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百姓的需要

2019-09-05 03:23徐朝
奋斗 2019年16期
关键词:木桥林场针灸

徐朝

因为一句百姓需要,她放弃自身的职业,重新开始学医;因为百姓需要,她放弃留在环境好的大医院,回到她热爱的百姓中间;因为百姓需要,她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32年,百姓有什么病,她就研究什么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陪老人说话聊天,她给老人做饭洗脚,她为老人吸痰倒尿……她用全部的爱呵护着百姓的健康幸福,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忧伤而忧伤。百姓需要,就是战斗的号角;百姓需要,就是她全部努力的方向;百姓需要,是她一生不变的价值追求。

走进大山深处,走近全国最美医生周雅杰,感受她32年不变的初心使命——“老百姓需要你,你才有价值!”

“雅杰,你要是会看病多好!”——为了百姓的需要,她弃业从医从头开始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选择一份职业时都需要考虑什么因素?解民之所困,解民之所痛。周雅杰的答案很简单——老百姓需要。

1984年,毕业于营林专业的周雅杰不顾亲友阻拦,义无反顾地来到距局址最远的杨木桥林场当了一名营林技术员,后任团支部书记。开朗热情的周雅杰总是千方百计帮着大家想办法解难题,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少不了周雅杰的身影,大家都愿意和周雅杰在一起,有什么烦心事也愿意和周雅杰说。

“雅杰,你要是会看病多好!”

百姓随口的一句玩笑话,却扎在了周雅杰的心里,“是呀,我要是能给大家治病该多好!”

由于路途遥远和路况不佳,杨木桥林场一天只通一次客车,去一次穆棱镇往返需要五六个小时。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让这里的近千名百姓对医学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百姓生了病,小病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才下山去医治。看到百姓生病时的痛苦,周雅杰特别着急难过。“杨木桥的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周雅杰不断问自己。于是,当一名医生的想法在她心中发了芽。

周雅杰一次次找领导请求转行学医。半路转行,医学的专业性又那么强,这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许多人都劝周雅杰别“异想天开”。但周雅杰却说:“事在人为,老百姓有需要,多难我也能学会!”领导被她的决心打动,终于,1986年10月,她如愿以偿地转行到医疗战线工作。为了尽快入门,周雅杰先到穆棱林业局医院实习,相继在检验科、内科、妇产科学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可还是一知半解。为了系统学习医疗知识,真正掌握为民解除病痛的本领,周雅杰又决定参加成人高考。她每天学习到深夜,学习笔记不知记了多少本,终于,1989年她考取了哈尔滨职工医学院医疗专业,脱产学习三年。周雅杰义无反顾地向着解民之所困这个目标前行。

“雅杰,你可别不回来了呀!”——为了百姓的需要,她毅然返回大山深处

走出深山难,走出后再返回深山更难。尤其是深刻感受过山里生活的清苦后,仍不忘初心,选择返回,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和执着。

1992年,周雅杰学成归来,回到了穆棱林业局,随即参加了局巡回医疗工作队,担任妇科医生。巡回医疗工作结束后,领导建议她留在林业局医院工作。林业局医院比深山里的卫生所条件好多了,重要的是周雅杰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这里。

“雅杰,你可别不回来了呀!”想到杨木桥林场百姓那期盼的眼神,想到外出学习时百姓握着她的手,不舍的嘱托,周雅杰毅然回到了杨木桥林场,成为当时唯一一名外出学习返回林场的医生。

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手电筒,这就是周雅杰所有的医疗设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白天一声招呼,夜间一阵敲门,周雅杰每天不停地奔走在林场百姓当中。上世纪90年代林场繁盛时有240多户近千居民,不管是头疼脑热、心慌气喘还是妇科普查,甚至新生儿的接诊,只要百姓有需要,都是周雅杰的工作。半路出家的周雅杰不时会遇到难题。“不会我就问、就学,总要想办法把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她利用每个下山能接触到其他医生的机会去学、去问,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时间,甚至把吃飯睡觉的时间都用上,如饥似渴地边实践边寻找百姓所需要的医学知识。自费购买《眩晕的知识与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用药知识》《骨折、脱位、扭伤救治与康复》《常见皮肤病的治疗》等诸多医疗用书,参加远程教育学习。能多学一点就能多为百姓减轻点痛苦,卫生所的小医生,不知不觉成长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科医生。

