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鸣 主观地天马行空,客观地感同身受

2019-09-05 13:43
现代装饰 2019年4期
关键词:菜市场空间建筑

10月中旬我们抵达杭州。意内雅空间设计是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区运河天地文化艺术园区的一家设计机构,而这家公司的执行董事和创意总监 朱晓鸣,就是我们此次采访的目标人物。工作室是间由老厂房改造的三层办公空间,采访当天的天气有些灰蒙蒙的,但刚到公司门口时金桂香气氤氲,顿时沁人心脾,进去后三层挑空下的水景流水潺潺,不时还有鸟呜声从户外传来,让人不自觉生出“蝉哚林逾静,乌鸣山更幽”之感。朱晓鸣笑言,他喜欢轻松自在的工作氛围,这样能让人的自由度更高,也更加放松自在。

“空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朱晓鸣直秉承的设计理念。相比层出不穷的设计语言,他更注重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希望通过设计可以让人在特定场合拥有意外的空间体验。他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设计中不应仅是“继往”更要“开来”,以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以不同形式展现,让空间拥有文化的灵魂。我们从办公选址、设计业务的转变聊到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再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设计温度的寻回……一个下午的采访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幽默、健谈、爽朗,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又有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

1+N,探索设计的可能性

“我们意内雅原先的ogo是N,表达的是人在室内。而现在我们有一个全新的解读——1+N,代表着 个人加N种可能性,一个人跟N多未来在起的可能性。”

朱晓鸣毕业于浙江树人大学,主修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2001年创建意内雅空间设计事务所,至今已有17个年头。起初以室内设计为主要设计领域的意内雅,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品牌、空间、建筑、陈设、产品等多领域共同发展的设计公司,致力于创建设计资源整合新模式,尝试多领域的界面共生设计,通过跨界的想象与突破,打开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更多创作可能。

在国外,我们会发现有的建筑师同时还会是家具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甚至是音乐家、编剧家。“中国人常常讲‘术业有专攻,然而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一观念反而会限制我们做创意的一些美好想象。”经过多年的设计经历,朱晓鸣认为设计是不分界限的,空间、建筑、陈设、产品的设计思维都是相通的,而当我们将这些不同领域的设计整合在一起让其发生化学反应后,往往会创造出新的思维、新的表现方式。在他看来,公司设计领域的扩大,更多的是在还原设计本身,探索设计中更多的可能性。空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室内设计师在建造一个物质场所的同时,也是在营造个精神场所。设计不单单是美术+技术,更多的是通过设计来让人的情感、状态发生改变。”朱晓鸣谈到对“设计的温度”的理解时说道。通过设计来改善建筑室内外空间,优化现代人高品质需求的物质及精神场所是他的设计初哀。

《泊舍》是坐落于黄山屯溪的新安江延伸段河滨的湖边古村落中,在项目初期实地勘察时,他发现个废弃的微剧小舞台,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搭台唱戏的风俗也渐行渐远。“我们当时就想,泊舍应该把曾经徽剧舞台的感受、戏迷的聚合也‘泊下来。”基于这个灵感,在设计过程中他保留了许多徽式建筑及微剧的元素,将徽剧中的行当云鼓、唢呐、扇子融入空间、家具、景观…空间每个角落都演绎着文化的传承,都在唤醒人们对于微剧的记忆,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

传统文化的“心怀”与中式美学的“新象”

近几年,朱晓鸣的主要设计作品以文化空间为多,因而常被誉为新东方主义的“践行者”,在执笔《湖畔大学》的设计时,他将传统东方道家思想中的“无知”、“无极”、“无形”引入当代的空间设计中,让人们对现代中式风格拥有了更多启迪。当被问到传统文化与当下的设计,两者之间该如何融合时,他认为既要去看以前,需要在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怀思,即“心怀”,又要对中式美学有新的理解,即“新象”,也就是既要去“继往”,还要去“开来”。

朱晓鸣是一位既“传统”又“摩登”的设计师,他喜欢徜徉在浩浩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吸收养分和寻找灵感,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地自我求新。他曾用一句话形容自己——“主观地天马行空,客观地感同身受”。也许就是这种既敢想敢创新,又能够体悟感受身边的文化传统与当下生活的性格,使得他能够将传统与现代在设计中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对话录(精选)

您如何平衡idG目前各个板块的工作?

朱晓鸣:我们idG是由建筑、景观、室内、品牌、产品等五大部分组成,每个板块由各领域合伙人负责,我更多工作和时间则在于把握设计的起源、创意的来源部分。我们在任何执笔之前都会先对于项目进行梳理,找出最关键的理念、灵感,这部分是我最关注也是特别要去做的。我们会跟每一个子板块的负责人头脑风暴,把最初的想法“放”出来,每—个板块各自呈现,然后每一周进行两次聚焦、撮合。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都是同步变形再发散,再聚焦,再发散 这样子。“空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idG的slogan,包含了您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呢?

