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了接受和模仿之外,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领悟和收获也更多;更加重要的是,随着探究经验的积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等都得到提升,学习能力逐步加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放手让学生展开真实的探究,展开深入的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知识、能力、经验和方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上高效之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推动学生深入学习。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所以遇到感兴趣的問题时,学生们往往会自觉产生探究的欲望。但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先天的,后天探究过程中积累的方法、经验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成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愿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他们更愿意学生在少数学生的带领下去展示一下所谓的探究。这样就导致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索,让学生遭遇问题,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探究学习的价值。
如“梯形的面积”教学,因为之前已经有三角形的面积作为基础,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小组用类似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图1),将梯形面积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当然在找出长方形的底边长度的时候,学生花费了一些时间;也有的小组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还有的小组将梯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如图2),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宽等于梯形高的一半。在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各种不同方法的合理性,并结合学生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推导算式,最终将所有的公式定位到(上底+下底)×高÷2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放手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假想出发去寻求答案,并且学生确实想到了多种求梯形面积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与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不同,但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收获足够丰富。
教师引导与小组交流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有些时候学生产生一定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探究材料,探究只能半途而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要想到学生需要的材料,并提前准备好;即便是之前没有做准备的材料,教师也需要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广泛探究就具备了基础。
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中,因为预设到学生需要围出不同形状的多边形,所以笔者在课前提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钉子板。实际教学的时候,学生在是“图形内部的钉子数与图形的面积有关”还是“图形边上的钉子数与图形的面积有关”的问题上起了争议,所以小组学生的探究方向不尽相同。为此,笔者果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思路展开探究,并引导学生用方格纸来代替钉子板,用画图的方式来代替皮筋围出图形,这样就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阶段性成果,让大家的意见更加统一。
在这个案例的学习中,因为学生探究的实际需求,教师即使调整探究学习的合作方式,调整探究需要用到的材料,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因为这样的调整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问题引领,发展能力
探究的质量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我们要推动学生的深入探究,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表层知识的习得,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学习。在推动学生深层次学习的过程中,抛出恰当的问题是有效的引导方式。
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之后出现了一个“动手做”: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二分之一,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在学生计算出结果之后,笔者以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猜一猜,如果原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之前的结论还成立吗?”在这个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自己举例计算,得到相同的结论,并由这个规律出发去寻找为什么会是这样。学生们想到了画图的方法来说明,还想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来证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探索。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亲身参与而印象深刻,因为深入探索而掌握了本质的数学规律,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层次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推动学生习惯于自主探究,并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积累经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增加数学学习的情感,并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东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