因为林区寒冷湿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林场许多人得了腰腿疼痛的风湿病,用药维持能好一阵,一停药又开始疼痛,很难根治。“雅杰,这可咋办呀?!”人们已经习惯了,一有痛苦就来找周雅杰。看着这么多的百姓受风湿的折磨,周雅杰很难受。大家都说那是连神仙也治不好的病,但周雅杰偏不服气,一心想让大家不再痛苦。

西医对风湿类的病不太管用,要是用中医针灸方法会不会有效果呢?这样想着,她就琢磨研究中医及针灸方面的知识,并订阅了针灸杂志。为尽快掌握针灸技法,她先是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找穴位下针,体会针感,全身只要能够得着的穴位,就无数次地下针体验,有时因手法不当或因穴位选取不准,针刺下去钻心的痛,她就忍着疼痛重新再来,一次一次直到下针后有酸胀感为止。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她和爱人到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挂针灸理疗科,大夫给爱人下针时周雅杰就在旁边偷学技艺,回来后,周雅杰凭着记忆在自己身上反复地针灸摸索。“我多疼点,老百姓就能少疼点!”就凭着这股信念支撑,周雅杰在摸索中逐渐掌握了针灸技术,完成了从医历程中的又一次飞跃。之后,她又学习按摩刮痧,并结合西医的知识,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孩子才1周岁,正是需要人照看的时候,自己却要瘫痪了。”躺在床上的邢桂香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下半生可怎么过,这个家可怎么办?1994年冬,邢桂香患上了急性类风湿,全身关节肿痛,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痛苦不堪的她因家境贫寒放弃了到外地治疗,只好在家熬着。周雅杰这时却走到炕前,握着她的手问她敢不敢试试中医针灸。本已经绝望了的邢桂香突然有了希望。就这样,周雅杰每天为她针灸。那时候没有烤电的治疗仪器,周雅杰就用吹头发的电吹风当烤电机,为她烤电驱寒。半个月后,邢桂香的病情好转,疼痛减轻,并能下地行走,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已经能正常生活了。“周姐,多亏了你,没有你,我们全家就没有希望了。”夫妻俩眼含热泪拉着周雅杰的手不放。

一口痰卡在嗓子里,张学芹瞪着眼睛喘不上气来,脸憋成青紫色,周雅杰立即俯下身子给张学芹吸痰;张学芹突然抽搐,吐了一身,周雅杰急忙跑过来熟练地给她擦拭,进行抢救。2014年7月,张学芹突发脑梗,住进了牡丹江市里医院进行抢救,甚至被下了病危通知单,家属把老人拉回家时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要有一线希望,咱绝不能放弃。”周雅杰的话,让张学芹一家重新燃起希望。吸痰、导尿、排便,针灸艾灸,周雅杰没黑没白地守候着老人,和病魔作抗争……“不说周大夫将我妈抢救回来多少次,单就一点都不嫌脏不嫌累的照顾,就让我们永远忘不了。周大夫的人实在太好了!”张学芹的女儿对周雅杰不仅是感激,更有深深的钦佩,“她比我们做儿女的都尽心!”1个月以后,老人病情稳定了,居然可以说简单的话了,周雅杰又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我这条命就是雅杰从死神手里抢的!”周雅杰用她的爱和努力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雅杰,这可咋办呀?”——为了百姓的需要,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周雅杰如亲人般照顾着杨木桥的百姓。她总是说:“我们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人的精神非常重要,带着真情和爱心,有时候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周雅杰的脸上总是笑容满满,她的身上有一种魔力,和她说说话心情就会好起来。

