贫困问题,离不开外部观念、资金、技术、项目的推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此贫困户在精准扶贫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2.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其次,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监督,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产生应有效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第三,要重视农村养殖业造成的粪便、污水及垃圾处理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设施建设规划,特别是养殖场的位置选择和污水处理要做好,不能对村民环境污染。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积极推进人参果、山药蛋、胡萝卜产业化的进程,稳步扩大基地规模,进行标准化生产,拓宽销售渠道,引进人参果、山药蛋、胡萝卜新产品,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促进人参果、山药蛋、胡萝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吸引客商投资,对人参果、山药蛋、胡萝卜深加工,产品开发延长特色产品的产业链条。

4.创新思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创新发展思路,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特别要大力宣传像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那样走合作化和集体化道路的典型经验,对优秀的农村干部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无上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结合本村条件,发展集体经济建议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发展合作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农村“三变”改革的需要,规范建立“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让农民的土地投资折股加入产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让产业合作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尽力。引进产业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二要创新集体股本。鼓励贫困村整合各类政策、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增加集体收入。三要给特殊政策。对贫困村要在政策上给予特殊厚爱,要在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国土整治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要采取财政注资、项目安排等方式以展村集体经济。四要加强财务监督,确保管好村集体每一分钱,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

5.提高待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必须提高镇村干部的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精心服务农民的责任感。一是适当给镇村干部给于车补和电话费补助,目前,镇村干部多数是事业部,没有享受车补政策,他们比城市上班的公务员付出了更多的交通费,为落实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建议适当给于镇村干部车补和通讯费。二是建议加大从村干部队伍中选拔乡镇干部的力度,让工作能力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效果明显的村支书村主任录用到乡镇干部,给于相关待遇,激发广大村干部的积极性,解决农村好干部的养老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建议 村干部兼任村组长,逐步取消农村村民小组长。小组长一年的工资才6000元,由于这些年打工收入好,一些村民小组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小组长的位置形同虚设,不如有村干部兼任,小组长的工资加给村干部,村民小组的一些事务可以由包组的村干部来完成。这样,通过多种合法科学的途径提高农村干部待遇,将会有力地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