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冰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注意,但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这些不幸的孩子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这就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的父母长辈和老师的重视,一起携手努力寻求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
沟通减轻伤害
离异家庭孩子成长的特殊性和导致他们心理扭曲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关系的破裂。虽然两个人的不和谐,最终走向离婚,也许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千万别“闹”离婚,尽量做到“文明离婚”。不管孩子跟随哪一方,一定要协商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和平相处;要给予孩子同样多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异,但还是一样的爱他。如果父母能在一开始就做到和平分手,肯定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这就需要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让他明白:他并不是沒爸或没妈管的野孩子,他跟别的同学是一样的,只是父母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如果离异后又重组家庭的父母,就更不能疏忽了那个不幸的孩子;而应该更多地跟他沟通,父母不会因为有了新家而不理他,他依然是他们心中的宝贝;而且他还因为这样而多了一个爱他的新爸爸或者新妈妈;以后还可能为他新添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
例如,离异家庭的小悦跟着爸爸一起住,后来爸爸又跟别人结婚了。而她的妈妈在不久也重新组成了一个家庭。一开始的时候,小悦无所适从,本来生活在有爸爸妈妈关爱的家庭中,到只剩下和爸爸一起生活,当她慢慢适应过来的时候,爸爸又告诉她给她带来了一个新妈。而妈妈也因为新家而少来看她了。在家庭格局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小悦感觉到了害怕,同时她更怕新妈会抢走爸爸,因而总是对新妈恶言相对,就更想妈妈了。本来成绩优异的她,也因此成绩一直下滑。后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提出建议:让小悦的爸爸、妈妈和她的新妈一起跟小悦聊天。通过聊天,解开她心中的结,让她明白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有了新家而疏忽了她,而且她还因为这样而多了两个关心她的人。这种聊天沟通要持续地进行,绝对不能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减少正确的引导。慢慢地,小悦的成绩又一次追上来了,她又变回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有一天,小悦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个红鸡蛋放在我手里,“老师,我新妈为我生了一个小妹妹。我以后有伴了。”过了一段时间,她又跑来,笑眯眯地说:“老师,我很快又可以请你吃红鸡蛋了。”一听,我有点迷糊了。“这一次是我妈妈为我生一个宝宝了。”然后,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已经伤痕累累,他们不但要接受社会上其他人各种的眼光,还要饱受失去亲人的相思之苦。如果教师还因为成绩的问题跟他们斤斤计较,那么你跟他们的父母一样给他们带来了痛苦,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阴影。教师应该堆起微笑,亲切和蔼地关心他们,适时地给他们一个拥抱。教师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的鼓励。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对于离异家庭的子女,教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从关注生活点滴起,直到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时刻关注着这些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用师生间的感情去感化他们;鼓励其他学生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们一把;用真诚的友情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找回失落的爱。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充满阳光的集体里,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创设一些活动,在活动中细心引导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引导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树立生活的勇气。例如,组织有意义的班队活动、讲英雄模范故事和学唱励志歌等。在上一年全市开展的道德讲堂中,我特意为我们班两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创设了一节以《感恩·生命》为主题的道德讲堂。以感恩生命为线索,引进到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然后围绕感恩说出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再而借用在残缺的家庭中成长的英雄人物故事作为鼓励,最后以一首励志的歌曲把课堂推向高潮。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大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必要。除了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孩子的生活环境外,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加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建设。一是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等要着力从正面宣传方面下功夫,通过播放公益广告、网络微博、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积极引导,为孩子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妇联、共青团、义工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送爱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四进”活动,举办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加与离异家庭孩子的沟通和联系,消除孩子的恐惧、自卑、厌恨、自私等偏激思想,从而汇聚孩子健康成长的“正能量”。三是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加大对侵害孩子利益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使他们真正享受着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温暖,健康地成长。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只有做到尽早发现,才能及时引导。在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建立起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台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