年仅22岁就得了恶性肿瘤,这是怎样的噩耗。但我们见到的郭长竹却是满脸笑容,充满着生活的希望。“以前不是这样,我觉得活不下去了,多亏了周姨,她不仅帮我治疗,还不断安慰我,让我充满希望。”2018年4月,郭长竹被查出在肝被膜下膈肌上长了一个16厘米大的恶性肿瘤,当查出来时已经不能做手术切除治疗了,在上海的医院做了第一次介入手术回来时,由于多日的恐惧,再加之旅途的劳累,郭长竹高烧不退,茶饭不思,整个人都崩溃了。周雅杰很难受,这个她接生、看着长大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姑娘,她才22岁,怎么能这么小就没了希望呢?!周雅杰擦掉脸上的泪水,转过身嘱咐孩子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哭,要振作起来。“只要有信心,就有战胜病魔的希望。我们首先要坚强,才能给孩子树立信心。”周雅杰尝试着用中医的穴位按摩为女孩减轻痛苦,每次边按摩还边和孩子聊天。这个经常围在周雅杰身边的女孩,对周雅杰也无比的信任,“烦闷、无助时听周姨说说,就感觉好多了”,积极对抗病魔的信念就这样慢慢被树立起来。从春到冬,从冬到夏,周雅杰每隔1天为郭长竹按摩穴位,打通经络。1个小时有力道的按摩让周雅杰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可是欢声笑语却不时传出,“周姨治的不仅是我的身体,还有我的心,我如今对对抗病魔充满信心!”

这就是周雅杰,不仅是一个医生,更是杨木桥百姓的精神支柱。杨木桥林场的每个人周雅杰都診治过,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她都非常了解。林场的人口从30多年前的近千人减少到现在的200人左右,年轻人大多去外地了,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名。这些老人就是周雅杰时时刻刻的牵挂,尤其是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周雅杰每天都要到老人家看看,陪老人说说话。

孟大娘的心脏病犯了,倒在床上起不来,家人又不在身边。周雅杰怕老人营养跟不上,就在家做好了饭给老人端过去吃。打完针后,就给老人收拾屋子,洗头、擦脸、洗脚,陪老人聊天,甚至给老人倒尿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周雅杰的心中有个大同的世界,“这些老人既是我的长辈又像不懂事的孩子,有病吃药要反反复复叮嘱,不厌其烦,更要倾听他们诉说,排解老年的孤独和压力,像父母一样去对待。”

杨木桥林场一天只有早6点一趟客车,下一次山就要一小天,每次周雅杰要去山下开会或进药,总是放心不下这些老年患者,于是,她早晨4点起床,到老人家挨个看一看才能放心走。而老人们更是舍不得周雅杰,周雅杰刚下山,就开始等着盼着她回来,早早到卫生所门前等着望着……

“雅杰,我们舍不得你!”——为了百姓的需要,她要永远留在这片土地

劳累了一辈子,谁不想有个悠闲的晚年生活。从20岁青春年少来到这片林场,到如今的鬓染白发、身患疾病,周雅杰将青春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林场的百姓。

今年3月份,周雅杰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在穆棱镇从买来就一直空着的楼房,就等着女主人的回来。因为离不开周雅杰,杨木桥林场一些家庭条件好的老人特地在镇里买了房子,要和周雅杰一起走。但能走的毕竟有限,“剩下的老人可怎么办呀?每天谁为他们按摩,谁给他们打针,谁陪他们说话呀?”坚强的周雅杰因为这个流了好多眼泪,她舍不得,放心不下这些老人。

“雅杰呀,你走了我们可咋办呀!?”“我们不能没有周大夫。”应杨木桥林场百姓的要求,林场想要返聘周雅杰,“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我就要守护在他们身边!”没有任何犹豫,周雅杰选择留下!一床火炕,一台电视机,这就是周雅杰住所的全部!30多年,为了方便百姓就医,她和丈夫就住在诊所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条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献完青春献余生,周雅杰在用一生践行“为了百姓需要”的誓言。

杨木桥的老百姓都说:“周雅杰是林场最忙的人。上班时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午休时还能看到她劳碌的背影。为了方便老百姓的就医习惯,农忙的时候她早上四五点就给患者打上了针,吃口饭就挨家挨户给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看病。下大雨,老年人不好往外走,她就一个人打着雨伞前街后巷的走,道上都是泥,她个子又小,深一脚浅一脚的,一走就一天。赶到冬天,大雪都能没过她的膝盖,可她从来没耽误过给人看病。”

有一次,周雅杰在出诊的时候险些栽倒,被身边的人一把扶住,才知道原本那么健康的她竟患上了心脏病和低血糖。“这是为大伙累的呀!”一忙起来周雅杰常常连饭都吃不上,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节日假日,周雅杰的电话永远是通的。电话铃声,就是周雅杰的战斗号角,只要一响,不管多晚,她立即起来,背起急诊箱,戴上头灯,就往患者家里赶。距离远的患者家足有三里多地,为了速度快,周雅杰常常骑着自行车飞蹬,冬天的路实在太滑了,夜间出诊,她的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因年龄大了,骑不动自行车了,爱人给她买了一辆小摩托。