朱晓鸣:这句话是十八年前写的,在我们刚创业还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时候。这些年每每想去改它,每每都觉得还是挺适合的,所以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动,很欣慰的是很多朋友会记住这句话比我们公司名字还要多。其实我们当时在想:一个空间除了物理上能给人带来一些变化以外,能不能喚起一些精神上的共鸣?什么口u“场所”?我们认为建筑是“所”,有人的存在才叫作“场”。这个“场”为什么跟建筑空间不一样,因为有人的空间,它所体现出来的面貌、气质、情绪都会不样,有精神的空间才是“场”。所以我们更多不是在做“空间”,更像是在做“场”,我们希望给不同的来访者和使用者营造出让他们有共鸣或者能让他们感知到我们“预谋”的有灵魂的空间。

您在接手《湖畔大学》这个项目时是如何设计构想的呢?

朱晓鸣:这个项目的建筑到室内原先是由艺术家艾未未老师设计的,曾经叫作“江南第一会所”,如今希望可以改造成一所大学。大学是学习知识让人敬重的场所,我们认为应该赋予建筑文化教育的气质,让来访者在还未进入学习之前就产生敬畏之心。来这里学习的人大多为成功人士,而我们认为不管你曾经有多少的光环,到这里都应该谦卑下来,所以我们将“无知”作为求学者进入到的第一个空间的名称,引入了“无知”的概念,唯有以“无知”的白板之心虔诚学习才能有所得,我们还在这里置入了些迎宾词,比如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第二个空间叫“无极”。在中国文化里面“无极”是万物生长的初始阶段, 种宇宙大爆发之前的混沌的状态。“无极”之后是“太极”,虽然虚空,但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爬山易登顶难,求学之路也是如此,求知者需要修心,所以“无极”的空间属性有点像禅院。第三个空间叫“无形”,因为我们觉得人应该有胸怀,要容得下他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形是看不见行迹的,人勇若怯,大智若愚,当智慧累计到一定程度,又会归于平凡。我希望游走在建筑之间的人能够和空间产生共鸣,有所思考。这个设计风格他们还比较喜欢,后面我们又接着做了“静、修、物、思”这些主题的空间。

您觉得传统文化跟当下的设计,两者之间应该怎么样做一个融合?

朱晓鸣:这是我说的“心怀”和“新象”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去“继往”,还要去“开来”。所以我们想更多地去除常规的符号,对我们认为的这些东方的礼节、举止包括一些美学有更现代的理解,除了去尊重它,也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思考不单单是对一些器物的形态、尺度….单的从外观去思考,其实更多的是从我们的些思维上去思考.怎么样的空间会让人觉得谦卑、平和,怎么样会比较端庄,怎么样的会比较放松?其实在以前的很多画作当中都可以看到,比如《撵茶图》、《夜宴图》、《竹林七贤图》等等,各种状态都会有,要找出它的气质,找出它的状态,找出在空间里面隐含的一些设计。当下人的生活与以前不同,但其文都会有关联,色彩、参照物、空间环境等等。当然设计还要适合当下,我们会想如何迎合当下的人群去做出有思想的空间,它可能会有淡淡的东方的影射,但是更多的是现在人们心里想要但还不定熟悉的模样。

您怎样理解“设计的温度”?

朱晓鸣:其实我们的slogan已经反映了这句话,设计不单单是一个单一的美学+技术,我认为更多是用设计去拨动人心,能让他更亢奋、更高涨或者更谦卑、更平和、更忧伤。要有一种我认为的“预谋”的作用,他会在你的设计行为中决定了后面进入空间的人的状态。所以我们觉得它更像是个聚合了情绪的种行为和指向未来的一种行为。

在您的设计实践当中“设计的温度”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朱晓鸣:前段时间我和一些设计师朋友做了杭州的“菜市场改造”公益项目。菜市场其实是人与人能够交流,然后产生温度的 个很生活化的地方,但这几年菜市场在没落,它变成了一个几乎只有年长者才会来的地方。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想法就是想让菜场回归生活,让年轻人也愿意去到菜市场。人生有两种调味品, 种叫食物,还有一种叫回忆。人们在菜市场采购食物,然后回到各自家里为家人准备饭菜,实际上它也在塑造着人的回忆。我们在改造菜场时,一般不会去改平面图,因为菜市场的摊位这么多年来都固定了,哪一家在哪个位置,隔壁是谁,我认为这些就是溫度,不要去改变它。我当时负责的是一家面馆的设计改造。除了对空间进行设计改造之外,我们还设计了“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面碗,首先这个碗和顾客产生了个有趣的互动,第二让店家和客人之间有些话题性。第三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尊重食物。改造完成后很多人对面馆的老板说,你现在可以提价了,老板拒绝了。我用毛笔给店家手写了一份菜单,有一个地方价格写错了,写成18块,他就擦掉改成了15块。我们为他们免费改造,他也知道要反馈社会,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由设计传达的温度。还有其它一些设计师,负责菜市场另外一些摊位的改造,他们也很用心,比如在卖鱼的地方贴上写有烹饪小技巧的便签……其实这整一个过程,就是设计的温度。

猜你喜欢
菜市场空间建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烦人的装修声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热闹的菜场
买菜记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菜市场的早晨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