一次去患者家回来的路上,在上小木桥时因刚下完雨,桥面湿滑,周雅杰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掉到了冰冷刺骨齐腰深的河水中。不远处看到周雅杰掉到河里的人们,都拼命地跑过来,连男带女,不顾一切跳入河中,把她拽了上来。“周大夫,你可是我们的护身符,不能有一点差错啊!”周雅杰离不开杨木桥的百姓,杨木桥的百姓又何尝能离得开周雅杰呢,他们都是彼此的牵挂。

30多年,周雅杰在这个简单而又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换来了职工群众百倍的信任和依赖,欣慰而满足。但需要她的,又哪里仅仅是杨木桥的百姓呢。作为一名母亲,女儿需要她;作为一名女儿,父母需要她。“忠孝难两全”,矛盾时的选择,更加凸显了“百姓”二字在周雅杰心中的神圣。

丈夫出差在外,半夜敲门,有产妇急需她。周雅杰一刻不曾犹豫,将仅5个月大的女儿背在身后去接生;等女儿大点儿了,记不得多少次夜里有急诊,她悄悄把女儿一人锁在屋中奔去患者家。有一次,周雅杰才到家门口,就听到女儿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妈妈!”她急忙打开门,女儿正扒着屋门,光着脚丫,满头的大汗,满脸的泪水,满眼的惊恐。那一刻,周雅杰抱着女儿一起哭了起来。可是,下一次有人敲门,她仍是义无反顾奔向患者的家中。

9岁那年,女儿张睿患了重感冒,周雅杰兑好药挂在墙上准备扎針的时候急诊却来了,周雅杰放下女儿,转身忙患者去了。正在发烧咳嗽的小张睿一下子哭了,觉得特别委屈,“妈妈一定是忙完患者才能最后一个轮到我。”稚气的张睿不信非得等妈妈来,认为自己也能扎针。看过太多次妈妈工作的流程,她用一只手笨拙地给自己扎上止血带,拿起酒精棉在手背上擦,颤抖地将针刺进了自己的静脉血管中。等周雅杰忙完回来的时候点滴已经点了一半。心疼、后怕,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姑娘,你这是干啥啊,有个好歹让妈怎么活啊!”望着痛哭的妈妈,小张睿感到了妈妈隐藏着的炽热的母爱,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再也不埋怨妈妈总是将她排在最后了。

张睿10岁那年,因林场学校撤并,在山下集中办学,只好到山下借宿就读,由房东阿姨代管。小学2年中学6年,整整8年,周雅杰没参加过女儿一次家长会,不认识一个孩子的老师,不知道女儿在穆棱上学时住宿的地方。“只要能走开,妈就一定去看你!”是周雅杰对女儿一次次的承诺与亏欠。如今,已经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张睿在谈起妈妈时说:“虽然妈妈很少能陪我,但看着妈妈工作时的微笑、忘我,感受到妈妈和林场百姓浓浓的真情,我觉得妈妈很伟大,她永远是我的榜样。”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为了林场的百姓,30多年,周雅杰没能陪父母过过一次春节。每次去穆棱,她都挤时间去看看年迈的父母,她总想多陪陪父母,可是他们的团聚经常被林场患病百姓的电话打断。每当这时,父母就会望着她为难的眼神说:“孩子,回去吧。这里有你哥哥姐姐照顾,山里的百姓更需要你。”甚至双亲过世,她都没有第一时间在身边守候。身为一名医生,却没能照顾过自己的父母,每当想起这些,周雅杰总是充满愧疚。但转身面对百姓,她又是满脸笑容。

将最美的一面,永远留给百姓;用最坚强的臂膀,为百姓撑起健康的希望。两袖清风,杏林春暖。这就是周雅杰,用一生守护践行着解民之所困,解民之所痛的誓言。“需要,为了百姓的需要”,是她不变的初心和永远的使命!

猜你喜欢
木桥林场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竹筷木桥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Single-Log独木桥
针灸
不达彼岸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